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从历史逻辑来看,列宁的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科学社会主义指导下诞生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灵活运用,是关于无产阶级及其历史使命的理论的相关内容的继承和发展,是在领导俄国党和无产阶级的斗争中,对其革命实践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得出的科学结论;从理论逻辑来看,列宁从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目的出发,坚持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真理与价值的统一,论述了为什么要灌输、怎样灌输的基本理论和重要依据;从现实逻辑来看,列宁的灌输论揭穿了俄国经济派、修正主义、机会主义等错误思潮的面目,为工人运动开辟了正确的道路,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了现实,促进了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胜利。列宁的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开展思想宣传和理论教育的理论基础和一般规律,在今天对中国共产党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音乐本身具有的文化性、科学性、开放性使其具有了综合扩展的可能性,而特殊性、组织性、不确定性的特点则使其表现出对系统逻辑性的追求。综合和逻辑共生的视角是在建构音乐学科的理论时可以借鉴的有效视角。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20,(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其生成具有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从历史逻辑看,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继承与发展;从理论逻辑看,它有特定的内容;从实践逻辑看,它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深入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有利于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4.
董欢 《理论探索》2007,33(4):41-44
列宁的社会活力观内涵丰富,主要包括:解放思想,激发思想活力;推进体制改革,增强体制活力;整合社会关系,构筑社会合力。其主要特点是人民性、辩证性和开放性。列宁的社会活力观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理论基点、途径依托和根本保障三个方面具有一定的逻辑联结和思路耦合。列宁的社会活力观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朴 《学理论》2009,(32):69-70
长久以来,关于列宁在《哲学笔记》中的两句话的解读往往停留在意识和实践概念的总体意义上,很少进行具体的分析,进而对其中展现出的变化及进程进行内在的逻辑分析和解读。实际上,列宁在《哲学笔记》中的这两句话分别内在地涵括了在总体的意识概念的统摄下从理论观念向实践观念过渡的逻辑思路以及在总体的实践概念的统摄下从实践观念向实践活动过渡的逻辑思路,这两条思路的转换通过实践观念建立起联系。而正是通过这两句话,列宁实现了以实践概念为中介的从意识向实践的过渡。  相似文献   

6.
徐凤莉 《学理论》2010,(7):40-41
列宁1921-1924新经济政策是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理想之策。其精髓和实质在于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和谐统一,对于经济落后国家实践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其重大的当代影响力在于:探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的理性精神;资本的逻辑的生成思想是经济落后国家发展的命脉;列宁关于农业合作制的思想对中国农村发展所具有的方向性引导。  相似文献   

7.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新发展阶段呈现出新的内涵和特征,重新审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结构,对于挖掘其思想内涵、深化理论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结构,是一个由逻辑起点、逻辑基项、逻辑中项和逻辑终点组成的相互联系、渐进发展的动态立体结构。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起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基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中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终点。  相似文献   

