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什么是“青少年流行文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青年文化”的视角看,青少年流行文化是青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现代商业社会中出现的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从文化趣味的代际差异,特别是从文化生产和消费的角度看,“青少年流行文化”并不是“大众文化”,也不完全是“流行文化”。“青少年流行文化”同“主流文化”在某些方面有一致性,但更多地表现为价值观念的冲突与内在的紧张关系。从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现实状况来看,可以认为青少年流行文化是在青少年中存在的、具有青少年特殊性的流行文化现象。寻求个体意识,而非集体意识,是“青少年流行文化”和“主流文化”乃至“大众文化”(流行文化)的根本不同。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流行文化的魅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青少年流行文化”作为“青年文化”中的特殊类型,有其自身的规定性。当下性及当下性中的多样性,正是“青少年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魅力所在。“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另一个特质是它的易变性。青少年在“青少年流行文化”这种貌似具有统一性的文化现象中,寻求的不是集体意义,而是个体意识。“青少年流行文化”作为“同伴文化”或“同辈文化”,在为同伴或同辈间的交流提供途径的同时,也具有相对的封闭性。“青少年流行文化”是青少年借以认识社会和对社会表态的手段。其中“表态”的成份更高一些。“青少年流行文化”不能说没有道德性和政治性,但多数“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及产品,并没有构成实质性的“挑战”。现在的“青少年流行文化”,从总体上讲,不过是青少年借以寻找自我和表达自我的一场游戏。“青少年流行文化”会不时让成人社会、“主流文化”吃惊,为“大众流行文化”提供刺激,但是制造或消费这种文化的青少年们并没有因此而更具有反抗性、更反对社会。他们所嘲弄或颠覆的东西,或许正是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所要舍弃的。  相似文献   

3.
翻开1994年的报刊、杂志,在谈论有关青少年教育的话题中,较引人注目且出现频率较高的词组莫过于青少年挫折教育了。“挫折教育”也有人称之为“磨难教育”或“艰苦教育”。 目前在我国开展的青少年挫折教育的特点包括:通过某一形式的活动(一般是设置一种艰苦环境),培养青少年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让他们  相似文献   

4.
浦东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既是上海经济新一轮腾飞的标杆,也是我国诸多创新“先行先试”的试验田;探索社会工作走“社会化、专业化”道路,上海第一家以“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为宗旨的“青少年彩虹中心”也诞生于此。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暴力研究中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忽略了青少年主体的特殊性,二是忽略了青少年暴力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区别.青少年“玩暴力”现象,是青少年暴力研究中一种被忽略的客观存在.承认并深入研究青少年“玩暴力”现象,是解释青少年暴力现象特殊性的突破口和深化青少年暴力现象的基础.就其关系来看,青少年“玩暴力”一般是青少年暴力的基础,青少年“玩暴力”是青少年对暴力认知失范的行为表征,青少年对暴力的认知失范的固化是导致青少年暴力的必然诱因.  相似文献   

6.
在日常语言交流(包括书面用语)过程中,人们经常使用“青少年”与“未成年人”这两个概念。但由于缺乏对这两个概念的严格界定和准确把握,常常出现把两者当成一个概念加以使用的情况。如把“青少年”等同于“未成年人”,把“青少年犯罪”看作是“未成年人犯罪”等等。这种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等同起来的做法,在逻辑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也是有害的。因而,准确界定和科学区分这两个概念就显得尤为必要。一、“青少年”是一个社会学概念,而“未成年人”是一个法律术语青少年一词,主要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交流使用的概念。严格上讲,它…  相似文献   

7.
当代生活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变化着。“快餐文化”在成为青少年文化的重要潮流的同时,也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价值观教育要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要与时俱进。在“快餐文化”流行的背景下,如何使青少年在五光十色的文化快餐氛围中建构起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引领青少年正确的阅读习惯和健康的文化活动,拓展富有人文性、人性化、走进青少年心灵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工作要认真面对的严肃问题。  相似文献   

8.
资讯     
动态▲夜墟吸引青少年走出网吧据上海市青少年社工所调查,游戏机房和网吧是目前沪上社区青少年较热衷的活动场所。在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卢湾青少年社工的共同努力下,沪上首次社区青少年“夜墟”大型团康活动展开。而便捷的交通和独特的经济、地理优势使得卢湾区吸引了大量的外区青少年。在区内青少年社工“小秦工作室”及有关部门的大力协助下,首次“夜墟”活动赢得了广大社区青少年的喜爱。  相似文献   

