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由主义德性论试图从内部对主流的自由主义中立性学说进行矫正,但其本身缺乏足够的理论资源,又囿于自由主义的既定框架,其调整空间有限;而在当代共和主义复兴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工具论共和主义则试图从外部借助"无支配自由"对自由主义展开批判,但未能充分发掘古典共和主义的德性传统,结果与自由主义拉不开足够的距离,几乎沦为某种改良版的自由主义。本文借助西方当代政治哲学中相关争论,试图勾勒一种现代共和主义德性论的理论纲要,从国家在塑造政治德性方面的作用、对不同政治主体的特定德性要求,以及培养政治德性的社会机制与心理机制三个方面,主张以温和至善论重建国家与公民的良性互动关系,以新型德性论继承、转化和发展传统的政治德性,以有效的公民教育培养有德性的公民,展现这种现代共和主义德性论的基本面向。  相似文献   

2.
何丽艳  江萍 《学理论》2009,(28):143-145
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上,"心之官则思"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人们对"思"之内涵理解主要有"理性认识"与"价值内省"两种面向。但就孟子思想的整体精神气质而言,其"去蔽明德"与"有所得"的内涵规定具有丰富的道德意蕴,其择大体、通天人的道德作用推动着儒家德性之知向形上层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儒家德性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路晓军 《理论探讨》2004,(6):124-126
儒家道德学说是以德性论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其中论述了一系列的德性范畴,考察了德性的依据以及德性培养等问题.儒家德性产生的根源主要是社会性依据、人性论依据、形而上依据;儒家德性的主要内容包括仁、义、礼三个方面;儒家德性的实践价值主要是"推己及人、修身养性、经邦济世"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4.
诚信问题是当今社会共同关注的现实问题,理论层面的探讨也比较多,但有一点关注不够,就是人内心之诚如何确立,而这恰恰是诚信的内在基础。从传统诚信观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诚"属于人的内在德性,"信"偏重于在与他人关系中表现出的道德品行。二者内外互补使诚信真诚信实。当代诚信观的建立,在强调制度性建设同时,需尽量使制度性的规范与人的内在心性相协调,在"诚"、"信"与人之间建立起内在有机的联系,使诚信成为人的内在德性自觉。  相似文献   

5.
何大海 《学理论》2013,(14):43-44
生死观是儒家必须回应的一个重大问题。先秦儒家,主要是从教化、德性的角度出发,将生死与道义相联系;张载以"太虚即气,则无无"这样的宇宙论作为基础,严厉地批判了佛老"贪生怕死"的生死观,从而确立起"存顺没宁"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将生死问题上升到"道器结合"的角度,为儒家的生死观提供了新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6.
科学与德性,作为让人景仰和敬畏的两样东西,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然而,活动论的视阈将科学与德性置于人的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以幸福为契机,通过彼此间的互动,科学与德性实现了逻辑上的应然契合。这种契合不仅从理论上解决了科学与德性的二元分立,还实现了使科学活动主体"好"并使其活动完成的"好"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记法》专门探讨"记忆"问题,是一部介绍西洋"认识论"或"知识论"的专著。《童幼教育》是教育学及伦理学专著,属哲学之一支,既是介绍"西洋法学"、"西洋医学"入中国之最早文献之一,亦是引介"西洋神学"及"西洋大学"之最早文献之一,可说"太西总学之大略"已赖此书输入中国。《西学凡》介绍了哲学学科四年之课程(第一年逻辑学,第二年物理学,第三年形而上学,第四年数学与伦理学),已经把当时"西洋哲学"之全部内容包含完了。《灵言蠡勺》分四篇,一论灵魂之体,二论灵魂之能,三论灵魂之尊,四论灵魂所向美好之情,是晚明一部专门介绍西洋"灵魂"学说之哲学典籍。这些书在中国之刻印,正值"西洋近代哲学"之发源期,它们没有把"西洋近代哲学"介绍到中国来,但却把"西洋近代哲学"之前的"西洋哲学"介绍到中国来了。近代以前"西洋哲学"之完整框架,已经在弗.培根活动的那时节,出现在晚明中国学术界。  相似文献   

8.
中西哲学有普遍性,但中国哲学又有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殊性.中国哲学的主题是"究天人之际",故"推天道以明人事"是中国哲学的普遍架构,它的"实质上的系统"就是由天论和人论以及如何"知天"、"知人"的知论所组成的系统."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最主要的特点,这也决定了中国哲学的其他特点,如本体与现实的统一、本体论与宇宙论的统一、人性论与价值论的统一、逻辑和认识论的意识不发达等等.  相似文献   

9.
"硅谷"这个名字大约在1971年开始为公众所知。"硅谷"这个词指代加利福尼亚州北部一片地区,靠近旧金山海湾,聚集了各种跟计算机有关的公司。"硅"是制造计算机芯  相似文献   

