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失业与失业津贴制度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分析大学生失业现象与背景的基础上,比较了失业低保论、失业保险论与失业津贴论三种具体的实施模式,并考察西方各国的制度经验与理念,以失业津贴为主的方式在解决中国大学生失业问题上更易操作且有效。  相似文献   

2.
《公安研究》2010,(2):92-93
易石宏在《理论导刊》2009年第8期撰文认为,当前的金融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严峻就业形势,导致了就业总量矛盾长期存在,就业结构性矛盾日趋突出。民工潮加剧了城镇的失业问题,为失业保险新模式构建提供了机遇。从制度的视角看,要始终把促进就业放在优先位置;努力扩大失业保险制度覆盖面;  相似文献   

3.
失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一直是一个困扰世界各国的严重问题。但我国与西方国家在对失业的认识、界定、形成的原因以及失业保险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充分认识它们的区别,对有效地解决失业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第一,低估了失业率。按与原工作单位脱离了劳动关系为失业的定义,中国的统计失业还不到3%,显然不符合中国的情况。第二,失业的定义太窄,绝大多数失业人口得不到失业保险保障。一方面人们感觉到的失业现象较严重,另一方面得到失业保障的人口却很少。一个200多万职工的城市,其失业保险救济金的受益者只有2000人。许多企业感觉对失业保险制度只有交费的义务,却没有得到保障的权利。第三,政府的管理成本增加,支持就业的财力分散。本来,解决失业问题也就是一个提供就业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机关事业单位不存在失业问题,更不必搞什么保险,果真如此吗?加快建立社会保险制度,是党的十五大确定的目标任务之一。近年来,经过各级人事部门的努力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已在全国蓬勃开展起来。然而,稍迟于养老保随改革的机关事业单位失业保险改革的推行则举步艰难,进展迟缓。之所以如此,笔者认为,不是由于经济的因素,因为失业保险基金征缴额一般只有养老保险基金征缴额的二十分之一左右,而是由于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思想认识上存有误区。误区之一:“机失事业单位大多是吃‘皇粮’的,即便搞精简,也只有调查…  相似文献   

6.
云秀清  马桂云 《前沿》2004,(3):165-169
实行“失有所助 ,贫有所济”的失业保险制度是国际上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通行做法 ,因为失业问题是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 ,失业造成的代价是多方面的 ,也是巨大的。中国的失业保险制度以“三条保障制度”为特色 ,适应中国体制转轨的需要 ,具有积极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确认识和解决失业问题程新征失业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我国加快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失业问题也日渐突出。正确认识和解决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下岗人员的切身利益,也影响到在岗人员的情绪;不仅关系到经济的稳定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安定。所以,决不可掉以...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亟需一张“失业保险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学生失业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不仅会引起社会人力资源的浪费,还会影响到人们投资教育的积极性,滋生“读书无用论”、“大学生过剩论”等错误观念.为此,建立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失业保险制度,可以说是缓解大学生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在这方面,美国、韩国等发达国家已有成功的先例,但目前我国社会各界对此还是见仁见智、没有定论.失业保险制度,是我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社保“广覆盖”的原则,应该包括所有的劳动者在内,大学生也不应例外.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刚进入社会,没有独立生活的基础,此时的失业不仅会给他们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而且在心理上也会带来很大挫折.通过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给他们提供一个缓冲机会,有助于大学生在失业期间获得必要的经济帮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尽量减少待业择业过程中的经济和心理压力,帮助大学生完成从学生到社会的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9.
失业问题既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又是政府高度重视的工作之一,同时也是亿万劳动者热切关注的社会问题。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在《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面对我国经济结构中出现的富余劳动力下岗现象,正式承认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失业问题,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我国劳动就业困难的现实,从而打开了对于失业问题讨论的禁区,使失业问题的理论研究有了进展。为政府探讨解决失业问题的思路,构建再就业工程设想,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在这里,我们拟通过对摩擦性失业及摩擦性失业群体进行探析,以加深对失业人…  相似文献   

