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反全球化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反全球化”是近年来媒体中频繁出现的一个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国际社会出现反全球化现象 ,并对当今世界产生了多方面的深远影响。当前 ,反全球化问题的研究仍在继续 ,现将国内学者对此问题的看法作一综述。一、反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冷战结束后 ,全球化的口号风靡世界 ,成为一种超然意识形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普遍推行旨在全球范围加强西方宏观经济管理规则、促进以放松政府管制为核心的自由化 ,要求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 ,参与全球经济。而全球化不仅仅是一个纯经济性质的运动 ,它同时也是一个通过经济的扩张而推行西方的政…  相似文献   

2.
亲属研究是人类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在人类学中占有核心的地位。在人类学的发展历史中,不同时期与理论流派的学者在方法论、知识论乃至本体论方面常有着不同的关怀重点与见解,说明了亲属概念的复杂性。受到社会科学反思运动的影响,美国学者大卫·施奈德(David M.Schneider)于1984年出版《亲属研究批判》一书,严辞批判西方亲属研究充斥着西方人"血浓于水"的"民族中心主义偏见",以西方的文化观点为理论架构来审视与建构非西方社会的"亲属"。大卫·施奈德的批判被视为是新旧人类学的分水岭,带动了其后西方社会科学亲属研究的全面反思与转向。相较于西方学者,两岸中国学者的亲属研究不仅在理论上承袭了西方民族中心主义偏见,同时也在观念上存在着汉文化民族中心主义偏见,从而形成了一种双重性偏见。而台湾泰雅族与云南大理白族亲属研究可以说明这种双重偏见存在的事实。因此,中国人类学的亲属研究,需要诸如大卫·施奈德式的深刻自我反思,来进一步探求不同文化人群的"亲属"。  相似文献   

3.
师晓霞 《新东方》2006,(2):35-38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作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长期存在,但是在中国民族心理的形成过程中,道家的影响恐怕不亚于儒家,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鲁迅先生就说过,中国文化的根基是道家思想。其实,儒道两家在中国长期共存共荣、相生互补,共同承担着社会主流思想的角色,塑造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就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而论,道家的影响也不逊色于儒家,甚至西方人对老子的兴趣要甚于孔子。一本《第五项修炼》在西方引起巨大反响,一时也风靡中国,但细看其要点正是老子的理念。西方人如此钟爱老子,有学者解释是因为孔子讲伦理,老子讲智慧,西方人似乎对智慧…  相似文献   

4.
岩佐茂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诠释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问题一直是全球现代化进程中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日本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岩佐茂,围绕马克思的唯物论、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以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等思想,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基本内容进行发掘、诠释与应用,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环境伦理学思想,强调在人与人相互的社会关系中,规范人看待自然的方式。岩佐茂的环境伦理学思想为认识全球环境问题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理论视角,对于我国目前生态文明的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陈功指出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推行,有一种社会现象是值得注意的,这就是伴随着对西方经济学的崇拜,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在国人的心目中简直就具有了神的地位。在一些很优雅的谈吐中,引经据典的对象已经有所变化,克鲁格曼、萨克斯等人取代了以前的学术权威,成为国内学者言必涉及的对象。 也许有点招人烦的是,实际上这些西方经济学家并不具有神的“正确性”,倒是  相似文献   

6.
围绕气候变化问题的道义竞争凸显西方大国的战略取向近年来,各主要大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空前重视,国际辩论也空前激烈。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曾被很多人称作拯救地球的最后一次机会。应对气候变化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议题,因而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利益、提出各自诉求的不同国家,均在这一国际舞台上竞相展示姿态。其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西方国家对新兴经济体施加了日益增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7.
文化安全:一个关乎国家存亡的现实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金齐 《思想战线》2006,32(1):69-76
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文化安全是一个关乎国家存亡的现实问题。文化安全主要是指对文化主体生存权利、生存方式、文化成果及其价值核心的承认、理解和保护,是对人类文化生存、发展和进步状态程度和水平的一种反映。在资本的全球扩张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是全球化的中心,其文化霸权和在意识形态上的战略使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严峻的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8.
郇庆治 《人民论坛》2012,(30):71-72
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已不再仅仅是欧美西方国家的事情,我们需要一种更加积极的生态社会主义变革的"主人翁"意识与心态"生态社会主义"是一种首先在欧美西方国家兴起的新型社会主义思潮或环境政治理论流派,是马克思恩格斯之后,依据生态环境问题政治影响日渐突出的事实逐渐形成的、在社会主义视角下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政治理论分析。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的新进展一是对"马克思的生态学"或"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理论探索。这方面主要以美国学者为代表。世纪之交,詹  相似文献   

9.
前一时期,我国理论界有一些人对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提出的“趋同论”甚感兴趣。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则大加宣扬,其实质和目的是要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对立的社会制度是否已出现了“趋同”?能否“趋同”?认识这一问题,读一读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写的《1999年:不战而胜》一书,是十分有益的。作为一个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尼克松在《1999年:不战而胜》一书中,用  相似文献   