10.
孔子和老子分别开创了儒、道德性思想先河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以"仁之德"和"道之德"为其特色的孔、老德性观,不仅代表了中国德性文明发展的两大历史趋势,而且在彼此融摄中共同维系着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传统与主干。新形势下,认真解读两种德性观的内涵,在思想"原点"的比较中探索它们在核心概念、主体价值取向和德性养成路径上的差异性,传承和弘扬以"社会伦理"见长的孔子德性观和以"自然伦理"见长的老子德性观,无论对于当代社会公民道德素养的提升,还是对于自然生态环境问题的改善,乃至两种文明的和谐与进步,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现代视域中的"孔颜之乐"涉及幸福与幸福感、情感与理性、存在与境界,"乐感""乐境"是德性幸福的鲜明特质。道德理想主义的"德福一致"构成儒家幸福观的理论预设与逻辑起点。生活儒学追求德性幸福与功利幸福的和谐,德性原则下的功利幸福获得合理性确认。理想人格是德性幸福的主体承担者,"成人之道"是全面发展幸福价值的实现路径。儒家多维指向和多样形态的德性幸福展现出开放包容的广义逻辑。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20,(2)
"知言养气章"是《孟子》一书的重要章节,此章历来为学者所重视。北宋理学创建者张载对此章有独到的诠释,他将"知言"理解为"以心知言",将"养气"理解为"以德御气"。张载诠释"知言养气章"的意义在于,继承并发展了孟子的心性论规模,使儒家心性论思想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13.
自律与他律相对,指自己约束自己的意志能力。自律是终生践行"三严三实"的内在保障、成效关键、本然状态、德性目标。终生践行"三严三实"的自律,包括完善、职责、道德、党性四类内容。"三严三实"的终生践行要遵循诚、勤、通、久的自律要求,沿着守敬、修身、执义、习行的自律路径不懈涵养。  相似文献   

14.
杨珺 《理论探索》2012,(1):37-40
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论包括自然条件形成的生产力和人自身自然所具有的生产力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通过劳动而融通成一个有机整体。马克思"自然生产力"论包括自然生产力的主体体认性、自然生产力的公共利益性、自然生产力的"应然"自在性等伦理内涵。践行马克思"自然生产力"论应遵循自然自在尺度、动态平衡尺度、整体与个体有机统一尺度、属人的德性尺度。马克思"自然生产力"论蕴含的环境伦理建构条件包括制度、文化、技术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5,(3)
南宋著名诗人杨诚斋不仅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其开创的"诚斋体"在南宋诗坛独树一帜;而且在诗学理论方面也建树颇丰,影响深远。他对诗歌功能的认识见解独到。其"诗通于道、至于善"、书写人之"至情"的诗歌功能论,既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又推崇诗歌的抒情功能;既强调诗人道德心性的修养,又强调诗人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6.
晚明"中西哲学对决"之主要格式有:以亚里士多德"四因说"驳道家之"无"与释家之"空";以西洋哲学"实体-属性"之说驳中国哲学之"太极"与"理";用西洋哲学中之"发生论"释读"理生天地万物"之"生";以西洋哲学固有之"白板说"反驳儒家之"性本善"及"复初"说;以西洋"三司"知识论释读儒家之"仁"与"义";以西洋"生死"说置换儒家之"生死"说;以西洋哲学之"成见"颠覆中国"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观念;以西洋哲学中之"材料"与"形质"释读中国哲学之"气";以"物之元质"释读"太极";以西洋"原罪"说释读中国哲学之"恶";以西洋"定性论"驳中国"随性论";以西洋哲学之"本体论"驳中国哲学;等等。  相似文献   

17.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四端之性内具于人。他认为提高人的道德修养,需进行自我内省,让人的"善的萌芽"自内而发,进而通过一系列的"尽心"、"养性"、"思诚"的功夫,反求诸己,终成善人。荀子主性恶,否定人的自律,坚持约之以礼,主张通过教化,化性起伪,积伪成善,以达到提高道德修养的目的。孟荀在向善的方法和途径上存在着差异,但论人性的目的,都是想通过教育加强道德修养,成就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8.
伍志燕 《理论导刊》2012,(1):40-41,50
在人之德性的道德评价中,良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主要通过负罪感和悔恨心来反映出人之德性优劣;同时,由良心发展而成的同情心、道德感、羞耻感的有无及强弱也常常是评判人之德性的重要标尺。在一定意义上,良心是一个人德性之优劣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19.
论对日本了解之深,与日本文化人交流之广,在日本知识界影响之大、声誉之隆,现代中国没人能够超过鲁迅。在日本人值得称道的德性中,鲁迅最欣赏的就是“认真”。鲁迅对中国人喜欢“做戏”的毛病深恶痛绝,一再予以抨击,对日本人做事是  相似文献   

20.
国学赏析     
《侨园》2020,(4)
正【老子·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1]。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