10.
杨思斌 《前沿》2011,(11):136-141
《社会保险法》进一步完善了失业保险制度:扩大了失业保险适用范围,取消了失业保险金的最高标准限制,解决了失业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明确了失业保险基金逐步实现省级统筹,减少了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待遇的情形,增强了失业保险制度的强制性和可诉性。《社会保险法》实施后,失业保险的适用范围、失业保险金的支付标准、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享受以及失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提高等问题将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11.
失业是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在研究解决失业问题的过程中 ,专家们有许多的意见和看法 ,各地也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作者在研究失业现象的同时 ,提出了解决失业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并对政府在解决失业问题中的职能作用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失业现象是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进程的一般产物,也是困扰各国政府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本文从考察各国失业现象产生的原因入手,分析、比较各国政府在解决失业问题上所采取的主要政策,从而对我国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有效解决失业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失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吉林省从1999年正式建立失业保险制度以来,参保人数始终保持稳步增长,失业保险基金逐步扩大,失业保险充分发挥了保生活、促就业、防失业的重要功能,为保民生和保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城市职工大量失业问题,武汉市实施了再就业工程。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为了解决城市新贫困问题,必须采取一系列新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失业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险制度的成员之一,发挥的作用一直有限,保障失业人员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似乎成为这个险种的唯一内容。但是,纵观国际经验,失业保险其实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别的不说,单单在促进就业上,失业保险基金就可以有很多文章可做。  相似文献   

16.
按照中欧社会保障失业保险合作项目的计划安排,2009年10月19日至21日,人社部失业保险考察团对匈牙利的失业保险制度进行了考察。围绕失业保险制度发展、失业监测和预警、失业保险应对金融危机减少失业等措施,分别与匈牙利劳动和社会事务部、公共就业中心总部、国家劳动力市场基金会、国家公共就业联合会、就业和劳动事务委员会等机构的政府官员和项目召集人进行了座谈交流,并实地考察了布达北部3区就业服务中心。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劳动就业工作,各级劳动部门也始终把就业工作列为第~位的任务,坚持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有力地推动了就业工作的发展,确保了就业态势的基本稳定。但是,在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过程中,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和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下岗职工、失业职工人数D激增,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同时相当部分下岗职工、失D业人员的素质和择业观念难以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D结构性失业问题严重;另外,再就业工程的经费来源严至不足,救济大量的下岗、失业职工和促进其再就业,D仅靠失业保险基金是难以承…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民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蔡兵  陈鸿 《岭南学刊》2002,(5):57-61
近年来人们对城镇居民失业问题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 ,各级政府也出台了大量相关政策和措施 ,可以说 ,在解决城镇居民失业问题方面 ,我国正在形成一系列配套的解决方案。但对于对我国经济平稳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事实上大量存在的农民失业问题 ,我国学术界及政府有关部门却重视不够 ,许多地方都存在着对农民失业问题视而不见的现象。本文对农民失业问题的现状、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希望本文的一些观点能引起学术界和有关政府部门的注意。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60年代,德国通过制定《就业促进法》,推动了就业保障模式由消极型向积极型的转变。其中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包括:必须认识到现代社会失业问题的复杂性;有关就业保障的法律要具有前瞻性;法律自身要尽可能成熟、严密,具有可操作性;不能把解决失业问题的希望仅仅寄托在一部法律上。  相似文献   

20.
戚中立,镇江市人事局局长。1994年10月,在镇江召开了全国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工作会议,镇江市一步到位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得到了国家人事部领导的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1996年,镇江市实施了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做法上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在全国机关事业单位失业保险工作座谈会上还作了经验介绍。现阶段,失业保险对大多数人来讲,还是一个陌生的领域。本身这项保险只适用于特定对象,人数比较少。镇江市在1996年的调查中表明,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的失业人员有104人。我们看到,随着公务员辞退、辞职办法的实施和事业单位人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