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社会公正与政府的公共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正与效率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两个基本价值维度。市场经济能实现社会的高效率,但不会自发地实现社会的公正。实现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政府公共性的本质规定。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应建构"市场经济实现社会效率,政府权力维护社会公正"的社会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4,(34)
现代文明社会赋予了政府新的职能——社会成员民生保障责任。我国政府的民生保障责任是由于我国的执政党的宗旨、社会主义制度性质以及市场经济的目的性决定的。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决定了获取的劳动分配成果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期短期内存在的而且不能改变的状况,这种差异造成了我国目前的贫富差距拉大,在高校里表现也尤为明显,致使大学生社会主义制度认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政府民生保障责任的加强,使新一代大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阳光的温暖,继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度提高,这是新时期我国政府的重要责任之一。  相似文献   

3.
深刻认识政府公共性与先进性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对于新时期的政府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对政府公共性的考量,主要体现在:公共行政伦理价值的公共性,政府公共职位产生的公共性,政府公共职位构成的公共性,政府公共权力运用的公共性,政府根本宗旨原则的公共性以及公共行政中公民的参与监督等方面。政府先进性的特征则主要体现在:政府的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服务理念、发展意识和以民为本等方面。公共性决定政府先进性的要义在于:公共性是政府产生和存在的基础与前提;公共性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本质体现;公共性是衡量政府先进性的最重要标准;公共性是实现政府先进性的前提和保证。  相似文献   

4.
王同新 《行政论坛》2010,17(3):27-30
政府公共性问题由来已久,虽然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下表现出的外部特征不同,但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履行社会公共职能乃是所有政府公共性应有的实质内容。从政府公共性的历史发展看,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下表现出的外部特征各异。全球化过程彰显了公共化实质及其未来指归,全球化作为一种全球普遍的相关性积累过程,其实质是公共性的增长过程。当下的公共性危机凸显了政府公共性研究的当代价值。国际上的生态环境问题、毒品交易与跨国犯罪问题、地区冲突与恐怖主义问题、南北贫富差距与全球经济安全问题等,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和挑战,这需要充分发挥各国政府的主导作用,努力彰显政府公共性价值。从国内看。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政府的当务之急是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实现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找回失落的政府公共性。  相似文献   

5.
裴晓勇 《行政论坛》2010,17(5):15-18
公共性是公共行政的本质属性。公共行政缺少了公共性会导致政府的一些部门和官员在行政过程中为牟取私利而非法侵犯公共利益和公民权利。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公共性的缺失。我国应该在建立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基础上,从构建民主政府和强大市民社会两个途径来重塑我国公共行政的公共性,这对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郭凯 《理论视野》2008,(8):27-29
从义务教育属性、从义务教育功能、从公民受教育权的性质、从政府的职能与特征、从市场机制的挑战等方面来看,实现义务教育公共性乃是政府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报表是政府运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但在政府运行的实践中却经常出现报表异化,即报表不能提供真实的信息。这种报表异化现象导致了政府过程极易出现偏离公共性的倾向,形成对政府公共性的侵蚀,原因是政府过程中相关人员的行为以及相关制度的异化。  相似文献   

8.
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视域下的政府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勇波 《理论导刊》2008,3(5):23-25
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对政府重塑提出新的要求.在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视域下,政府的重塑主要包括政府在治理思想、组织架构、监控体制、利益机制、机关文化等方面的重塑.  相似文献   

9.
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市场失灵,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应完善公共服务体制,有所为;政府失灵,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应减少市场干预,有所不为。政府应妥善运用行政调控和市场两种手段,恰当地定位自身的角色,并因此选择相应的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10.
论民生型政府的治理战略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我国的现实国情和世情表明,构建民生型政府应该成为我国21世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为了科学阐述民生型政府的治理战略,我们必须准确界定民生型政府的内涵,以及民生型政府创新治理战略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1.
政府能力政府诚信与政府公信力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政府诚信是政府公信力的基础和源泉。诚信的政府将获得更大的公众信任,而政府公信力的提高则有助于进一步加强政府的执政能力。对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地方政府来说,提高政府公信力,加强地方政府能力建设,树立廉洁、有效、公正的政府形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业务流程再造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彩周 《学理论》2009,(21):40-42
我国电子政务已进入了深度运用阶段,而政府业务流程再造则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除了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外,当前再造政府业务流程尤其应注重分门别类、协调相关部门规范化地推行,以及应注重公务员队伍及其文化建设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社会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的重要因素,成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在改善民生的过程中,我们应更加重视弱势群体的民生保障和民生改善,要以制度完善和创新保障和改善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共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如何从管治型为主向服务型为主的政府转变,首先要弄清我国政府管理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务公共权力的来源及特征等属性,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正确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动员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忠实地为人民办实事,做马克思所倡导的“社会的负责的公仆”。  相似文献   

15.
凡是公共资源密集的地方,都会成为腐败活动的目标。随着党和政府一系列惠民、利民举措的出台,民生领域的职务犯罪活动也呈水涨船高之势。民生工程的政治性影响大,发生的腐败案件即使个案案值不高,也会直接侵害基层群众的利益,冲击党群干群关系,甚至危及人们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只有把民生工程打造成法治工程、阳光工程、民主工程,才能有效遏制腐败。这是党和政府改善民生的各项举措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也是“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6.
网络社会中诚信问题的本质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社会诚信问题的本质是现实社会诚信问题在网络社会中的延伸,并因网络社会的特性而尤为突出。因此网络社会诚信问题的治理,就必须遵循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完善技术环境、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构建起一个以自律为主导,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诚信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7.
制度建设是防止腐败发生的根本途径,健全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是抑制和防范腐败的必要条件,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江苏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为主线,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新形势,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在完善制度、创新制度和执行制度等环节上下功夫,着力构建了具有江苏特点的惩防体系基本框架,在探索党风廉政制度建设上取得了新突破。  相似文献   

18.
试析斯大林在党政关系上的畸变及其教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初苏共倒台,江山易帜,根本的原因是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模式,这一模式的内核应是斯大林在处理党政关系上的畸变。本旨在透过斯大林从理论上对列宁党政关系原则的片面阐释到实践中背离的畸变过程,揭示出作为执政党应吸取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9.
网络问政本质上是公众通过网络表达诉求、实现参政议政的新型民主形式。建立和发展网络问政制度,对于提高信息化条件下党的执政能力、创建人民满意的的服务型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网络问政现象流行警示我们既有的人民群众利益表达和聚合机制功能发挥不足或严重弱化,必须进一步通过深化政治民主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切实创造条件让人民安全地批评和监督政府。网络问政要取得实效必须与现有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政治组织形式运作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处>)文中,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首次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是毛泽东结合中国国情对马克思主义矛盾论作出的独创性贡献.但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该理论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结合中国的实际,深入反思这些局限性,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有启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