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我国南方民族文化的类型、层次与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4种文化类型,检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与现代化要求 不相适应的方面,指出现代化进程引起人们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趋同性和系文化是各民 族文化变迁的发展情形。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广东的客家人大多数居住在相对贫困的山区,"大块吃肉"的情形并不是传统农耕社会节令的普通情形,青菜或曰素菜才是客家菜的"底色"。从文化上讲,素菜也象征着客家人坚韧不拔的精神,与一种"靠山吃山"的洒脱。【岭南尚青】岭南得天时之利,四季长青,常常能吃上新鲜蔬菜。  相似文献   

3.
王凯 《半月谈》2022,(2):25-27
老城区是一座城市的根和魂。如何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加强历史街区保护,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是当前各地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课题。为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老城复兴,近年来山东省青岛市深度挖掘文化资源、讲好历史故事,以产业“搭台”,借文化“唱戏”,全力复兴老城区,营造传统与现代交融、经典与创新兼具的活力场景,一幅老城区髙质量发展的新画卷徐徐展开。  相似文献   

4.
坚持批判继承和超越创新的统一———学习邓小平理论,正确对待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唐凯麟一在当代中国,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从根本上讲是一个如何认识和处理现代化和民族化的关系问题,而问题的实质是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的问题。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是...  相似文献   

5.
“和平”问题,作为世纪之交的世界性主题之一,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但是,在对这一问题的所有回应中,理论的回应却犹显平乏。这一情形与当代和平理论的构建不能从传统文化中吸取有意义的思想资源不无关系。笔者认为,“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知识界甚至广大民众的关注。关于国学与传统文化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这次我想讲的是,在传统文化与国学热兴起的背景下,当代中国传统和现代之间的一种张力和互动。现在大家已经逐步意识到传统资源并不是现代化的障碍,而是它的有益补充。就是说,现代化建设离不开自己的传统。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之"根",可以借优秀传统文化凝结党内共识,严明党风党纪,贯行勤政为民。我们需积极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内政治文化构建中发挥作用的方式,如探寻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准则、健全优秀传统文化作用机制等,助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当前大学生群体存在对传统文化认知不够、对革命文化认识片面、对先进文化关注不足、对西方文化盲目认同等文化自信缺失的现象。从讲好华夏文明故事、红色革命故事、改革开放故事、中西差异故事出发,有利于弥补这些缺失。而搭建讲好中国故事的"台"、磨砺讲好中国故事的"术"、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则是讲好故事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9.
借特色文化发展区域经济刘向东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它在生产方式、经济结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以至情感抒发等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规范了人们,并固定为一种格式,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只有深入研究和充分认识区域文化,才能找准发展特色经...  相似文献   

10.
林生钟出生在大田县前坪乡的一个回汉民族聚居村。从族群聚居的角度去看,这里秉承了不同民族间注重本族文化承传的传统,因此,他的生活中,必然充满了源自古远的文化影子。这些可以称作文化碎片和遗落的存在,在林生钟内心播下了无形的种子。我曾经去过这个村子,由于地底下埋有矿产,这些年来,村子四处被挖开,村庄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此种传统与现代撕裂的情形下,林生钟一定感受到了民俗等传统文化留存的危机。当然,  相似文献   

11.
求大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除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之外,还有一项内容也十分重要,就是求大同。所谓求大同,就是追求天下大同、大同世界,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人类终极理想社会的理解与向往。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同世界的描绘和阐发,想象丰富、情感真挚,从古至今都散发着持久而巨大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伍西明 《求索》2010,(11):217-219
中国新时期大部分小说创作,尤其是80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就是以探求民族文化象征的集体无意识主体——原型为手段,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各种态度,有全盘肯定,有全盘否定,亦有辨证反思。作为一次自觉的文学运动,作家借反思传统文化原型表达了对新时期文化建设乃至国家、民族文化命运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既然我们讲广义定义的国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的总称谓,那么,国学就不应该是中国一个地域或一个民族的。这是因为中华文化本来就是对中国56个民族文化的总称,而传统文化也同样是56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民族,按照《辞海》上的定义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中国的56个民族,正是按照这样的定义确定的、这56个民族各自发展,又最终融合为中华民族一个大家庭,各自走过了自己独特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瑛 《湖湘论坛》2001,14(1):82
五四运动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越来越广泛地传播,日益引起了当时思想界的关注。马克思主义在吸引了众多拥护者的同时,也遭到了中国一部分人的质疑甚至否定。这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不宜为中国所用。他们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胡适、张东荪等。他们提出马克思主义不适合中国的根据是,马克思主义是对欧洲共产主义运动经验的总结,她是建立在欧洲文化传统基础之上的,欧洲文化与中国文化具有本质区别,因此马克思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  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敏锐地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实质是有人借中国文化传统与欧洲不同来…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外来文化冲击下逐渐丧失主体地位,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也缺乏基础理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日渐萎缩。在此情形下,要振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必需将其与现代体育文化有机结合,接受世界各民族优秀体育文化。同时要大力发展学校体育教育,积极开展世界各民族体育盛会。  相似文献   

16.
廖保平 《人民公安》2006,(13):17-17
最近,汉服运动可谓轰轰烈烈.借汉服以复兴传统文化的声音不绝于耳,尤以某些高校师生为甚,新闻媒体全部高唱颂歌。为此,我写过两篇冷观的文章,结果像捅了马蜂窝。因此,写这篇文章时,我依然忌惮再次被蜇得鼻青脸肿。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涵养了中国式现代化以及人类文明新形态,而且它对于全球现代化进程中所谓现代性困境的破解,也提供着认知、启迪与价值指引。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注重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以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提炼体现中国风格的标识性概念,叙述好“中国版中国文化故事”等,着力于传播方法论层面的探寻,对于强化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曾号召我们:“提倡正气,反对邪气。”党中央对全国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讲学习是前提,讲政治是核心,讲正气是归宿。领导干部没有正气,讲学习就没有意义,讲政治就是空话,也就失去领导者应有的品德。   所谓正气,对人来说,是指有刚正的气节,也指有正派的作风、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风气。正气是与人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个人修养密切相关的,是人的德才素质的综合体现。讲正气,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种先进文化,是一块瑰宝,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精神纽带和…  相似文献   

19.
1946年秋,周谷城随复旦大学返回上海,任历史系教授,教授《世界通史》。当时复旦文。理、法、商学院都要学世界史。周谷城在授课的同时,撰写《世界通史》。他在编写《世界通史》时打破了传统的写法,着重写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在他看来,前人所写的世界史著作,犹如百科全书,大都是历史事件的机械堆砌,不能给人以系统和全局的认识。他认为传统的写法也不科学。传统的写法是从一个地区、一个角度孤立地去看世界。古代是从埃及、希腊、罗马开始,以后讲中世纪、讲基督教、讲封建制的专制政府,再后讲文艺复兴、民族国家、地理大发现,都…  相似文献   

20.
张立文的和合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张立文教授的《和台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一书问世了。当张先生在人生的旅程中走完一个甲圜道而进入下一次“轮回”时,他在学术思想上也完成了一个决定性的转变,即由’“我注六经”到“六经注我”.由哲学史家到哲学家的转变。和合学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转生的问题.亦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适应、相接轨问题深思的结果。其核心在于传统文化的价值层面,在于其文化精神,亦即中国哲学。因此,首要的是中国传统哲学的转生,其结果是民族新哲学的建构。从发展形式而言,这种建构活动是“接着讲”中华民族本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