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汤维建 《现代法学》2004,26(5):22-28
“执行难”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深刻的原因无疑存在于执行体制本身。我国目前的执行体制中,刑事执行、民事执行和行政执行既各自为政,又相互交叉,不仅在执行机构上显得臃肿和凌乱,尤其难以做到执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补整合,不利于国家执行权的统一化行使。对民事执行而言,行使审判权的法院兼顾行使执行权不仅具有理论上的障碍,尤其在实践中已被雄辩地证明是行不通的。因此,将执行权从法院权力结构中分离出去交由统一的执行机构行使,是化解“执行难”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
民事执行制度是有关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运用国家强制力。迫使被申请人履行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义务的一种民事司法制度.是确保债权人实现合法权益,维护法律尊严的重要手段,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实践中,民事“执行难”和“执行乱”的问题日益突出,已经触及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体制上入手。  相似文献   

3.
黄澍 《法制与社会》2011,(11):129-130
近年来,民事执行难一直是法院工作迫切解决的问题,随着法制建设进程不断加快,这一困扰司法实践的问题逐渐引起全社会的密切关注,民事执行难的原因是多方面问题所造成的结果,本文拟从五个方面原因寻求突破,结合分析法院内外部原因,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以待破解民事执行难。  相似文献   

4.
执行权是综合性权力 ,部分属于司法权 ,部分属于行政权。我国无需在法院之外另设执行机构 ,但必须严格区分法官与执行员 ,即执行员应行使执行中的行政权 ,负责具体执行事务的实施 ,而法官应行使执行中的司法权 ,负责裁判包括当事人、案外人与执行员之间争端在内的所有执行纠纷。西方二种典型的执行体制形式虽似对立 ,但均是如此分配执行权。这样既可分别建立起对二种执行权的控制机制 ,又可给予当事人充分的司法救济。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现阶段,民事执行难问题仍然没有解决,究其原因,无非是我国立法相对滞后,国民素质不高等等,但在现有的基础上仍有很大的改善余地,比如加强教育,提高相关人员素质,确立新型执政理念,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树立新型的执政理念,才能更好地解决民事执行难问题。  相似文献   

6.
执行权兼具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双重属性,决定了执行权应当分权行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权合理配置和科学运行的若干意见》以此为改革方向规范了民事执行权的配置与优化。执行权的优化运行必须包括自身内部、上级法院、检察院的有效监督,并处理好审执分离、审执兼顾与执行和解,统一管理、协调合作与委托执行,司法拍卖中法院与中介服务的配合等关系。  相似文献   

7.
"执行难"是我国民事诉讼实践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也一直是我国人民法院面临的一个难题。执行难的问题长期困扰法院而又无法有效解决,已产生严重的社会负面影响:扭曲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地位,损害法律尊严和社会善良风俗,商业信誉低下,影响安定团结,妨碍经济发展。"执行难"既有法律意识薄弱、地方保护主义的原因,也有立法上的缺陷以及法院与当事人方面的原因,解决该问题既要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加大改革力度,努力建立统一协调的执行运行机制,也要完善立法,健全执行监督机制,提高执行队伍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8.
刘奕君 《法制与社会》2012,(29):287-288
民事“执行难”一直是我司法实践中一个棘手的问题,长期以来影响着我国法治化的进程,它不仅是对司法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是对社会公平、公正理念的阻碍.然而,造成民事执行难的原因错综复杂,本文就执行难中出现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如进一步改进联动机制、建立全国居民资产申报联网系统、社区介入调解、知情人员举报等.  相似文献   

