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自己54年的风雨人生历程中,有着25年人民代表生涯,这是让张爱玲颇为自豪的回忆。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傅雷和胡兰成对张爱玲的评议文本为考察对象。张爱玲的文本多次被海内外名家品评,傅雷的古典悲剧理念与张氏的世俗化倾向和个性主义精神的冲突、胡兰成对张氏文本思想复杂性的分析和陈述,在张爱玲研究史上都颇具启发性。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的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小说创作继承的民族传统,主要来自明清世情小说、晚清谴责小说和民国社会小说,表现在描写世态人情、写实性、结构散漫性、全知视角、含蓄笔法和通俗性等方面。其小说的艺术优长和缺失,包括狭窄的婚恋题村、平实琐碎的生活细节、松散随意的结构、说书人的叙述角度、微妙的隐喻和暗示以及通俗小说趣味,都源于她对上述中国旧小说传统的继承。旧小说成就了张爱玲的小说风格,也从根本上影响和制约了其思想价值和艺术品质。  相似文献   

4.
文人笺纸     
胡建君 《检察风云》2012,(17):86-89
张爱玲说到30年前旧上海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相似文献   

5.
反高潮——张爱玲小说的叙事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魅力,源自她新旧兼容、中西并蓄的叙事方式,直接受到《红楼梦》和毛姆小说的影响。在她笔下,物质世界的华丽与精神世界的荒凉,对高潮的预示和闪避,以及虚实相间的场面处理,对中国现代小说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是一位传奇的女子,她创造性的转化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手法,让荒原意识浸润其中,形成其独特的灵魂.本文主要从张爱玲荒原意识成因及荒原意识的表现两方面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7.
郑苹如:《色·戒》原型的传奇人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李安执导、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色·戒》不久前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张爱玲笔下的这个故事取材于1939年前后的一个真实故事——南京国民政府女特工郑苹如刺杀汪伪大汉奸丁默村。近日,仍在世的郑苹如的妹妹郑静芝讲述了郑苹如为抗战事业献出年轻生命的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8.
反讽是张爱玲小说的一个基本特征。自 90年代中期中国大陆重新掀起张爱玲热以来 ,大量研究张爱玲的生平思想、作品意蕴、美学追求的文章频频见诸报端 ,然而 ,对于反讽这一重要的创作特征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现代的反讽学者认为反讽是外延不断扩展的概念 ,它的意义是由基本的文学修辞手段———说反话 ,到对人类的矛盾对立生存状况的哲学反思而不断丰富 ,不断拓展的。其中反讽更是小说的基本创作原则 ,H·R姚斯说“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样式 ,其最高成就都是反讽性的作品”。〔1〕张的小说在主题、情节和人物刻画方面都使用了大量的反讽 ,因…  相似文献   

9.
欧阳亮 《检察风云》2006,(14):66-67
1978年1月张爱玲发表《色,戒》后,很快就有人指出,这部小说是以孤岛时期的一桩刺杀案为原型的。虽然张爱玲随即写了篇《羊毛出在羊身上》辩白,表示小说中的“王佳芝”和“易先生”并非上海滩的郑苹如、丁默村,但这两段故事是如此相似,使熟悉那段历史的人很容易联想起二十世纪40年代初的那招“美人计”。  相似文献   

10.
黄灵 《检察风云》2014,(7):66-67
上世纪80年代,蒋晓云刚20岁时就因处女作《随缘》技惊台湾文坛;凭借《掉伞天》《乐山行》《姻缘路》三度荣获《联合报》小说奖,被夏志清、朱西宁等文学大师称作“张爱玲”的接班人。然而,此后的30年她旅美读书告别文坛,在美国硅谷打拼。直到2011年,她推出长篇小说《桃花井》,复出文坛,再次引起媒体关注。近期,她又推出了全新力作《百年好合》,与其素昧平生的作家王安忆特意为她做了4000字的长序,以表示赞赏。  相似文献   

