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有利于政府与社会民众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信任,从而为廉政建设提供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做好防止利益冲突工作的核心,就在于从制度层面规范和监督公共权力的运行过程,有效避免私人利益对公共事务的干扰,进而减少国家公职人员以权谋私的机会和空间.  相似文献   

2.
防止利益冲突是预防腐败的有效制度,从国外的经验看,较为完善的防止利益冲突机制都有立法保障,且注重信息公开与社会监督。我国关于防止利益冲突方面的规范不够系统,实施效果也不尽人意。因此,构建我国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应解决几个核心问题:即在法律框架下确立防止利益冲突制度,财产的申报与公开及强化社会监督。  相似文献   

3.
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的路径选择——以人性为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职人员的利益冲突问题是一个新的廉政建设研究领域。国(境)内外实践证明,利益冲突是腐败发生的重要根源,是导致政府行政行为非法性、政府信任危机的必然逻辑结果,其产生根源于人性趋利的本质特性。因此,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须以人性趋利的本质特性为基点,以利益阻隔为路径,以制度的针对性、操作性与实效性为目标。基于此须设立防止利益冲突三道防线:建立良好的公职人员职业保障体系,让其不想;加大利益冲突的个人成本,让其不敢;创新权力约束与监督机制,让其不易。  相似文献   

4.
廉政立法关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惩防腐败的体系,完善廉政立法势在必然。而廉政立法的完善,应以廉政基本法为核心,认真梳理现有的法律法规,特别注意处理好一些重要关系,提高廉政立法的质量和水平,使不同层次的廉政法律法规之间相互协调,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5.
利益冲突中的和谐——对我国立法中各方博弈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对权力和权利的分配必然牵涉到多方利益,但法律不可能使所有人的利益得到满足,因此,在立法过程中各方博弈不可避免.我国影响立法的力量主要来自政府机关、民众和学者,三方利益在立法中既存一致性,也存在冲突性,立法机关应建立立法信息公开制度、拓宽民众参与途径、规范立法游说活动、注重发挥专家在立法中的作用,以谋求各方在立法博弈中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利益冲突:一个廉政问题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把防止利益冲突写入党的文献。利益冲突是一个特定的廉政用语,与特定的公共职位、公共权力、公共责任和公共利益相联系。利益冲突实质上是公共权力的非公共性使用,其外在表现是公职人员的私人利益与其公职所代表的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利益冲突具有四个构成要素.即主体性要素是公职人员,功能性要素是私人利益,客体性要素是公共责任,过程性要素是客观判断。根据私人利益的获取方式不同,利益冲突存在三种类型,分别是交易型利益冲突、影响型利益冲突和“旋转”型利益冲突。防止利益冲突是当前国际廉政建设的前沿性内容。实践表明,利益冲突是产生腐败的重要根源.防止利益冲突是我国有效预防腐败和加强廉政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加强对公职人员廉政信息管理已成为新形势下我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但当前公职人员廉政信息管理中的现实冲突亟待进行调适。国外在廉政信息管理方面形成了道德价值、制度体系、监督体系和信息平台"四位一体"的模式和运行机制,我国起步尚晚,但南京等地已走在国内前列,借鉴国内外在公职人员廉政信息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结合南宁市廉政信息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要从加强对公职人员的廉政教育、建立诚信档案的道德价值层面,建立健全并创新相关制度、加强制度执行力的制度层面,监督到位的社会监督层面,管理更加细致、信息队伍建设提升、信息运作更有力的信息管理层面等来健全和完善南宁市公职人员廉政信息管理。  相似文献   