9.
对民事执行权性质的认定,关系到民事执行机构的设置、职能的划分和执行的内容等,它是执行制度改革中最根本的问题。本文试对民事执行权属性及其相关问题进行研讨,为建立科学的民事执行体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曹靖楠 《法制与社会》2010,(35):162-163
民事执行是法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效果不仅关系到当事人权利的实现与否,更加影响着司法机关在公众中的威信度。因而,法院的执行情况备受关注。但我国的执行现状并不十分理想,存在着各种类型的“执行难”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就需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平与稳定。本文认为执行救助就是在这方面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1.
程坚  相明 《法制与社会》2010,(36):122-123,130
本文从对"执行权"性质争议入手,阐明执行权属于行政权,并围绕这一性质,对执行机构组织设置、准司法权的配置及司法监督机制展开探讨,从而阐明作者对现行民事执行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杨擎 《法制与社会》2010,(34):358-358
本文的基本观点是执行和解制度在我国不可行,并从四个方面探析了其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即无法弥补之缺陷,进而得出执行和解制度之不可行性,文中兼就“执行难”的解决思路也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加强权能”与“强化监督”双重目标的塑造下,民事执行权在运行过程中呈现的“侦查化”演变趋势主要表现为责任财产调查的主动化与智能化、执行实施的警务化与信用惩戒的普遍化以及执行指挥中心的信息化与执行体制的垂直化。民事执行权的“侦查化”演进与“解决执行难”的话语变迁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侦查化”的民事执行权虽然强化了部分权能,但并未改变以执行法官为中心的执行实施微观权力运行机制,因此,执行体制垂直化改革并非民事执行权配置和监督的必然选择。立足于执行实施权力运行的司法权逻辑,“侦查化”的民事执行权应当通过功能性分权和司法规制实现其“合法性”基础的制度重塑。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二重性的权力,民事执行权在结构要素上可分为执行实施权和执行裁决权两部分,据此民事执行权在组织构造上应该分别贯穿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制度安排。迄今为止,中国民事执行体制改革的核心是通过设立执行局,在上下级法院之间形成统一领导的管理体制,这是一种内置式的改革模式。中国民事执行体制构建应该符合民事执行权自身的性质和组织、运行规律,尊重法院作为司法权载体的组织与程序构造要求,切合中国当代司法制度改革的整体目的。据此,在内置式改革模式已经得到相当充分的实践但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执行难题的情况下,外放式的改革模式可成为中国当代民事执行体制进一步改革的必要选择。  相似文献   

15.
胡媛 《法制与社会》2012,(24):118-119,121
我们知道,民事执行制度是法治国家不可缺少的重要制度之一.判决一经生效,就面临着执行问题.我国自1991年颁布《民事诉讼法》后,虽于2007年对《民事诉讼法》进行了较大程度地修改,特别是在执行方面填补了许多法律漏洞,但是民事“执行难”问题从来没有解决过,长期困扰着法院工作.本文将从民事执行概念的界定着手,通过阐述“执行难”问题现状,分析当前“执行难”产生的原因,从立法、法院自身建设、信用减等制度等方面浅议“执行难”问题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6.
张志爱 《法制与社会》2010,(17):133-134
长期以来,民事执行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司法实践部门和债权人,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造成民事执行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并不是单纯的法律问题,而是复杂的社会问题。本文认为,要从根本上预防和解决民事执行难问题,防止产生新的执行积案,必须努力健全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世界各国民事执行权的配置模式,无论是"一元制"还是"二元制",在配置执行权时都充分考虑了执行权的司法性和行政性双重特征。因此,我国的民事执行权优化配置的主要任务就是在保障执行权双重特征的前提下,充分整合现有立法资源,优化配置执行机关权力,逐渐完善执行工作运行的配套制度,从而促进我国民事执行工作的高效公平运行。  相似文献   

18.
唐大瑜 《法制与社会》2011,(19):133-134
民事执行是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维护司法权威,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手段。而目前我国民事案件的执行效果却不尽人意,"执行难"是目前法院面临的一大难题,执行不力给法院生效法律文书的效力打了大大的折扣。本文试图通过在对目前执行难的表现、原因的分析的基础上探讨破解执行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浅谈我国民事执行难的现状及原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亚灵 《法制与社会》2011,(12):141-142
法院执行人员所称的"执行难",更多是从法院在执行过程中所碰到的来自各个方面的阻力来衡量的.除法院司法独立性遭到破坏、协助执行单位不尽协助业务反而阻挠执行之外,还会遇到被执行人举家外逃、藏匿财物,或者纠结群众、抗拒执行等其他方面的障碍.本文在此试就我国民事执行难的现状及原因作简要的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20.
吴玲 《中国司法》2004,(8):19-21
一、民事执行权的性质世界各国法律对行使民事执行权的主体规定不同,但民事案件实行“审执分离”是共同的。从世界几个有代表性国家民事执行制度可以看出:执行主体为法院的一元制国家,如法国,执达员是设在法院的公务员,不是法官;执行机关与法院截然分离的二元制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民事执行由与法院毫不相干的行政长官实施;由法院和执行官共同行使执行权的混合制国家,如德国、日本,法院和执行官相互配合、相互协助,部分民事案件由非法官的执行官执行。民事执行权是司法权,还是行政权,或者兼有两种性质,各国对此的认识差异大,理论上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