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日民族》2003,(12):46-48
之一:勐巴娜西珍奇园“勐巴娜西”有神奇、美丽、富饶的意思,德宏勐巴娜西珍奇园拥有四项全国之最:古树名木数量之多,年代之古为全国之最;奇石、树化石,尤其是世界上罕见的树化玉,规格之大、精品之多为全国之最;大型根雕造型之美、形状之奇、品位之高为全国之最;大树移植数量之多,成活率之高,为全国之最。信步珍奇园,罕见的千年桂花、千年黄扬、千年紫薇、亿年硅化木玉石处处可及,园内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恍若一个美妙神奇的世界,令人叹为观止。(小贴士:勐巴娜西珍奇园位于芒市的仙池路上,门票10元)之二:莫里热带雨林景区莫里又…  相似文献   

2.
傣族纯朴的自然生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傣族纯朴的自然生态观高立士西双版纳有30余个大小不等的自然勐(勐即平川,俗称坝子),每勐均有“垄社勐”即勐神林;600多个傣族村寨,每寨均有“垄社曼”即寨神林(以下简称“垄林”)。顾名思义,“垄林”即是寨神(氏族祖先)、勐神(部落祖先)居住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傣族人体绘画艺术──纹身胡在中国云南省西南部,有一片美丽富饶的地方,被人们誉为“孔雀之乡”,这就是傣族人民的家乡。傣族地区山川秀丽,风光旖旎,勤劳、勇敢的傣族人民世世代代在这片丰腴肥美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  相似文献   

4.
勐伴,西双版纳的一个小勐,至今居住有傣族两千余人,属勐腊县。勐伴城子即今乡政府所在地,距勐腊县城28公里,其境东与老挝接壤。从傣文史料记载得知,勐伴在傣族土司建立统治(也就是傣族定居此地)之前,曾居住着被称为“卡火皓”的族群。“卡火皓”是傣语,“火皓”即“白头”,意思是用“白布包头的人”,“卡”直译为“奴”,是傣族历史上对山区民族的贬称。“卡火皓”在勐伴当地俗称“白头族”,是开创勐伴的土著。  相似文献   

5.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也有比较完善的历史典籍,是云南较大的世居民族之一。2005年10月,我参加“少数民族文化变迁调查组”,对西双版纳勐海县勐遮乡傣族文化变迁情况进行了调查。勐遮乡所在的勐遮坝子是西双版纳最大的坝子,总面积达23万亩,为勐海县稻谷主  相似文献   

6.
王佛全 《今日民族》2002,(11):32-35
勐阿村的早晨总是被大雾笼罩,太阳差不多要到12点才会照到这个村子。这是盂连县海拔最低的地方,仅有500米。勐阿村与缅甸佤邦总部仅一河之隔,站在勐阿村傣族寺庙的金塔旁,就可以看到缅甸繁华的帮康市。  相似文献   

7.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勐马公社,有个由后进变先进的典型,叫做勐阿大队。这个傣族聚居的大队,地处国境线上,依山傍水,气候温和,自然条件比较优越。但在过去,由于刘少奇、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和阶级敌人的破坏,这里却资本主义泛滥,“田丢荒,人缺粮”,成了全县闻名的“老大难”。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促进了勐阿面貌大变化。特别是一九六九年以来,随着“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深入开展,这个大队一年翻身,二年改样,三年有余粮。粮食总产由一九六九年的六十九万斤增长到一九七四年的二百一十一万斤,翻了两番多,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三十二,五年间共  相似文献   

8.
傣族祖先有建寨先立寨心,建勐先立勐心的习俗。勐腊坝子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的一个大坝子。勐心寨叫曼庄寨,传说是古人从勐腊坝子两端即坝头坝尾同时赶猪相会于曼庄,古人就把此地确定为勐心寨。勐腊坝子的勐心,在曼庄寨子东南方向二百米处的一块草坪上,其标志是一棵菩提树。傣语称这株菩提树为“戈西利庄勐”。“戈西利庄勐”,在傣语里意思是勐腊坝子(勐)中心标志菩提树。这棵菩提树初看是一株,其实并非一株,而是四株,到树下仔细看就能看出。在傣文《勐腊地方史》中记录的“四棵一塘”说的就是这棵树。古人栽植时是以2株…  相似文献   

9.
从《帕萨坦》看西双版纳茫乃政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蛮书》卷四云:“茫蛮部落,并是开南杂种也。茫是其君之号,呼茫诏。”“茫乃道并黑齿等类十部落皆属焉。”宋蜀华同志著文考订,认为“茫诏”是“诏茫”、“诏勐”之倒误。“诏勐”,即“召勐”,意为“一个地方之主”,他据此提出“唐代傣族已经在西双版纳建立了茫乃政权。”  相似文献   

