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经济体制改革一样,政治体制改革也是一个按照预定的目标不断推进深化的过程。明确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对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邓小平曾多次谈及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问题,形成了一个包含不同层次的完整的目标体系。(-)根本目标任务或长远任务目标。先是根本目标或长远目标,这种目标对政治体制改革具有导向性和规范性。邓小平在1986年9月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根据邓小平这一思想,党的十…  相似文献   

2.
一、选择“突破口”要根据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所谓“突破口”,就是从哪里入手的问题。政治体制改革到底从何处入手?这是由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决定的。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无非是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因此,政治体制改革,只要瞄准领导层有活力,克服官僚主义,提  相似文献   

3.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讲到: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4.
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前途、涉及人们具体利益的现实工程。改革目标的确定,既不能从本本出发,也不能凭一时热情,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才能作出切实可行的选择。党的十三大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同时,又把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确定为改革的近期目标,从而使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系统。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中,“活力”是主要矛盾,是当前改革的着重点。领导层有  相似文献   

5.
十三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和深入,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愈益紧迫的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过程,应该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最终取得成功。”“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在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兴利除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的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政府理论主要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概括起来,邓小平政府理论可以看成是“五个一”的理论架构,即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一个系统:建设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工作系统;一个主题:政府改革;一个总目标:政府建设和改革要实现“活力、效率、积极性”的目标;一个保障:依法治国与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7.
紧紧围绕建设“活力、魅力、和谐”新西城的目标,全面实施“三区”战略,深入研究、科学谋划,以争创首善的标准抓好各项工作,全面提升区域发展水平。要着重思考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如何更好地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首先,要把优势效应进一步放大,争取更多的国内外优质资源,把优势打造成“国际品牌”;其次,要通过...  相似文献   

8.
反思我国的体制改革,有三点基本经验:经济体制改革优先,政治体制改革求稳,其它方面的改革协同;也有三点教训:渐进式改革彰显片面性,政治体制改革成为瓶颈,城乡二元体制正在探路。今后我们期望:经济体制改革要尽快到位,政治体制改革也应确立目标模式,民生类社会体制改革要渐入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9.
孙艳春 《奋斗》2007,(9):5-6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继续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要做到“两个坚持”、实现“三个具体目标”,即“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党员主体地位”;达到“党内民主意识普遍增强、民主制度不断健全、党的创造活力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0.
完善机制,构筑主题教育的主体化教育网络职工的积极性是企业活力的源泉,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任何高明的管理技术、管理方法,都必须通过人来实现。企业要扭亏,就必须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而职工积极性的调动,其关键要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为此,我们结合本矿的具体实际,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在全矿范围内开展了季度主题教育活动。矿党委围绕全矿扭亏工作目标,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工作特点,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思想引导工作,确立了全年四个教育主题,即:第一季度开展“适应新形势,增强扭亏工作责任感、使命感”的主题教育活动;第二季…  相似文献   

11.
邸乘光 《唯实》2010,(11):37-41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全的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途径和直接动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出发,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2.
霍修勇 《湘潮》2008,(9):1-1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工作是兵团完成“屯垦戍边”的特殊使命的重要思想保证。做好新形势下兵团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一要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当前兵团职工的思想动态;二要贴近群众实际,讲求实效,避免形式主义;三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使职工思想职治工作内容时代化;四要把民族团结融入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五要实现“三个转变”;六要加强兵团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同志十一月九日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说,我们越来越感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现在还没有理出头绪。他设想中国的改革要朝着三个目标进行:要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要克服官僚主义和提高工作效率,要调动基层和人民的积极性。他说,我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中国的特点,不能放弃,但党也要善于领导。他说,中国今后,比方说二十年或三十年后,也不能不设想实行人民选举。现在还不太可能。  相似文献   

15.
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行政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必须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不断推进。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  相似文献   

16.
在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目标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好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安全生产稳定、职工队伍稳定,为跨越式发展提供保障,就必须做到“三贴近”。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五大报告郑重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要继续深人”的任务,深刻论述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规定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主要任务,突出强调了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从而构筑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这是向ZI世纪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总体布局的重要方面,是关系重大、影响深远的决策。一、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越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是对于推进政治体制改…  相似文献   

18.
十七大报告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治体制改革既要积极稳妥,又要不断深化,才能与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的形势相适应.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定能够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民主集中制的释义及起源  相似文献   

19.
孟丹娜 《世纪桥》2009,(19):117-117,139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思想政治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在思想上、手段上、载体上必须进行创新。一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二是规范思想政治工作相应制度;三是营造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氛围。通过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把一个单位建成一座“学校”,给人以教育;建成一座“熔炉”,给人以启迪;建成一个“家庭”,给职工以温暖;建成一座“乐园”,给职工以欢乐;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200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在强调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时再次提出,要“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