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书架     
<正>遏制战略:冷战时期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增订本)[美]约翰·刘易斯·加迪斯著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19年6月第1版本书是一部视野宏大的国际关系史和战略史杰作。作者从战略的目标、对威胁的认识以及实现战略的手段三个方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外推行的遏制战略进行了系统的考察,通过历史研究揭示了"新面貌战略""灵活反应战略""缓和战略"等遏制战略的实施效果及其优劣。本书初版于1982年,2005年出版增订版,补充了遏制战略在冷战后期的重要发展等内容。  相似文献   

2.
韬光养晦与两面下注——中国崛起过程中的中美战略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方银 《当代亚太》2011,(5):6-26,5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韬光养晦"一直是中国对外战略中的重要指导思想。同一时期,美国总体上执行了一种"接触加遏制"的两面下注的对华政策。本文对"韬光养晦"与"接触加遏制"这一中美关系中的战略组合进行了分析,认为美国的"接触加遏制"政策存在若干内在矛盾,它实际是一种低水平接触加低水平遏制的政策。随着中国实力的上升,"接触加遏制"政策中的接触力度减小、遏制力度加大,这增大了"韬光养晦"政策的难度,降低了"韬光养晦"政策的效果。由于中美利益处于深度相互依赖状态,中美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超越"韬光养晦"对"接触加遏制"这样的战略组合,使双边关系能在一个更为稳定与可持续的基础上,向符合双方共同利益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美国的"合作降低威胁"项目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92年正式启动以来,美国的"合作降低威胁"项目取得了重要成就,并从一种旨在降低前苏联核武器失控所构成的即时威胁的应急措施逐渐演变成为美国全球不扩散战略的重要工具.在对项目的主要内容、演变过程及美国的动机进行考察后,本文认为,美国实施"合作降低威胁"项目主要出于其自身安全利益和为外交战略服务的,项目自身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但美国这一努力在客观上为促进国际安全和一种新型国际不扩散机制的创设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近来,南亚地缘政治博弈呈现新态势和新特点.美国拜登政府整体上延续了特朗普政府时期出台的印太战略,为压制中国发展势头而刻意拉拢和抬高印度.在拜登政府任内,美印持续战略走近仍将是主流,这将进一步加剧南亚地区力量对比失衡的局面,地区安全脆弱性短期内难以扭转;同时,拜登政府持续酝酿和调整对阿富汗政策,4月正式宣布了从阿富汗撤军的最后期限,这立即引发阿富汗形势的新一轮变动,包括和平进程在内的阿富汗问题未来走向面临重大变数;印度人民党(印人党)在印度的执政地位依然巩固.印人党带有强烈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色彩,主张重建和恢复"印度教统治的印度",持续巩固和加强印度教民族主义在印度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印人党持续做大的国内政治现实,以及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刻意拉拢,导致印度自信心空前,在处理包括中国在内的邻国关系方面更加强硬和不妥协,印度与周边国家关系持续吃紧;此外,巴基斯坦近年来安全形势持续好转,安全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导致的人员伤亡人数持续下降,但若干安全隐忧仍在.鉴于南亚地缘政治博弈呈现以上新态势和新特点,未来整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有赖中国与南亚域内域外的国家加强合作,共同抵制某些国家和势力的破坏和威胁.  相似文献   

5.
美国对伊政策--伊朗核与导弹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顾国良 《美国研究》2006,20(1):7-27
随着几十年来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和伊朗的关系由盟友变为敌对,美国对伊朗的核政策也由核能开发的支助者变为强烈的反对者。在美国看来,伊朗目前的核与导弹发展计划对美国及其盟国的政治、经济与安全利益构成严重挑战。如何解决伊朗核与导弹问题,美国面临不同的政策选择。尽管不能完全排除爆发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但美国近期对伊朗动武的可能性不大。布什政府很可能继续坚持并强化对伊朗实施经济制裁和政治孤立的遏制政策,联合欧盟、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国际社会共同迫使伊朗放弃核与导弹发展计划。由于伊朗与美国之间的政治歧见,伊朗核问题不易解决,很可能在谈判、制裁、妥协、再冲突、再谈判的循环中较长时间的拖延下去。  相似文献   

