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佳林 《学理论》2010,(14):124-125
大学生犯罪现象在当今社会日益严重,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何减少大学生犯罪,已经成为社会和各大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当代大学生犯罪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从分析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特点、产生的原因入手,探讨如何预防大学生犯罪,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措施,旨在预防大学生犯罪、降低大学生犯罪率,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2.
张娟 《学理论》2013,(12):214-215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既是青年中有较多机会接受现代科学技术教育的一部分人,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受益者;又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践者和完成者,承担着振兴祖国科技事业、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重担,从而成为祖国振兴的中坚力量。近年来,大学生犯罪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有鉴于此,着力考察大学生犯罪的基本情况和原因,力求探索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9)
青少年犯罪成为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它与吸毒贩毒、环境污染并称"三大社会公害"。在我国,青少年犯罪呈现出犯罪数量上升、犯罪案件恶性程度加剧、犯罪年龄日趋低龄化等态势,这些问题不仅对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构成威胁,同时也对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对青少年犯罪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对提出相应的治理预防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岳磊 《学理论》2012,(17):133-134
城市外来人口的流动量越来越大.但随之也出现了城市犯罪率升高,外来人员犯罪案件激增的负面问题.预防外来人员犯罪的对策:一是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二是增加矛盾解决方式;三是加强社会救助、教育和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因此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理应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构建社会综合预防体系,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问题越来越严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研究此问题时,我们首先应当明确大学生犯罪的概念和研究范围.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犯罪仍然呈现单一型,但同时具有多样化的特征;此外,大学生犯罪具有时间和地点的规律性.除了以往研究中阐述的原因之外,不良心理素质、学校丑恶现象、家庭压力、就业压力也是导致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犯罪根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秉福 《民主》2006,(3):22-23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但是,有关统计资料表明,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学生违法犯罪的,占高校总人数的 1.26%,且有增长的趋势。中国犯罪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1965年大  相似文献   

8.
网络犯罪是指针对信息网络实施的犯罪、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犯罪以及其他上下游关联犯罪。从纵向来看,网络犯罪的刑事立法具有逐步扩张的趋势。目前,网络犯罪逐渐呈现出案件数量持续上升、犯罪过程链条化产业化、犯罪主体多元化低龄化、犯罪手段专业化等特征。网络犯罪的高发蔓延严重危害我国民众的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司法实务中对该类案件的惩治和预防面临着诸多困境。在微观层面,网络犯罪司法适用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并解决管辖权争议、证据取证难、罪名认定分歧多、共犯故意认定等棘手问题。在宏观层面,应当从法律规范完善、实践治理模式转变、民众观念引导提升三个层面,构建惩治和预防网络犯罪的多阶共治体系。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公交纵火等恐怖性袭击活动高发,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威胁。公交纵火犯罪具有犯罪主体的失意性、犯罪对象的随意性、犯罪行为的暴力性和公交系统的不可控性等特点,其发生具有犯罪主体、社会环境和传媒方面的原因。通过导入情境预防这种犯罪预防模式并恰当地加以运用,改造犯罪可能发生的具体情境,从而消除犯罪机会和条件,加大犯罪行为的困难度和风险性,有望有效减少公交纵火案件的发生,达到犯罪预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李彤 《学理论》2013,(3):124-125
分析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特征,包括公民个人信息的泄露往往并非公民个人的本意,具体的泄露主体和泄露原因难以查明,泄露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往往与特定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挂钩,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在近些年来呈现逐渐增多的态势。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产生原因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和公民个人信息保护难度的提高,合法或非法掌握公民个人信息的单位或个人的行为缺乏相应的约束,公民个人信息存在相当大的市场需求以及公民的自我防护意识不强。相应地,针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预防措施包括国家立法保护机制的完善,建立健全个人信息的技术保护机制,自律保护机制的完善,淡化相关主体对公民个人信息的市场需求以及增强公民对个人信息的自我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11.
