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几年,社会上流传着一段顺口溜:“这年头,大棚把季节搞乱了,小姐把辈分搞乱了,关系把程序搞乱了,级别把能力搞乱了,金钱把官场搞乱了,手机把家庭搞乱了!”随着岁月的变迁,社会现实不断为这段顺口溜注入新内容,“法律把道德搞乱了”,就是其一。  相似文献   

2.
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犯罪.网络犯罪的频发和难以侦破性使网络道德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全面提升和优化网络道德可以有效控制和减少网络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不敢助人背后的法律、道德之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上碰到需要救助的人,你会伸出援手吗?对于每一个有良知的人来说,这个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如今正越来越成为一个现实困惑.  相似文献   

4.
关于抢劫罪中部分情节加重犯的认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抢劫罪的情节加重犯的认定是一个人们长期关注而至今尚未得以系统解决的司法难题。本文从逐个分析的角度,对入户抢劫、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持枪抢劫、多次抢劫等多发性、常态抢劫犯罪的情节加重犯进行了系统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5.
"入户抢劫"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永红 《河北法学》2006,24(11):125-128
对"入户抢劫"的理解,应在限制解释的观念指导下追加限定性条件,将"户"与"住宅"作等同的理解,将"入户"解释为"以抢劫为目的非法进入他人之户",将"抢劫"限制为"在户内对户主实施强制".  相似文献   

6.
贺平凡  时军 《法学》2007,(7):143-147
被告人为抢劫而携带枪支并不等于为抢劫而使用枪支,使用枪支是指行为人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故意向对方显露抢支或开枪射击的行为。但如果行为人毫无针对性地将枪持在手中则不属于使用枪支,而是携带枪支行为。携带枪支而使用的情况实施抢劫,不能认定为持枪抢劫。被告人非法携带、运输枪支,根据重行为吸收轻行为的刑法理论,应以非法运输枪支罪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从保障被告人的辩护权和尊重检察机关的公诉权出发,法院只能针对公诉机关的指控来认定,不宜改变指控罪名认定。  相似文献   

7.
道德法律化的学理基础及其限度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道德法律化的学理基础由道德和法律的内在联系及其共性,道德在一定条件下必须以法律作为自身保障机制的特点所构成。道德法律化的范围就是将全体公民都应该而且必须做到的基本道德要求上升为法律。当道德的价值表现为对行为主体内在需要的满足时,则道德不能被法律化;道德规范体系中高层次的道德要求也不能被法律化,这是道德法律化的限度所在。  相似文献   

8.
20 0 0年 1 1月 2 2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 1条第 2款规定 :对于入户抢劫 ,因被发觉而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 ,应当认定为“入户抢劫”。笔者认为 ,该条款在技术上存在着瑕疵 ,本文将对此稍作探讨 ,以作抛砖之举。  相似文献   

9.
胁迫方法是抢劫罪中最重要的手段行为之一,其在司法实践中情况比较复杂,如胁迫需要达到何等程度,不作为的胁迫是否能构成抢劫。本文试从这些问题入手,对抢劫中的胁迫方法作初步探讨,以便在司法实践中正确认定抢劫罪。  相似文献   

10.
林皎 《法制与社会》2010,(26):76-77
行为人入室盗窃后使用暴力脱逃转化为抢劫罪的前提,不仅要看行为人实施的暴力是否发生在当场,而且还应看其实施的暴力程度是否达到了使他人不敢或者不能抓捕的限度。入室盗窃转化为抢劫罪后,认定为"入户抢劫"的加重情节不应当以实施的暴力行为发生"户内"为分界点,而应结合行为人的主客观方面,视行为人"入户"的意图以及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严重程度而定。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抢劫罪的两个司法解释为切入点,重点探讨了“入户抢劫”中的“户”的认定和转化抢劫这两个问题。并就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个争议点,提出了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检察风云》2011,(6):7-7
在作者看来,法律是传统道德与社会良知的积累,是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的平衡,是人类理性的导向,是社会和谐的保障。所以,法律的背后是政治,政治的背后是社会,社会的背后是文化。德国法律则印记着德意志民族的历史与现实。所以,作为一个旅德的法律专家,作者告诉那些希望在欧洲开辟自己事业的中国人,只有面对社会现实、结合法庭实战理解欧洲法律,才能领悟欧洲法律的精髓,才能手持法剑走向欧洲。  相似文献   

13.
德治和法治是中华法律体系两大基本社会规范和法律体系两大重要构成部分,在社会的发展管理中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在社会转型期,法律和道德的和谐统一是其顺利进行并成功的重要保障,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社会转型期,我国的传统道德观念与法律体系出现了严重的断裂和错位:道德建设相对滞后,法律体系建设超前道德建设先行发展,从而造成了社会转型期的许多突出问题.因此,道德与法律的构建,必须以对方作为参考体系,使其保持和谐统一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伦理和经济若干特征来分析社会道德底线失守的原因,并对社会道德底线的“结构”作简要评析,从某一个视角解释道德底线失守的演化路径.个体道德底线是社会道德底线的第一道屏障,个体只有在一定的经济文化结构中才会逾越社会道德底线;通过分析当今社会对社会道德底线的某些认识误区,试寻找社会道德底线失守之谜,从而提出道德自律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以劫持人质为手段,向在场的第三人索取财物的抢劫案称为"人质型"抢劫案;以勒索财物而绑架他人的案件称为"财物型"绑架案。人质与索财行为指向的对象是否为同一主体不能成为区别"人质型"抢劫案和"财物型"绑架案的标准;绑架人质的行为和索财行为的当场性特征是"人质型"抢劫案区别于"财物型"绑架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红豆,曾经的当红歌手,一个快被人淡忘的名字。2011年6月16日,这个名字再次出现在众人“面前”,只是这次的出现系因他重蹈覆辙——涉嫌猥亵男童被包头警方抓获。  相似文献   

17.
逃亡之路     
黑丁  邹慧  贾毅 《江淮法治》2012,(6):26-27
由于年代久远,很多人和事已记忆模糊。直到看到起诉书之后,他才知道自己参与了10起抢劫  相似文献   

18.
罗素君 《法制与社会》2012,(23):120+125
“两抢”案件多发,危害大.近年来,“两抢”案件呈现出未成年人犯罪率高,流动人口和无业人员是主要犯罪群体,团伙犯罪多等特点,有管理不规范、侦破难度大、群众法律意识不强等六个方面的原因,应当从加强市场管理、加大打击力度、加强法制宣传等方面入手有效防范打击“两抢”案件.  相似文献   

19.
一位神情沮丧的母亲闯进了银行,竟然要抢劫,但且慢,她不是银行的经理吗?41岁的经理伦妮可真是撞上了鬼了……  相似文献   

20.
对于具有债务纠纷因素的抢劫行为的界定,由于立法粗疏,理论界有不同的解说,司法实务中的处理结果也极不一致,本文分析了几类债务纠纷型抢劫行为的具体认定,并指出此类案件处理中可能影响定性的有关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