11.
因缘是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张爱玲等人的因缘写作,一是源于因缘为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二是源于明清小说对世俗化因缘的描绘.文化心理的变动制约着现代作家的因缘写作.因缘在现代作家笔下具有多种含义,其叙事格局也有摆脱佛教影响的倾向.就因缘叙述所具备的现代特性而言,启蒙作家是完成的现代性,张爱玲等人是未完成的现代性,是一种融合有传统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2.
"隔"与"不隔"是王国维重要的美学概念,张爱玲则从京戏间离处理方法与技巧里提炼出"洋人看京戏"的小说审美理论。外行看热闹,洋人看京戏始终与京戏"隔"着一层,但他也自得其乐;内行看门道,行家看京戏与京戏"不隔",他看到京戏唱念做打功夫及文化底蕴,心领神会。张爱玲认为艺术家要具备洋人看京戏与行家看京戏"隔"与"不隔"两种视角,既能站在生活之内看人生,也能站在生活之外看人间。通过"隔"与"不隔",艺术家在世界、作品与读者之间建立一个适当的审美距离,便于读者思考人生与人性中的问题,从而达到一种间离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3.
秋夜深几许     
<正>我贪恋这短暂的秋凉,坐在湖边台阶上趁着昏沉的月光看湖水秋澜。一个人的时候适合想念,尤其在这秋天的夜晚。我看不见眼前的景,听不到来往的声,湖水和夜色一同把我覆盖住,任由一个人一件事一幕场景蔓延开去,如春花秋草野蛮生长。张爱玲在《金锁记》的开端说: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将《金锁记》改写为长篇小说《怨女》,是当时文坛中一个奇异的文学现象。本文将从两位女主人公的相同与相异以及其内在原因方面进行探讨,来品味这曲人性苍凉的哀歌。  相似文献   

15.
“照片这东西不过是生命的碎壳;纷纷的岁月已过去,瓜籽仁一粒粒咽了下去,滋味各人自己知道,留给大家看的惟有那狼藉的黑白的瓜籽壳。” ——张爱玲语  相似文献   

16.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顶峰之作,其主人公曹七巧因刻画得尖锐、深刻、彻底而成了中国文学作品中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本文叙述了曹七巧因受封建宗法制度、婚姻观念的破坏、金钱占有欲的束缚、情欲的压抑,由一个麻油铺的活招牌逐步走向人生扭曲的深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色如何戒     
《色·戒》在大陆公映之前,被炒得沸沸扬扬,总结一下,无非三个卖点:一是最吸引眼球的,当然是其中的"色",也就是片中大量的"床上戏",色本就是国人心中最为敏感的东西,虽然在大陆公映时被减镜头,但仍激起广大影迷一睹影片的欲望。二是影片原著是张爱玲,"最后一个  相似文献   

18.
上个世纪40年代坛上的“南玲北梅”之说,指的是同在沦陷区的女作家:华北的梅娘与上海的张爱玲。将两位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她们的作品同样热切关注都市人的生存状态,创作焦点对准敏感的两性关系。在艺术风格与审美形态迥异的背后,蕴藏着相似的基本思想:对传统的背离与不屑一顾,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审视着属于人类的恒久的“爱”--男女之爱、母爱及普泛的人类之爱。  相似文献   

19.
高娟 《检察风云》2014,(13):42-43
当今社会物质的极大丰富使人们把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幸福长久地寄托向外部物质世界,人们普遍认为生活条件优越了就会获得幸福.于是,人们通过个人努力去寻求功名利禄,却经常身陷繁忙、苦不堪言;闲暇时则寄情于物质享受,却在结束后倍感迷茫.大家热衷在微博、微信的朋友圈里晒出自己的衣食住行、品质生活,博得了朋友、网友的羡慕.可如果有一天,你不慎走进身边某个人的生活,就会发现表面光鲜的生活中处处充斥着不如意,就像张爱玲说的,“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相似文献   

20.
杨玲玲是谁?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个名字有些陌生.但回到2009年的浙江桐乡,你将见证这名彼时13岁初一女生的“一夜成名”:媒体惊讶“6年级时的她写成7万字婚恋小说”,赞她可能是“下一个张爱玲”.这种热度持续到2013年,当她现身东方卫视说出“我要退学”时,嘉宾惊呼“她在战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