8.
唯物史观及其基础上的人民群众观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科学世界观,也是社会主义运动走向胜利的理论保障。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历程,始终伴随着党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理论透视和实践创新,从认识论与价值论、领导方法与工作方法、革命方略与治国方略三重维度诠释了人民群众观的内在本质,形成了由主体论、利益论、动力论和目的论构成的人民群众观的系统结构,并在理论源流上显现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群众史观和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学说、列宁的“群众、阶级、政党、领袖”关系理论、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人民群众观。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主义的概念和发展阶段的理解上,列宁与马克思存在着差异。在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中,马克思创立了"两种类型的社会主义"。理想形态的社会主义也即共产主义,是资本文明积极扬弃的逻辑结果,它除了具有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按需分配、阶级消灭、国家消亡等原则性规定外,还具有世界化、文明化和社会和谐等诸多重要特性。过渡时期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无产阶级专政是其原则性规定的核心,也是其历史任务完成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0.
从本质上说,党的一系列创新理论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是对人民群众生动实践的高度凝练,抓住了根本,彰显了人民性、彻底性,具有说服和掌握群众的内在潜质。工作中我们普遍感到,理论掌握群众还有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7,(9)
列宁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不但是列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列宁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包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要向人民群众进行多种形式的"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维护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利益和诉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尤其要做好党的建设这个核心工作。列宁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启示我党要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我们要加强党的建设,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2.
徐芹 《理论探讨》2012,(1):42-45
马克思曾提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为最终在俄国赢得社会主义作准备,列宁早期高度重视推动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的工作.他提出“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的思想、“始终不渝地”进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群众的工作的思想和“善于”灌输的思想.列宁的思想与实践,对于我党提升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水平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重大原创性贡献。其逻辑表现在出场逻辑、在场逻辑和未来逻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和出场具有历史积淀和现实依据,内蕴着民族工作的"五个认同",体现了我国民族工作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民族工作的需要,反映了各民族的迫切愿望,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客观必然性和人民群众主观选择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陈效 《学理论》2012,(5):45-47
在美国,以有效辩护理论为基础而构建起的制度体系是律师有效辩护的重要制度保障。有效辩护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可分两个阶段。有效辩护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内在逻辑主线有三:对抗制的诉讼模式是有效辨护理论产生的逻辑起点;辨护权的扩大是有效辨护理论发展的内在动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保障是有效辨护理论的价值归宿。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同志是唯物辩证法的大师。他的代表作《矛盾论》是人类辩证法中上一颗灿烂的明珠,在辩证法史上处于重要地位。 一、《矛盾论》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必然产物 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有着它内在的必然性。任何时代的哲学都是整个人类认识史的一环,是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必然逻辑表现。马克思恩格斯对唯物辩证法的创立,列宁  相似文献   

16.
人民群众理论诉求,是指人民群众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统一的思想理论要求,是人民群众以其自身的社会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实践、发展和创新的逻辑过程。人民群众理论诉求有着深层次的主客观因素,其既定目标分为解决当前现实利益问题的短期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等共同理想的中长期目标、实现自身解放和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其实现路径有采取具体措施、制定政策、发展民主、创新理论、坚定理想信念等。人民群众进行理论诉求,将在推动理论创新主体大众化、主体"精细化、组织化、科学化"分工、提高理论创新效率、促进理论与实践提前互动、加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方面产生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理论逻辑是指理论在实践推动下内在的演进过程,是理论自身发展进程的逻辑呈现。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到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从经典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条路径形成了从马克思主义到21世纪马克思主义演进的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18.
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中国共产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青春特质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朝气蓬勃的“基因密码”,也是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实现长期执政的内在力量,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从理论逻辑看,中国共产党的青春特质根植于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对无产阶级政党与青年关系理论的继承发展。从历史逻辑看,中国共产党的青春特质熔铸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是对百年党史所蕴含的青春动力的延续传承。从实践逻辑看,中国共产党的青春特质发展于党的自我建设中的革新特性,是新征程上开创伟大社会革命和伟大自我革命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林世昌 《理论探讨》2004,1(1):93-96
世界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理论经济科学。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在全球范围有机结合而成的巨型综合集成经济系统,是一体化的世界生产组织体系和再生产系统。世界经济学所涉及的,是对世界经济有机整体的内在特殊矛盾及其发展形式、结构功能、运动过程内部联系的系统化整体逻辑研究。因此,客观上要求世界经济学以世界生产和再生产的历史和现实为客观依据和根本逻辑出发点,科学解决研究对象的逻辑规定、逻辑构造的规则和方法、理论结构的逻辑秩序三个基本问题。按照系统化逻辑构造的一般规律,实现客观逻辑、逻辑方法、逻辑秩序的内在统一和有机结合。这是创建世界经济学的根本要求和关键所在,又是判断世界经济学研究进展和问题的客观标准,也是推进世界经济学建设发展和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列宁在国内战争结束后,随着镇压国内外反革命任务基本完成,及时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把经济建设提上工作日程。与此同时,列宁提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文化革命”理论。列宁这一理论是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和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为目标的。列宁把普及教育、发展科技文化事业、提高人民文化素质、培养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