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17年1月,蔡元培任北大校长,莅任之初,便聘请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以其拔山盖世的气概,向旧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宣战,改革北大文科。诚如蔡元培所言:"自陈独秀君来任学长,胡适之、刘半农、周豫才、周启明诸君来任教员,而文学革命、思想自由的风气,遂大流行。"  相似文献   

2.
陈独秀在上海编辑《新青年》,倡导思想解放运动时,鲁迅便已成为《新青年》的热心读者。他几乎每期必读,还将读过的《新青年》,寄给远在绍兴的弟弟周作人,并在信中嘱咐其要认真阅读。1917年1月,陈独秀应北大校长蔡元培的聘请,就任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也由上海迁来北京。于是,以《新青年》为营垒,集聚起一批文化精英,鲁迅也成为这个群体的成员之一。《新青年》鼓吹民主和科学的思想,给北大吹来一股自由、清新的风,改变着  相似文献   

3.
孙迪 《党建》2023,(2):67-68
<正>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和北河沿大街的交口处,矗立着一座建成于1918年的四层建筑,这里是当年北京大学文科教室、图书馆和校部所在。因这座楼由红砖砌筑、红瓦铺顶,故被惯称为红楼。走进红楼,我们便会发现,它不仅披着红色外衣,更承载着红色历史、浸染着红色精神。1917年,陈独秀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红楼建成后,他就在二层办公室办公,这里也逐渐成为陈独秀提倡新文化、传播新思想的阵地。  相似文献   

4.
正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西方各种学说,可以在北大自由讨论。他的大学理念是:"‘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履任之初,他做的第一件事是聘请《新青年》主编陈独秀任文科学长,《新青年》因之由上海迁到北京,并成为北大同人刊物。于是,民主与科学、文学革命、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立,乃至中共创立等,都成为相因而至的必然。  相似文献   

5.
陈独秀应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时,钱玄同已执教于北大。他们因《新青年》而相识相交,后又为《新青年》同仁。钱玄同自称是《新青年》的"一名摇旗呐喊的小卒"。其实,就《新青年》所揭橥的文学革命,陈独秀可谓主将,而钱玄同则是奋勇直前的急先锋。  相似文献   

6.
一1914年夏天,李大钊和陈独秀相识。1917年,陈独秀应聘到北京大学,担任文科学长,担负改革文科、整顿北大的重任。1918年2月,李大钊出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二人开始共事。李大钊参与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从而形成了以陈独秀、李大钊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的强大阵容。1918年12月,陈独秀、李大钊共同创办《每周评论》,开始了他们并肩战斗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7.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这时,僻居四川江津的陈独秀也已是个心力交瘁、疾病缠身的老人。当北大向他发出蔡元培纪念文章征集函时,他立即抱病撰写《蔡子民先生逝世后感言》,深情地回忆起他二人近40年的交往,并抒发“四十年来社会政治之感触”。相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挟着血雨腥风,踉踉跄跄走到20世纪,已如强弩之末,气数将尽。但是,蔡元培与陈独秀作为晚清封建社会的读书人,大清帝国的最后一代“臣民”,他们与封建主义的决绝也决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夜,伴着历史的阵痛,他们注定要经历一…  相似文献   

8.
李大钊与陈独秀同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立者,又是中共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影响了五四运动以后的整整一代青年,被尊为进步青年的学习楷模。从新文化运动到大革命后期,两人有过整整十年的历史交往,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 一、李大钊欢迎陈独秀出狱 1917年,陈独秀应聘北京大学,担任文科学长,担负改革文科、整顿北大的重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是马叙伦早在北大任教时结识的早期共产党人之一。当时,蔡元培任北大校长,陈独秀为文学院长。在“五四”运动前后由于共同参加斗争,有了接触和接近。当时,胡适曾唆使文学院部分学生发起向上海迁校的签名活动中,马叙伦洞悉胡适的阴谋,拒绝签名,并表达了他与黑暗势力誓不两立、斗争到底的意志和决心。他的主张和行动得到了陈独秀的赞同。作为文学院院长的陈独秀,批评了发起签名的学生(傅斯年和罗家伦等)。迁校一事就此了结。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共产党人,陈独秀的言行自然  相似文献   

10.
钱玄同先于陈独秀执教于北大。当陈独秀应聘为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也因之落户北大。这就使他们因《新青年》而相识相交,因新文化运动而志同道合。钱玄同自称是《新青年》的"一名摇旗呐喊的小卒",而称陈独秀是"这几年来的真正优秀分子之中,思想最明白的人"。  相似文献   

