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瑞体 《法制与社会》2014,(14):286-287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行政诉讼法的建设也面临诸多的问题。特别是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一条关于立法目的的规定,从行政诉讼法实施之初人们就提出了种种的质疑。本文将结合行政诉讼法第一条的规定,分析我国现存目的论的观点,结合我国的社会发展现状,找出适应我国行政诉讼发展的立法目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指出行政诉讼法学界虽对立法目的的研究逐渐升温,并形成了诸多学派,但是对于行政诉讼立法目的这一概念,学术界尚存在认识误区,因此有必要深入探悉行政诉讼立法目的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周勇 《法制与社会》2010,(28):298-298
立法目的是制定法律规范的范围尺度和产生原因。本文将结合法条从三方面对行政诉讼法的立法目的进行详细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正>修改行政诉讼法究竟应当确立怎样的立法目的,关键在于立法者对行政诉讼制度性质的定位和社会现实的需要。立法者对行政诉讼制度性质的定位,决定了修改行政诉讼法的基本方向。同时,立法者的认识又是受现实社会对法的需求的限制。现实社会需要行政诉讼法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现实社会能够通过行政诉讼法律制度解决哪些问题,是立法者决定行政诉讼立法目的时  相似文献   

5.
李敏 《中国审判》2011,(9):52-54
中央立法决策机关已经明确要对三大诉讼法进行修改,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已经实质性地启动,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行政诉讼法》)的修改稍稍延后,但也已经调研性地启动。为了解行政诉讼法的修改情况,记者采访了参与《行政诉讼法》修改研究工作的中国人民大学宪法、行政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莫于川。  相似文献   

6.
行政诉讼的立法目的是立法者基于对行政诉讼固有属性的认识而预先设计的关于行政诉讼结果的理想模式。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在目的设计上将权利保护和维护监督行政权置于同等的地位,影响了行政诉讼制度功能的发挥,笔者从权利保护的目的出发,对即将修改的行政诉讼法进行了重新设计。  相似文献   

7.
1989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是新中国的第一部行政诉讼法。该法共11章75条,其主要内容有:1.制定行政诉讼法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之一,它的直接立法依据是我国宪法有关行政诉讼的规定。2.行政诉讼法的任务。《行政诉讼法》规定了三个方面的任务:第一,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第二,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第三,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3.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如人民法院对待政…  相似文献   

8.
新刑诉法中应增设缺席判决的内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刑诉法中应增设缺席判决的内容陈小奇缺席判决,作为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一种重要结案方式,为我国的民事诉讼立法和行政诉讼立法所采用,并在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中明确规定下来。然而,在我国的刑事诉讼立法中,无论是原刑诉法,还是新刑诉法,对缺席...  相似文献   

9.
对《行政诉讼法》实施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分析,可以发现,《行政诉讼法》既存在制度空白,也存在制度缺陷;既存在法内问题,也存在法外问题。主张修改时应当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修改策略。修改《行政诉讼法》时应当重点注意一些问题,特别是在立法目的上应当以规范行政诉讼行为为原始目的,其他皆属于派生性目的 ;在破解执行难问题上应当引入问责机制,通过问责突破执行难。  相似文献   

10.
行政处罚与行政审判杨克佃今年10月1日,行政处罚法正式实施,这将有力地推动行政审判工作的发展,有助于提高行政审判工作的水平。行政处罚法和行政诉讼法的立法宗旨是一致的:行政处罚法第一条规定,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行政诉讼法第一条规定,维护...  相似文献   

11.
重构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麟 《法律科学》2004,22(4):68-73
受案范围是进行行政诉讼的关键之一。行政诉讼法受案范围制度的基本结构包括设计受案范围的指导思想、受案范围的立法模式和受案范围的立法标准三个基本内容。这三部分内容都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或者是由于行政诉讼法的实施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引起的 ,或者是当初制定行政诉讼法时就已经存在的。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 ,任何在行政诉讼法框架内对受案范围的修正努力都是不完善的。因此 ,重构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四项规定:“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可以判决变更。”这是法律赋予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有限司法变更权。正确运用有限司法变更权,对充分体现行政诉讼法立法目的,贯彻立法宗旨,具有重要意义.行政处罚显失公正可以变更判决,是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后,规定的四种判决方式中最难认定、最难把握的一种判决。这个问题在理论  相似文献   

