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生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它是以民生为本,致力于唤醒和尊重民生意识和民生文明的一种文化建设理念。发展民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的重要特征。中国共产党民生文化观的产生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民主革命时期,民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唤醒民生意识,启发阶级觉悟。第二阶段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民生文化强调坚持统筹兼顾,侧重精神激励。第三时期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民生文化的突出特点是尊重民生诉求,强调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2.
《江西政报》2007,(3):1-1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这是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春节团拜会上讲的一段话,也是温总理今年春节团拜会上讲话的主题。政府有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之义务,有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之责任。只有关注民生才能重视民生,只有真正重视民生才能保障民生,只有在保障民生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地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3.
吴忠民 《群众》2013,(3):I0014-I0014
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的一项基本任务和职责。需要看到的是,在改善民生的实际过程中,人们对于民生内容的理解有时会出现过于泛化的情形,并基于这样一种过于泛化的理解去从事改善民生的事情。如是,不但没有使民生得到应有的改善,而且还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直接妨碍民生的改善,也得不到民众的认同。为了有效地推动民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有必要严格界定民生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4.
叶琛 《前沿》2012,(4):45-46
中国共产党民生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民生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对民生状况、民生问题及改善民生所形成的正确认识和反映。本文从中国共产党民生理论和民生实践出发,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民生理念的科学内涵,探讨了中国共产党民生理念的理论来源,并剖析了中国共产党的民生理念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刘超 《江西政报》2007,(12):48-48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民生是和谐之本。只有始终关注民生、不断改善民生,才能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发挥民力,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事业。  相似文献   

6.
《时代主人》2007,(10):1-1
构建和谐社会,解决民生问题是核心。改善民生、保障民生,始终是构建和谐社会之首要内容。正所谓“民生所指,国运所系”也。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历史上明确提出了民生主义思想.并构建了内容丰富的民生史观.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孙中山认为改善民生是社会发展的重心,人类求生存是社会发展的定律,改善民生的途径就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其民生史观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社会的今天,孙中山的民生史观.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有着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8.
构建以民生为导向的现代警务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警务机制是以民生至上为核心,以服务和保障民生为主要内容的工作机制。构建民生警务机制,要实现警务活动社区化、警务手段信息化、警务行为规范化、警务管理人本化,保障民安,维护民权,服务大局。  相似文献   

9.
刘兴远 《群众》2012,(10):20-22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普遍过上富裕安康生活,是江苏“两个率先”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六大以来,江苏始终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有机统一,扎实推进创业富民、就业惠民、社保安民,大力实施民生幸福工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生质量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人大论坛》2011,(3):1-1
在贵州,最突出的民生是脱贫,最急迫的民生是农村危房改造,最长远的民生是教育,最普遍的民生是社保,最根本的民生是就业。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栗战书说:“到贵州工作半年多,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贵州的大山深处还有不少群众收入还不高,生活水平还很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相似文献   

11.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必须进一步转变作风。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十二道民生“考题”,成为今年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马黎 《创造》2007,(5):108-111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无论是胡锦涛总书记还是温家宝总理的多次讲话或工作报告中,近年来一直是重心所在。人民群众从中听出了亲切、听出了诚挚、听出了责任、听出了承诺……  相似文献   

13.
“回顾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一个显著特点是,政府将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表示。  相似文献   

14.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把目光投向农村,投向民生,明确提出要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国家新增投资安排的优先领域,重点加强乡村道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五个方面的农村民生事业建设。在去年底召开的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自治区党委、政府也明确指出,要把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保持我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以民为先,民以生为先。”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民生为先、民生为要、民生为重的理念,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努力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相似文献   

15.
《当代广西》2008,(18):26-26
天下之重,民生为重;天下之大,民生为大。民生是社会和谐之基,民生问题不解决,社会和谐就是一句空话。各级各部门必须牢固树立民生为先、民生为要、民生为重的执政理念,切实把关注和改善民生作为重要职责和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相似文献   

16.
唯物史观的价值旨归是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赋予了唯物史观价值旨归以新的时代意蕴,即民生幸福。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民生幸福有别于传统的民本思想而具有新的时代内涵。科学发展观以民生幸福为实践要求,为实现民生幸福指引了方向:致力民富,发展民权,提升民智,保障民安。  相似文献   

17.
李志勇 《前沿》2012,(3):55-58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解决民生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人均收入落后于经济增速、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社会建设落后于经济建设的问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要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重庆市“以民生为本”的科学发展实践,把民生摆在基础和核心位置,把民生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动力,有效破解了不少地方发展民生的财政困境,并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做了富有成效的探索。科学发展的“重庆模式”具有典型意义,该模式为我国经济后发地区如何科学发展提供了示范样本。  相似文献   

18.
孙以万 《公安教育》2008,(12):34-35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民生,通俗地讲,就是人民的生计。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公安机关责无旁贷。当前,各级公安机关和广大公安民警,应进一步增强民生意识,从关注民生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小见大,常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多办利民之事,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  相似文献   

19.
保障民生     
关注民生,是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一个焦点。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成了本次全国人代会代表们热议的话题。从代表的审议发言、接受采访和所提议案意见中,我们真切地听到了关注民生的和谐之音。“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促进社会和谐必须以改善民生为先”,“倾听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保障民生”等等,体现了民本思想的光大和民生理念的弘扬。落实全国人代会精神,实实在在做好保障民生的工作,便是接下来更为艰巨但又必须兑现的事情。  相似文献   

20.
《协商论坛》2010,(9):1-1
朱海峰,湖北黄冈人,高级经济师,现任驻马店市政协委员、驻马店市工商联名誉会长。 朱海峰是驻马店市民生置业有限公司(系江西民生集团有限公司子公司)总经理,2007年3月当选驻马店市二届政协委员。朱海峰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江西民生集团,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总经理,先后参与领导了民生集团投资的各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房地产项目开发,为打造企业品牌与项目品牌一直不懈努力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