11.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这时,僻居四川江津的陈独秀也已是个心力交瘁、疾病缠身的老人。“人生自古谁无死”,历经艰险,出生入死的他,早已将之超然身外,无所谓惊异和不堪。但是,对于蔡元培先生,他却在公义和私谊上,“禁不住有很深的感触!”当北大准备登载公祭蔡元培先生特刊时,他应嘱撰写《蔡孑民先生逝世后感言》,深情地回忆起他们俩人近40年的交往经历,对蔡元培的人品风范,表示出感佩  相似文献   

12.
张栓平  张建华 《党史博采》2003,(11):10-12,15
一 张申府是我党发起者和创立者之一,是周恩来和朱德的入党介绍人,也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他走过了坎坷曲折的一生。 张崧年,字申府,1893年6月15日出生于河北省献县小垛庄。张申府自幼由其父教习识字,10岁开始在家塾读书学习。1906年进入北京“识一”私立初小。此后的8年间,他先后在北京、天津、保定等地求学,1914年考取北大,学习哲学。1916年底,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厉行改革,实行“兼容并包”的治校方针,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  相似文献   

13.
劲帆  树新 《党史纵横》2000,(3):23-24
他们曾为创建中国共产党而共同奋斗,却又因不同的原因都被开除了党籍。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这块闭塞、落后、屈辱的神州大地上,爆发了一切反对封建专制、追求科学民主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一时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诸路英雄中,陈独秀,这位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杂志主编,被公认为这场运动的领袖。北京大学是我国著名的高等学府。自蔡元培先生出任校长以来,在他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下,集聚了一大批新派人物。1917年夏天,北大校园内出现了一位引人注目的青年,两撒胡须、不修边幅,整…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轶事     
陈独秀因创办《新青年》,高呼“德先生”和“赛先生”两大口号,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蔡元培闻其大名聘他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有一天,他的长子陈延年、次子陈乔年千里迢迢由怀宁赶到北大看望父亲。令人惊奇的是,他们并不直接去和乃父相见,而是托人递一张帖子给陈独秀。帖子上写有一句话,“拜访陈独秀先生!”落款 为“陈延年、陈乔年敬上”。 这件事一时间传为美谈。人们都说:陈独秀提倡民主,现在“德先生”真的光临他的府上了。 将门无犬子。和父亲讲“民主”的陈延年、陈乔年兄弟俩,后来都成长为中共优秀党员,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相似文献   

15.
1917年1月11日,蔡元培正式致函教育部请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全文后附履历一份:陈独秀,安徽怀宁县人,日本东京日本大学毕业,曾任芜湖安徽公学教务长、安徽高等学校校长。13日,"教育部令"第3号签发:"兹派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此令。"  相似文献   

16.
1917年1月,陈独秀接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职,他将风靡时尚的科学与民主的思想带入北大,使这所陈旧腐败的高等学府,顿时清新活泼、生意盎然。《新青年》和《每周评论》是他鼓吹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的舆论阵地.莘莘学子因此而获取独立的思想人格,敢于冲破封建主义传统思想的束缚,迅速行动起来,直接干预国家大事。 陈独秀激进的政治主张,深受进步青年的欢  相似文献   

17.
祝彦 《世纪风采》2009,(1):27-30
无论是蔡元培,还是陈独秀,许多人都很熟悉。对于陈独秀,无论是从中国共产党历史方面,还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方面来讲,他无疑都是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而对于蔡元培,无论是就中国近现代史,还是当代历史,把他的名字与今天仍然是年轻人向往的学府——北京大学联系在一起,无疑是为大家所熟悉、且充满崇敬之情的!  相似文献   

18.
北京大学的前身为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改名之初,校内封建官僚习气依然如故,学生多是仕宦子弟,他们来此读书,无非是为日后的官运仕途谋一身价和资格。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将北京大学腐蚀得乌烟瘴气、混浊不堪。1917年1月,蔡元培任北大校长,莅任之初,便表示要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改造旧北大。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聘请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  相似文献   

19.
1917年1月,陈独秀接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职,他将风靡时尚的科学与民主的思想带入北大,使这所陈旧腐败的高等学府,顿时清新活泼、生意盎然。《新青年》和《每周评论》是他鼓吹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的舆论阵地,莘莘学子因此而获取独立的思想人格、敢于冲破封建主义传统思想  相似文献   

20.
正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这时,僻居四川江津的陈独秀也已经是心力交瘁、疾病缠身。"人生自古谁无死"。陈独秀一生历经磨难、出生入死,对待生命的终结,早已有坦然面对的心态。但是,对于蔡元培的逝世,他却有着深切的哀悼和思念之情。蔡元培因办报而认识皖城志士陈独秀光绪九年(1883年),16岁的蔡元培考中秀才;1889年参加浙江乡试,中了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