8.
利益冲突一直都是西方国家所关注的重点内容,欧洲和美国都曾对其开展深入的研究。随着利益冲突问题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公职人员的利益冲突也被大家提到了重要的位置。本次笔者将从风险管理的视角出发,主要分析了利益冲突和公职人员的基本概念,我国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的理论基础,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对应的改善对策。旨在使我国利益冲突的相关预警、防范、配套措施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9.
利益冲突是国家公职人员在公共行政的过程中,受到其私人利益因素的干扰,导致价值判断和政策取向偏离公共利益的要求,发生私人利益与公共职责相抵触。在本质上,利益冲突是公共权力的非公共使用,是公共权力发生腐败的重要根源。它经由权力递延化和权力期权化,进一步破坏公共政策和行政行为的公正性。重视利益冲突,为我们加强廉政建设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
公务员利益冲突问题是危害政府廉洁形象和拙政合法性的重要因素,建立公务员利益冲突制度是防止公权私用,抑制腐败,保证清正廉洁的重要手段。我国的公务员利益冲突制度建设虽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存在诸多缺陷,尤其是法制化程度较低。应该借鉴国际社会《利益冲突法》的成功经验,将防止公务员利益冲突纳入法治化渠道,加快防止利益冲突的立法建设,对财产申报、资产处理、职务回避、离职后再就业等容易引发利益冲突的事项,进行了严格、清晰、详细的法律规定。同时,健全防止利益冲突的法律监督机制,强化对从政行为的监督制约,实现对从政行为的监督制约。  相似文献   

11.
“利益冲突”是现实生活中极易产生腐败的一个根源,防止“利益冲突”的发生是我国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只有加强廉政建设的预防功能,提高反腐败机制设计科学水平,才能有效遏制“利益冲突”现象。经过国外大量的实践反复验证.防止利益冲突制度是国际社会通行的、有效的反腐手段。本文试从利益冲突的内涵、国外取得的经验着手,逐层剖析我国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建设现状,针对如何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机制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建立我国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这是新时期我国反腐倡廉的指导思想和重要任务。如何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首先应界定利益冲突的概念,分析利益冲突的表现形式,并在公共权力易腐的重要领域着手,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从根本上有效防止利益冲突的产生和蔓延。  相似文献   

13.
国外防止利益冲突的制度设计主要有:财产申报制度,政治运行公开化制度,利益回避制度,廉政惩处制度,离职后的行为限制制度。我国防止利益冲突的制度设计,需要摒弃意识形态的功利主义,完善国家公职人员的利益回避制度和财产公开制度,运用系统规范的峻法严制惩治权力腐败化的利益勾结行为,建立和健全防止利益冲突的多路径监督机制,强制约束权力执掌行为。  相似文献   

14.
在加强执政党反腐倡廉建设中,明确提出“防止利益冲突”的要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推动我国党风廉政制度建设与国际社会接轨的重要举措。强调健全“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就是按照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要求,紧密结合我国反腐倡廉建设实际,借鉴国际社会制度防腐的经验,以完善反腐败国家立法为基础,以加强廉政伦理教育和廉洁文化建设为重点,以健全“三公”领域防止利益冲突制度为突破口,以完善防止利益冲突的管理型制度为保障,把防止利益冲突制度有机融入到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之中,有效发挥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在反腐倡廉制度体系中的基础性、预防性和机制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加强廉政法制建设是防止和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治本措施,是保证干部廉洁从在,是规范社会行为的迫切需要.当前要加快立法步伐,构建完备的廉政法律体系,建立公正廉洁的执法和司法机制,加大依法惩治腐败的力度,深入普法,增强全体公民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相似文献   

16.
利益冲突与制度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深层矛盾的暴露,利益冲突呈现普遍化尖锐化的趋向,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利益冲突的调节方式问题也凸显出来。选择何种方式调节利益冲突是一个复杂的理论一实践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度是调节利益冲突的主导方式。  相似文献   

17.
利益冲突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从积极方面来看,利益冲突发挥着整合效用和动力效用;从消极方面来看,利益冲突也存在分裂和破坏效用。正确认识利益冲突的功能,是进行利益协调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关于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群体成员既有共同的心理特点,又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前者包括社会焦虑、不公平感、不安全感、相对剥夺感和受挫感;后者包含趋利避害心理、挫折—攻击心理、受迫害心理、社会认知偏差、偏见、个性缺陷。通过情绪唤起、自我合理化、自我效能感增强、自我奖励、满足宣泄消极情绪需要、行为认同、集体安全感等方式,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成员的心理能量转化成群体冲突行为。  相似文献   

19.
律师在执业过程中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利益冲突,利益冲突的存在会影响委托人的合法权益和律师行业的信誉。西方各国律师制度对律师执业过程中的利益冲突问题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而我国的相关规定不足,在实践中缺乏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因此应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20.
文章就廉政审计假设、廉政审计目标和廉政审计机构设置等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