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法治国”是党确定的一项治国基本方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法治建设,于2006年作出了建设“法治浙江”的决定。法治思想由来已久,在中国古代,《管子》中已出现了“以法治国”一词。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是人类创造的政治文明成果,强调通过法制对社会和国家事务进行管理。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表明,离开了法治建设的现代化,是不完整和没有保证的现代化。省委提出建设“法治浙江”,就是在深刻分析新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后作出的科学决策。“法治浙江”既是我省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文化大省”,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又与之一起构成了我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相似文献   

2.
迷失的"法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振民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和国家确定的基本治国方略。这个方略提出并写入宪法后,几年来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面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是,在实施这个方略中,有许多看似“法治”的做法,或者为了推行“法治”而采取的一些做法,实际上根本违背法治的基本精神,甚至以“法治”之名,行破坏法治之实。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许多“法治”之举违背国家的根本大法。离开宪法谈“法治”,钻我国宪法监督制度不健全漏洞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样形成的“法治”是没有宪法的“法治”,是迷失方向的“法治”。一、如此“法治”建设法治…  相似文献   

3.
潘正祥  胡珺 《理论月刊》2003,2(7):105-106
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现阶段,我们既要坚持弘扬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坚持弘扬上个世纪无数仁人志士创造的“革命精神”,又要积极培育科学、民主和法治等现代精神,方能与时俱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源源不断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4.
在全国上下一片招商引资的热潮当中.各地都在想尽一切办法,栽树筑巢。创造优良环境.吸引外来资金投资兴业。那么.到底什么样的“环境”才够优良.才够吸引力呢?我们到底能拿什么来“招”商“引”资呢?笔者认为.随着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投资者越来越看重一个地区的综合环境特别是法治环境.法治环境包括法律执行环境将成为各地招商引资的第一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卷首语     
卷首语有学者曾在本刊发表文章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而不是法治经济。”到底是“法治”经济还是“法制”经济?这涉及到对“法治”和“法制”的涵义,“法治”与“法制”的关系、“法治”和“法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的理解。令我们非常感动的是,这个问题引...  相似文献   

6.
中国在法律方面的危险是有可能出现有“治法”而无“法治”的危险。他认为,“治法”以法律为工具,以人为治理对象;而“法治”以人为权利主体,要求立法和司法都以保护人的权利为第一要义。“治法”和“法治”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不同的制度安排、制度设计的前提。他指出,中国曾经接受过“法治”的观念,是封闭使我们忘掉了“法治”,再度开放,使我们再次有了走向“法治”的条件。但是,有两种因素阻碍我们走向法治,一是封闭时形成的习惯,二是由利益而产生的态度。中国改革20余年,两种体制并存的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旧体制由于规则不同而无法与国际市场接轨。他指出,发达国家是在以人为  相似文献   

7.
大国法治规模视野里的中国法治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国法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崭新课题。以“中央和地方关系”、“统一司法考试”和“马加爵案”为例,可以看出大国法治建设中面临的“非制度化”、“渐进性”和“高成本”三大难题。因而,我们尝试通过专门法律,实现大国治理从“非制度化”到“制度化”的转型;关注农村法治,以挖掘法治的本土资源优势;通过法治手段,变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优势,并且也要认真汲取传统法律文化的积极因素。这或许是我们从制度设计、地域因素、人口因素和传统法律文化4个层面破解大国法治难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在学习十五大报告时,有不少读者问:为什么十五大前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战略目标。仅隔一年半后,十五大报告中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治国方略?法制和法治是什么关系?法治和人治有什么区别?笔者认为,法制和法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而法治是和人治相对立的,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代替“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们党思想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法制”一词,古已有之。付L记·月令篇》中说:“命有司,修法制。”《管子·法禁》…  相似文献   

9.
在“地方法治”与“法治××”的提法逐渐成为官方和学界的时髦话语之际,围绕“地方法治”概念正当与否的分歧亦日益显现。在理论上,我们可以从社会学、宪法学、政治学以及制度经济学等多个维度论证“地方法治”的正当性基础;而在实践上,“地方法治”的提出更能够激励制度创新。与此同时,“地方法治”的提法始终位于“法治统一性”理念的涵摄之下,只要全面把握其内涵,便不会有造成所谓“法治割据”之虞。在论证“地方法治”的正当性问题时,实际充斥着两个悖论,这两个悖论的解决是在实现法治目标设定之下的一个利益衡量过程。  相似文献   