6.
美国是如何评估外部威胁的?威胁评估如何影响美国大战略的转变?当前,学术界研究威胁评估主要存在理性主义、政治心理学和社会文化三种代表性路径。文章试图构建一个美国威胁评估的新解释模式,用来考察其大战略转变的过程。文章认为,美国威胁评估的本质是决策者对外部威胁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外交政策的过程,因此,以总统为首的决策者从一开始就起着关键作用。美国的威胁评估包括两个过程:一是双向互动过程,即最高领导人如何看待外部威胁,以及核心组织部门和组织成员如何看待外部威胁,这两个过程分别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二是次序传递过程,即美国政府最核心的部门的威胁评估传递到外围部门,或外围部门的威胁评估塑造核心部门。双向互动和次序传递共同作用,形成了威胁评估的共识生成机制。探究这一机制,有利于我们理解2006年以来美国大战略从以打击恐怖主义为重心,转变为兼顾打击恐怖主义和应对中国崛起,再转变为以应对中国的长期战略竞争为重心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日本是参与政府开发援助(ODA)的重要国家之一,也是亚洲开发银行(ADB)的实际领导者。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日本已经建立了成熟的ODA-ADB框架模式,无论作为双边援助体系中的援助国,还是多边开发银行体系下的领导者,日本都在不断追逐自身利益并推进国家战略。通过近年来日本在南亚地区,尤其是在印度的开发援助活动可以发现,两种貌似不同的援助方式,实则指导思想别无二致。日本在南亚地区开发援助的信念与实践充分反映了二者从属于同一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并彰显其意欲扩大地区性影响力的政治与经济企图。  相似文献   

8.
周丕启  王乔 《美国研究》2023,(4):26-46+5-6
净评估是冷战时期美国出现的一种战略评估理论,对美国的竞争战略产生深远影响。随着中美竞争日趋激烈,这种评估理论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净评估具有独特的运行机理、基础模型和实施规则;国家竞争战略是关于利用竞争优势夺取竞争主动权的规划,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战后国家竞争战略出现变化。净评估从战略目标、竞争优势和战略路径等方面,推动战后美国国家竞争战略转型。净评估对美国对苏联的战略竞争规划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美苏战略竞争趋势研判、美对苏战略竞争目标判定、美苏战略竞争优劣势剖析、美对苏战略竞争路径选择等方面。净评估推动了美国赢得对苏战略竞争。美国竞争战略中的净评估对于我们今天认识美国对华战略竞争具有重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后,美国致力于构筑一个由陆基、海基和太空基系统等不同拦截方式与本土防御、地区防御和点防御等不同防御面相结合而组成的一体化分层导弹防御结构。特朗普就任后,在延续前任的导弹防御政策框架的基础上,对美国导弹防御的范围和目标做了调整,以应对敌人和主要对手构成的导弹威胁。特朗普政府的导弹防御战略和政策将加剧美国退出《中导条约》后陷入的美俄之间敌对的紧张关系,以及中美之间因贸易、台湾、南海等问题而日趋紧张的关系,削弱甚至抵消中等核国家和拥有弹道导弹国家的威慑和实战能力,刺激这些国家加强应对措施的研究,从而引发进攻性武器与防御性武器之间的军备竞赛。尽管面临严峻的技术和财政方面的挑战,特朗普政府仍将大力推进其导弹防御战略和政策的实施。  相似文献   

10.
戴超武 《美国研究》2006,20(2):60-82
冷战时期美国对第三世界的政策,是同美国冷战战略密切相关的。肯尼迪-约翰逊时期对第三世界的外交政策完全服务于美国全球遏制战略和遏制中国的政策目标。美国在实现这些政策目标的过程中,军事反应、军事援助、经济援助等成为最重要的手段。在与苏联和中国争夺第三世界的斗争中,美国使用这些手段,反对他们认定是亲共产主义或共产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以及有关的事态发展。总体而言,肯尼迪和约翰逊的外交政策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第三世界国家试图在战后国际体系中寻求恰当位置的努力。这一时期美国对第三世界的外交虽然有所成就,但也充满了危机、挫折、痛苦和失败,外交决策者和普通的美国人为遏制战略付出了前所未有的代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