9.
自律是道德主体的一种自我立法、自我约束,是道德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特质,也是衡量主体道德水平高低的标志。青少年的表现是社会思想状况的“晴雨表”,当代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主流上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在一部分人中仍发生了自律缺失的现象。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青少年自身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及其社会地位的“边缘性”是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对于“韩流”,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和态度。本文就是从另一个视角为我们阐述了一个别样的“韩流”:对韩国青少年中的一些时尚事物、大明星等等有好感,“拿来”一些以装点自己的生活。中国青少年中的“韩流”现象,其实质大抵如此。  相似文献   

11.
“族群热”:青少年流行时尚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族群”文化凭借其丰富的内容、新颖的形式在青少年群体中掀起热浪。“族群”文化具有以青少年为参与的主体、表征的时尚性、反叛性与娱乐性并存、“小众化”流行的总体态势、与消费文化紧密结合的特征。“族群”文化的风行既有青少年自身的心理动因,也有来自社会的客观因素,应关注青少年“族群”文化现象并对其因势利导。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活动中心突然变脸成“摸吧”,这个配有舞池、包厢、小姐的“放松”场所,生意十分红火,顾客多是年轻人,有时也有个别学生前来光顾。宁夏石嘴山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舞厅被一老板承租后,竟然突然在几天之内变成了一个低俗的娱乐场所“火之舞——摸吧”。笔者认为此做法伤风败  相似文献   

13.
今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精辟概括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并且特别强调要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既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青少年一代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又指出了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极端重要性。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从青少年抓起的要求.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部门及时下发了通知.引导青少年学习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明荣辱、树新风”也成为当代青少年的重要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4.
从2003年春天开始,广东、香港、北京及其他省市陆续受到非典型肺炎疫情的袭击。所有公民包括青少年都经受着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的考验。广东省是发病最早,受影响最大,也在抗击、防治“非典”过程中探索、积累较多经验的地区。广东省青少年经历“非典”时期的心态变化、心理成熟过程,也是提供了社会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目前已成为国内互联网点击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同时也是今年两会代表讨论话题中的重中之重。“以人为本”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蕴涵了丰富的内涵并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作者以青少年群体为研究对象,以越来越受人关注的自杀问题为主题,分析了冲动型自杀的流传及危害性,旨在呼吁社会各界关心青少年身心健康,并希望青少年能够正确地认知死亡,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从而促进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手机网络为我们构筑了四通八达的信息社会,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是在我们享受手机网络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遭受着手机网络的“侵蚀”和“腐败”,尤其是青少年一代,更是深受其害。手机网络诈骗、色情网站传播、垃圾信息等等,为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背景第十七次“全国助残日”的主题为“保障残疾人权益,共建和谐社会”。近年来,胁迫、操纵、诱骗聋哑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残疾人维权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聋哑青少年需要社会的关爱,他们就学、就业、生活  相似文献   

18.
论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亚文化的“新风格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青少年亚文化逐渐借助、渗透于新媒体,在符号表达时出现了“新风格化”,青少年亚文化在价值观、社会观、个性追求、娱乐精神等方面都出现了“新风格化”。在文化意义上,“新风格化”与主流文化既存在着矛盾与抵抗,也存在着联系,同时,“新风格化”也在引领着新的主流。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是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当以青少年群体为研究对象的青少年研究进入新的时代与社会环境中,以往的研究视野也应有所拓宽与创新。上个世纪70年代前:青年群体庞大,研究者极少;70年代后:青年虽然吸引了学界目光,但并没引起关注。而对“80后”的研究则是:从果断定论其为“垮掉的一代”到尴尬反思其为“鸟巢一代”,这促使青少年研究出现了目前从高调走向低调,谨慎对待“90后”研究的状况。实际上我们也需要从主观走向客观,理性对待“90后”研究,具体而言做到:理性——全面关注;客观——平等对待;公正——研究对象的扩展。  相似文献   

20.
城市青少年郁闷心理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当代城市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变化很大,遇到的问题也更加复杂。竞争的压力、生存的焦虑、发展的期待、情感的困惑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城市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凸显出来。前不久,曾有媒体进行过一项高校流行语调查,“郁闷”一词以55%的得票率高居榜首。专家指出,“郁闷”是一种笼统的心理亚健康情绪的反映,也是相当一部分城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