陈晓晨 《团结》2006,(4):45-46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在我国呈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稳定。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有效的预防、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当务之急。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当前,青少年犯罪现状是:所犯罪行严重,大案要案多,社会危害性很大。青少年犯罪还经常为抢劫、故意杀人、盗窃、绑架等故意犯罪,很少为过失犯罪,犯罪时不计后果,手段残忍,社会危害大。1.犯罪的低龄化趋势明显。17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不满14岁的儿童的恶性犯罪也屡屡出现,令人震惊。从青少年所处年龄段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2.
当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除面临情感困扰压力外,还面临着比普通大学生更大的学业压力、择业与就业艰难压力、民族生存压力等复杂多样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问题不容忽视。应当尽快构建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机制,有效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主要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危机特点及常见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在加强校园文化管理基础之上给予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人类的各种行为都能从心理学角度得到科学的解释,犯罪活动也不例外.犯罪的预防不仅需要外在的社会控制,更需要内在的心理防范.以贪污贿赂犯罪为例,从外部环境和个体内因两个方面对犯罪心理产生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了犯罪人在认知、情绪、意志等方面具备的心理特征,提出了四种犯罪的心理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与成熟,未成年人网络犯罪呈现低龄化、智能化、跨域化、隐蔽化、广泛化、规模化等特点,这与有关部门对不良网站和违规网站治理不力,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未健全,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综治体系及立法体系的缺位和薄弱有关。应当把预防未成年人网络犯罪作为全社会系统构成,坚持从立法依据、司法执行、社会帮教三个层面,坚持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的工作原则,多层次、全方位预防未成年人网络犯罪。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自杀一般是在某些特定心理和社会因素作用下产生的;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诊治是减少大学生自杀的关键,建立有效的大学生危机干预机制,对于预防大学生自杀是有益的。要做到加强自杀预防和危机干预;实施预测工作;开展自杀预防教育;明确危机干预步骤。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发以来,房地产领域得到蓬勃发展。一些开发商为了取得更大的利益,采取各种手段拉拢腐蚀房地产开发管理环节的执法人员,易发滥用职权犯罪。另外,由于房地产领域专业性较强,政策变动性较大,相关职能部门的一些国家工作人员自身对相关规定一知半解,不能很好地履行工作职责,也容易触犯刑法,构成渎职犯罪。因此,把握房地产开发领域渎职犯罪案件发生的规律,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对策,是检察机关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不良交往与青少年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交往是青少年社会化的基本方式和途径 ,其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这必须是正常交往。青少年由于其身心特点很容易发生不良交往 ,而不良交往往往是青少年走向犯罪的第一步。本文主要探讨了什么是不良交往 ,不良交往的特点、原因、危害及预防 ,从而预防、减少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18.
刘玉 《学理论》2012,(17):135-136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日益突出,不仅在案件数量上急剧增加,而且在案件总数中所占比例也大幅度上升,虽经多年治理,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有了明显好转,各种犯罪率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但未成年犯罪问题依然十分严重:犯罪年龄相对提前,蔓延快,作案手段凶狠,危害严重.对此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加强青少年自身素质的提高;二是加强家庭教育;三是加强学校教育;四是加强社会大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彭媛 《学理论》2010,(26):255-256
现如今贫困大学生数量随着高校的扩招增加,其心理问题相应也急剧增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经济、就业、学习、人际关系等压力造成的。对此,可以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等方面出发,积极预防各种心理倾向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沙春羽 《学理论》2013,(23):139-140
近几年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加速运转,外来人口不断涌入大中城市。从总体上说,外来人口在推进城市的发展和繁荣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没有外来人口的流入和参与建设,就不会有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但是最近几年流动人口犯罪呈节节攀升态势,如何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教育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流动人口犯罪的预防对策: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流动人口的素质;积极完善有关流动人口管理;保障流动人口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