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发展是以物质生产实践为深刻基础的社会有机体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过程。由于人的实践活动既受客观的、历史的诸种条件的制约 ,又受主体本身的需求结构、价值观念的导引 ,参与社会发展进程的各种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因而社会发展的图式不是线性的而是非线性的 ,社会历史的必然性不是预成的 ,而是在人类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实践活动中生成和展现的 ,社会发展是客观规律与主体选择、一元与多线、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指出和肯定这一点 ,对于现时代处于世界历史和全球化背景下的各个国家和民族在尊重客观条件和历史必然性的前提下 ,发挥主体能动性和主体选择能力 ,选择正确的社会发展路向 ,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围绕主观与客观,人、自然与文化,个人与社会,现实与历史这四个方面展开关于自由的人学辩证法的讨论。文章认为,只有在主观与客观、意识与物质统一共在的世界里,才有人学意义上的自由;对超越现实的自由的渴望和追求,是人学意义上的自由的辩证运动的主要方向和恒久动力;尽管历史中的每个人都在进行自由选择,但这些选择的“合力”总要符合必然的要求;自由组成必然,必然包含自由,现实的自由选择在历史中是以不自由的必然决定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自觉地使自己的自由选择体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是作为自由之主体的人们不可推卸的重担与责任。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与恩格斯通过<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德国思辩哲学、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唯心史观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唯物历史观.唯物历史观是由前提即现实的人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运动规律,共产主义现实的历史必然性结论这三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与恩格斯通过<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德国思辩哲学、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唯心史观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唯物历史观.唯物历史观是由前提即现实的人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运动规律,共产主义现实的历史必然性结论这三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5.
局限性是人的基本规定性和重要现实.人的局限性的主要成因不是肉体的存在,而在于人是一种现实的存在,并且现实地存在着.作为人的局限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人种、实践、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能够不同程度地影响、改变乃至决定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郭广平 《学习论坛》2023,(5):102-108
在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视野中,人类社会由人的实践活动结构与社会结构双层结构构成,社会结构在实践活动结构基础上生成与演进。在此基础上,历史规律的实现也呈现出双重机制:从表层的社会结构来看,与自然规律相类似,历史规律在各种客观的社会要素相互作用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一种必然性来决定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这是历史规律实现的表层机制。从深层的实践活动结构来看,历史规律正是通过社会中大量不同主体、不同性质的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得以实现,这是历史规律实现的深层机制。两者统一于人类现实历史进程中,以历史主体解决现实历史任务的具体形式实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人们之所以追寻评价标准的客观化 ,在于它是反思历史经验的必然选择 ,是评价活动准确化乃至科学化的先在前提和客观基础 ,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客观要求。实现评价标准的客观化必须以客观现实的合规律的发展为客观基础 ,必须以主体客观的、现实的需要和本质力量为主体根据 ,必须以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为历史尺度。评价标准的客观化是伴随着人的发展和人的创价实践的发展、历史和时代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历史进步过程。  相似文献   

8.
徐月娥 《世纪桥》2008,(11):66-66,68
马克思与恩格斯通过《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德国思辩哲学、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唯心史观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唯物历史观。唯物历史观是由前提即现实的人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运动规律,共产主义现实的历史必然性结论这三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9.
周忠华 《唯实》2006,1(11):3-5,31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差异化的,它既表现为由类束缚经群体中介而个体自由再到三者和谐发展的历史趋势,亦表现在不同自然和历史条件下的民族国家的共时性发展之中。人类的道德就是在人类社会差异化进程中不断凝聚发展起来的。基于此,应当从人是类本质、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的统一这一视角出发,从客观逻辑和现实社会发展两方面来透视人类道德变化发展规律,并进而阐述不同自然和历史条件下的民族国家的道德差异化发展程度。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是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基础、生产力发展为根本动力的人类生活的高度社会化或现代化.全球化既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既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产物;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全球化的本质体现在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之中.全球化带有资本主义属性,但不能简单地被视为资本主义化.而积极参与又严加防范是我国应对全球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7.怎样理解自由和必然是辩证的统一? 一、自由和必然是辩证的统一必然就是事物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它在未被人们认识时,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起着作用。这时,人们在行动中受到必然性的支配和摆布而没有自由,是必然的奴隶。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客观规律是能够被人认识和利用的,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利用规律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从中获得更多的自由,从而成为驾驭必然的主人。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可以表述以下三点: 第一,自由和必然相互依存。一方面必然不同于自由,但没有必然也就没有自由。如果事物的运动变化杂乱无章,毫无规律可循,人们的实践活动就无所  相似文献   