10.
民主发展动力是指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民主化进程的主体力量以及主要因素。西方学者认为,民主的广度、深度和范围是衡量民主发展的三个重要标准。在民主发展的动力问题上,西方学者提出了政治领导动力论、政党动力论、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动力论、经济发展动力论、精神文化动力论等五种观点。虽然西方学者普遍强调"西方中心"的政治价值观,从而导致了其民主发展动力理论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但他们的理论对于我们探索如何通过增强民主发展的动力来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进程还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婷 《长江论坛》2023,(2):42-49
西方学者批判反思资本宰制的消费主义文化主要包括五种理论进路。一是着眼于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提出无止境的消费引发自然对人的“反控制”;二是着眼于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提出象征性消费造成严重的身份和阶层“区隔”;三是着眼于人与自身的关系问题,提出“占有式”消费泛滥导致主体自由的丧失;四是着眼于人与文化关系问题,提出“大众文化”消费对主体批判意识的消解;五是从“日常生活批判”角度揭示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的全方位殖民化。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合理吸收这五种批判路径所蕴含的有价值思想资源,对于加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创新,防范和规避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所面临的消费主义社会文化困境,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谢雪华 《湖湘论坛》2009,22(2):120-122,128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学者詹姆斯·罗西瑙提出全球治理的概念后,全球治理作为一种理论,被各国学者广泛重视和研究,在全球治理的要义、全球治理的必要性与现实条件、全球治理的困境、全球治理的规范基础和价值趋向、全球治理的模式构建、实现全球治理的途径、全球治理的中国视角与实践等问题上,形成了百花齐放、见仁见智的局面。结合这些年的研究资料。就学者们关于全球治理的几个主要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一简要综述,便是本文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探讨     
李赞萍 《前沿》2013,(22):41-42
现代性是现代社会进程中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诸层面的矛盾和冲突的焦点,也是一个为近代西方学者们所普遍关注的问题.对于现代性及其内涵,学者们也都做出了自己不同的解读,但不管是从社会学角度还是从哲学角度来看待现代性,现代性发展目前面临困境且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而人类也必须以辩证的、历史的观点来对待现代性,人类才能得以长久的生存.  相似文献   

14.
赵卫 《时事报告》2003,(7):50-51
“西方”一词原本属于文化概念范畴。著名学者爱德华·W·萨义德在《东方学》一书中指出,所谓“东方”实际上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从发现“东方”开始,作为其对立面的“西方”就已存在。 但后来,“西方”或“西方世界”更多地表现为一个地缘政治问题。1945  相似文献   

15.
从美、欧、日等西方国家学者的研究和评论来看,他们普遍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崛起后的战略表达,所倡导的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将会对现行的国际秩序造成冲击。一些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的中国文化和全球治理观进行了意识形态解构,认为中国正在挑战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体制,并试图将国际秩序中国化。基于以上两方面,西方学者对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态度出现分化,或反对,或支持,或主张容纳。西方学者的诠释和态度对于我们如何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中国话语"发展成为世界话语,使之在不同的话语体系、思想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相对稳定的共识,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志明 《人民论坛》2012,(18):70-72
西方左翼学者的全面、深刻反思,有助于打破西方自封的在意识形态领域对"真理"的垄断地位国际金融危机后,随着国际形势的新发展,国际力量平衡、国际关系格局均出现新的变化。在探究如何认识这种新变化的努力中,西方左翼学者对西方舆论界流行的"文明冲突论"、"全球治理论"和"权力转移论"三大国际关系思潮进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对于西方节日的了解程度◎大学生对于西方节日的基本态度◎西方节日对于大学生的影响近年来,西方节日在青年群体中日益流行,特别是在大学校园,各种各样的西方节日越来越受到大学生们的欢迎和重视。在很多大学校园里,真正让人感觉到有过节气氛的往往不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而恰恰是某些西方节日,譬如圣诞节和情人节。这一问题曾经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对于大学生过洋节的现象很多人表示难以理解,当然也有一部分人表示支持。那么大学生们对待西方节日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西方节日为什么能够在大学生中受欢迎?西方节日到底给大学生们带…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起,西方的学者们开始在社会系统和权力系统之间的互动与平衡中探求政治秩序,建构了一种多边互动的理论范式。这一范式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结构的多元化变迁很相似。因此,“国家——非营利部门——公民个体”的分析框架便被许多学者用来分析中国政治结构的变迁和发展方向。在运用西方的理论分析中国政治结构的发展模式时,存在着结论相似而内在逻辑过程不同的研究现象。我们在关注西方政治理论研究范式对中国政治事实和政治发展的解释能力的同时,更要注意中国政治发展的特色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一作为国外于80年代初新兴的一种管理学理论,企业文化是管理学理论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它是一种文化和经济相结合的产物,也是近年来西方理论界重视文化研究这一倾向在管理学领域的一个反映。按照西方学者的观点,企业文化是指在企业中形成的一种企业成员共享的价值观念、信仰和行为准则。它包括下列要素: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仪式和文化网络。企业环境是指企业的性质、经营方向、企业的文化设施等等,它决定着企业的文化特色和行为导向。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  相似文献   

20.
个人本位概念,在西方历史上是个古老的概念。在西方中世纪,宗教把每个人的存在都归结为灵魂。认为个人的实体存在于灵魂所具有的终极本质中。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提倡个性解放,也以一种个人本位概念为依据。在近代西方哲学中,欧洲哲学家卢梭、洛克等人以一种自然主义的人性论为基础确立了另一种类型的个人本位概念。可以说,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都是以近代以来所确立的个人本位概念为基础的。然而,西方文明在其发展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