10.
韩振文 《青年论坛》2013,(6):114-119
作为“存在的法治”体现法治的客观属性,人性的需求奠定其存在的坚实根基,而分析法学派和社会法学派分别将法律文本和社会事实作为研究对象为我们提供了真切感知作为“存在的法治”的平台.作为“诠释的法治”体现法治的主观属性,在历史效果和社会效果指称之下,我们能够从多样性的诠释中探究出占主导地位的法治.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语境下,以权利保障为参照审视我国法治建设进程,出现的困顿问题难免使人焦虑.但作为法治论者,需要以“存在和诠释的法治”为起点,自觉地践行法治信念与使命,积极探索通向中国特色的可行的法治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西方的法律理论中,对法治的政治学解释或伦理学解释,对法治的法律学解释和对法治的社会学解释三个方面,探讨了西方法治概念的含义、法治理论产生和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文章认为,人们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理论出发点来理解和解释法治的。正是在法治的政治学和法律学解释的不同中,才产生了对“法制”与“法治”之争,“依法制国”与“依法治国”之争。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对法治的社会学解释的意义,即法治的产生要依赖于一个具有自主性的法学家阶层和社会结构中的多元集团。正是这种社会结构中的多元集团,使我们认识到法律的阶级性。  相似文献   

12.
布小林 《前沿》2001,(3):42-46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将此作为今后的基本治国方略。这标志着我们党又一次新的思想解放 ,更标志着我国的治国方略由实质上的“人治”向实质上的“法治”的历史性转变。依法治国反映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历程(一 )萌芽阶段1949年 10月建国起到 1978年 ,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萌芽阶段。1949年 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是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新阶段的标志。建国之初 ,全国政协一届一次会…  相似文献   

13.
明兵 《民主与法制》2013,(31):10-12
50年前,浙江枫桥干部群众创造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枫桥经验”.经毛泽东同志批示后。全国各地纷纷效仿借鉴。50年后的今天,“枫桥经验”已传遍大江南北,并随着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变化,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获得了习近平同志再次批示。两位国家领导人相隔50年的重要批示,到底意味着什么?本期封面话题《“枫桥经验”的法治解读》带我们走进两浙大地.感受浙江省是如何使其“传家宝”——“枫桥经验”历久弥新,让这棵“常青树”更加枝繁叶茂?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特别是“德法兼修”理念的凸显,对该学科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我国有着深厚历史和文化根基的“德主刑辅”思想,对我们重新思考厘定“德”“法”的作用、把握处理好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关系、贯彻落实好新课标具有启示意义。基于“德主刑辅”思想探讨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教学实效性的增强,需要我们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重申“以德为先”;提升教师的道德领导力,充分发挥教师主体的价值引导作用;注重寻求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内容的关联点,促进二者的相辅相成;强化情感教育的渗透,发挥情感教育感化心灵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曾在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他还强调:“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建立"法治政府"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振钰 《前沿》2004,(7):165-169
“在十年内建立起职能比较完善的法治政府”既是为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同时也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必要前提。然而 ,由于几千年来农业文明下形成的人们对“德治路径”的依赖 ,历史上几次法治改革的实践都失败了。今天 ,以史为鉴 ,比较古今法治的本质区别以及历史背景的差异 ,不仅有利于我们借鉴古今法治成败得失的经验 ,同时也有利于我们改造行政观念 ,尽快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关于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的主要内容早在1989年9月,江泽民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就郑重宣布:“我们绝不能以党代政,也决不能以党代法。这也是新闻界讲的人治还是法治的问题,我想我们一定要遵循法治的方针。”这既是宣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信念。  相似文献   

18.
浅谈法治的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这个概念的涵义的澄清,是有它的必要性的。空泛和抽象的口号,并不能代替仔细和理性的思量。运用“法治”这个词语而不小心清楚界定它的定义,是一件危险的事。如果我和你都积极提倡“法治”,而我心目中的“法治”是指“甲”,你心目中的却是“乙”,那么我们的目标和立场虽然似是一致,其实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19.
2021年第9期《民主与法制》周刊刊登了《2021两会故事》系列报道,如果说该期更注重形式,那么本期我们接着推出了《2021两会看点》系列报道,则更注重内容。本期我们从“严肃冰冷的法律越来越注重人文关怀”“面对新疫情越来越依靠法治”“营造营商环境越来越重视民企保护”“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越来越健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烈”“数字时代个人信息保护越来越引起重视”等角度,用法治的视角报道两会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20.
杨叶红 《湖湘论坛》2003,16(1):20-21
当我们讨论法治时 ,常常会涉及四种主要法治观 ,即中国先秦法家倡行的“任法而治”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阐述的“法治优于一人之治” ;资本主义法治观 ;社会主义法治观。这四种法治观常被相提并论 ,并且在很多场合区分不严 ,甚至混为一谈。而实际上 ,这四种法治观之间 ,尤其是现代意义上的法治与中国先秦法家所倡导的法治之间 ,具有重大差异。如果不在理论上澄清和界定其中差异 ,就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法治”这一概念。  一、中国古代法家法治观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 ,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首倡“法治”。他们主张将新兴地主阶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