12.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系统阐述唯物史观的重要著作。其中马克思、恩格斯的“真正共同体”思想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立足社会现实发展状况,从“现实的人”、物质生产发展状况、人的社会交往活动情况三个方面确立了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前提和线索。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对“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和“虚幻的共同体”进行历史分析,并对“真正的共同体”进行理论建构,从而描绘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揭示了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真正共同体”思想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探索,指引当代中国社会的前进方向,为构建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下“发展”的解读 发展是人在自然与社会的制约下进行的社会活动。社会的发展是具有客观必然性、内在规律的进程。人只有不断地认识客体的本性,遵循客体的发展规律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基于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对社会发展的本质给予了科学的界定。第一,人类社会来源于自然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4.
人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之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褚凤英 《探索》2007,1(4):96-100
从人的活动的视角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在于它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一种特殊方式,是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主体性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蕴涵了人的活动的必然要求和一般逻辑.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哲学从现实的人出发,揭示出社会历史条件构成人的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阐释社会历史条件规定人的社会发展的历史确定性根基,从而在历史确定性理论基础上现实地论述共产主义思想,明确断言共产主义是对人的具体生存状况的现实关注,表征立足于人的社会发展现实,探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诉求及其主体意识建构,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价值观建构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认为,社会是由现实的个人组成.作为现实的个人,生产(活动)和交往(关系)是他们的存在方式.在这里,并不是先有活动而后有关系,"现实的个人"的"交往",即生产关系,就是"他们的活动"的前提.因而,交往是人的一种先天性规定,是人的存在方式,它内在于人的活动之中,既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前提,又是活动的本身.马克思的论述阐明了人类活动的社会关系性质.正因如此,历史上所有重大的社会变革,其动力固然源自于以物质生活资料为基础的各种需要,但就变革和变迁的实质和现实形式而言,最终无不指向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国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社会改革时至今日,社会关系领域的变革亦成为这一改革的关键.而社会关系变革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如何走出中国社会关系伦理化困境,它关系到整个社会改革的成败.  相似文献   

17.
史册 《世纪桥》2014,(3):52-5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曾是解决中国救亡图存、民族振兴的迫切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是现实、理论和文化的三维向度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人民群众根据现实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作出的正确选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人格一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得非常普遍。人格本质上是现实社会关系的集中反映,其发展受到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历史条件的制约。人格的发展同人的发展是统一的,而人的发展同社会的发展又是一致的。人不是抽象的、超历史的存在,而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性的存在。“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犤1犦当代哲学人格理论所阐述的人格是指在生理、心理和伦理各个方面获得了完整意义的个人。研究目的在于使一个人成为具有实践和价值属性的,具有自我统一性、同一性和唯一性,从而与其他人区分开…  相似文献   

19.
民族精神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其形成和发展必然受社会存在的影响与制约.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是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客观因素.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使得世界各民族面临着不同的生存发展条件,从而为生发出不同的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提供了可能性.社会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是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社会因素.其中,对民族精神起决定性影响的主要因素则是社会生产方式.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每一种因素对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都起着作用,同时又相辅相成地影响乃至决定民族精神的内在特质和时代走向.一个民族的性格品质或民族精神特质,都是由其生存的自然环境因素与长期社会历史条件因素共同铸就的.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共同造就了气质各异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对历史规律的分析入手,对历史规律与人的活动这一重大哲学理论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文章认为,正确解决历史规律与人的活动的关系,关键是要回答历史规律是什么的问题,而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必须回答什么是历史。由于历史是不断改变着的人类自己作用于客观环境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展开过程及其结果,因此,历史规律也就只能是人的活动规律,它形成于人的活动之中,并通过社会环境制约的活动方式和功能,进而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历史规律与人的活动是一致的,对待二者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否认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也不能夸大人的能动的主体性,要从二者的统一中去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