13.
孔繁华 《河北法学》2007,25(6):135-139
行政诉讼立法目的是立法者根据对行政诉讼性质的认识和客观的现实需要,在制定行政诉讼法时主观上期望该部法律在将来的实施中所起的作用,具有主观性与预见性、多元性与层次性、选择性与实现性的特征.我国现行行政诉讼之立法目的规定一方面偏离行政诉讼的性质,另一方面多元目的之间没有主次之分.行政诉讼的性质决定立法目的选择,行政诉讼的实施条件制约立法目的.在正确认识行政诉讼的性质,客观判断我们现实需要的基础上,应将我国行政诉讼的立法目的定位为以救济权利为主之多元立法目的.  相似文献   

14.
我国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脱节现象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的行政复议制度最初是作为行政诉讼制度的配套制度而建立起来的 ,作为这一制度建立标志的《行政复议条例》与《行政诉讼法》在立法上基本上保持了一致 ,但是 ,由于立法上的限制 ,这一制度在实施中没有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新的《行政复议法》的颁布实施从立法上改变了这一状况 ,它标志着我国的行政复议制度的成熟与完备 ,但也正是由于它在立法上摆脱了《行政诉讼法》的影响和束缚 ,因而 ,《行政复议法》与《行政诉讼法》在不少制度的设定方面相互不能衔接 ,存在着相互脱节的现象。前不久 ,最高人民法院又在总结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发布…  相似文献   

15.
法贵实施     
法贵实施湛中乐一、《行政诉讼法》的颁行,是中国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丰碑掀开新中国的立法史册,不难看出伴随着共和国的风雨历程,它的立法史同样艰难曲折。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现行宪法颁布以后,。我国立法成绩斐然。在最高权力机关业已制定的100多部法律中,...  相似文献   

16.
我国行政诉讼法与国家赔偿法衔接问题初探沈开举我国行政赔偿适用行政诉讼程序,二者的衔接一般而言是比较明确的。但由于行政诉讼法与国家赔偿法颁布的先后不同、背景上的差异以及立法技术上的考虑,在衔接上仍有诸多问题值得研究。木文就此谈点粗浅看法,以就教于各位同...  相似文献   

17.
西方各国毫无例外地将政党组织排除在行政诉讼监督之外,这是符合其政治体制的。我国的行政诉讼法传承这一理论,也不承认行政诉讼对党组织的监督,这种做法无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和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特殊地位,既不利于保护人民的权益,也不利于实施党依法执政的方针。应该通过立法确认对党组织行政行为的行政诉讼监督,以进一步挖掘行政诉讼法的监督功能。  相似文献   

18.
随着立法的逐步完善和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提高,尤其是行政诉讼的深入开展,行政不作为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然而,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只明确规定了部分可诉行政不作为,对没有列举的行政不作为,尚没有明确界定,因此应从立法层面不断改革与完善行政诉讼法。  相似文献   

19.
大陆和台湾地区的行政诉讼法初步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陆和台湾地区建立了不同的法律体系,其现行行政诉讼法也存在较大区别,对之进行比较研究,便于进一步了解和完善行政诉讼制度。大陆和台湾地区的行政诉讼法差别主要体现在:出台背景,总体内容,体制及法的结构,立法目的,受案范围,管辖的规定,参加人制度,前置程序,证据制度,一审程序,二审程序,再审程序。  相似文献   

20.
2013年12月23日至28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是审议《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这也是《行政诉讼法》自1990年10月1日施行以来首次启动大修,尽管姗姗来迟,但毕竟正式提上立法机关的议事日程,承载着社会各界的立法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