10.
大年初一清晨,我还在温暖的被窝中痛苦地寻思着怎样度过这个寒冷的春节长假,一个电话打来:“来陇川吧,我们将在大年初三举办目瑙纵歌盛会”。翻开旅行手册,在云南德宏西部边境我找到了她,陇川——古称“勐宛”,傣语意为“太阳照耀的地方”,是中国目脑纵歌之乡。西与缅甸山水相连,国境线长50.99公里,在193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世代居住着景颇、傣、阿昌、傈僳、德昂等少数民族,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景颇、阿昌族在这儿繁衍生息,陇川县“三山两坝一河谷”和立体气候的特有地形气候,孕育了这片土地无穷的魅力。去吧!收拾好行装,乘上飞机,舷窗外一团…  相似文献   

11.
西双版纳傣族民间信仰的主要崇拜对象———寨神和勐神对应于当地早期以村寨和勐为单位的政权组织结构,两者都具有区域性和排他性的特征。勐泐政权统合西双版纳各地方政权的过程中,试图借助南传佛教这一包容性较强的宗教建立统一的意识形态。当地传统的地方政权则以保持民间信仰的方式对抗这一统合的过程。两者博弈的结果,西双版纳地区在政治上形成了车里宣慰使司领导的各勐联邦性质的政权,宗教上形成了南传佛教为表,民间信仰为里的二元宗教系统。  相似文献   

12.
段玥婷 《今日民族》2008,(12):26-31
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地处古哀牢地中心,傣语称“勐撒”,缅语称“万莫达”,历来被誉为祖国西南边陲的宝刀之乡、神话之乡、歌舞之乡和艺术之乡。从明清时起,这里的阿昌族、汉族、傈僳族、傣族、景颇族等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融合,族际社会特征明显。而在多种少数民族中,生活着户撒独有的一个汉族亚族群,户撒阿昌族将其称为“布董嘎”,俗称“大包头人”,在民族识别中归为汉族。  相似文献   

13.
不同的文化体系有不同的国家观念及国家实践。基于地理环境,傣泰社会发展出以地方主义为中心的勐的政治制度以及围绕着勐形成的国家观念。勐具有内在的分散性和分化性特点。耿马土司的出现和发展壮大,既是以木邦、勐卯为中心的傣族各勐分化、竞争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缅甸曼陀罗国家和元明清大一统王朝国家在这一区域的扩张。耿马处于缅甸曼陀罗的最外圈,只有在缅甸出现卡里斯玛似的君王时,才短期将其纳入缅甸王圈,不过此过程却为耿马带来了佛教信仰,并因此强化了统治者的精神权威。明清大一统王朝的土司制度则是"因俗而治",在适应傣族勐制的同时,也通过设府派官、分而治之以及控制土司承袭制度来改造以勐为核心的政治制度进而改造其国家观念。分散、层级的权力趋于集中,大一统国家的观念在耿马逐渐确立起来,大一统国家逐渐成为耿马土司认可的唯一政治权威。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部兴衰回眸及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勇 《政策》2000,(4):14-16
这是一片广袤神奇的土地。这里地杰人灵,这里蕴藏着巨大的财富和未来发展的商机。“西进!西进!”这必将成为21世纪的强音。  相似文献   

15.
李宏 《今日民族》2010,(3):21-24
“串姑娘”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歌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就在这里写成。当地傣族青年男女社交恋爱的方式傣语称“猎少”,意为“串姑娘”。  相似文献   

16.
傣族祖先有建寨先立寨心,建勐先立勐心的习俗.勐腊坝子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的一个大坝子.勐心寨叫曼庄寨,传说是古人从勐腊坝子两端即坝头坝尾同时赶猪相会于曼庄,古人就把此地确定为勐心寨.勐腊坝子的勐心,在曼庄寨子东南方向二百米处的一块草坪上,其标志是一棵菩提树.傣语称这株菩提树为"戈西利庄勐"."戈西利庄勐",在傣语里意思是勐腊坝子(勐)中心标志菩提树.  相似文献   

17.
勐泐叭真考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叭真,亦译帕雅真,这位《泐史》记载于800年前在今景洪建立景龙国的傣族首领,被史家称为“在西双版纳傣族历史上,他是第一代的‘召片领’,也是第一个在西双版纳地区建立统一政权的人”。这似乎是无疑义的。不过,笔者对叭真的记载却怀有不少疑问。例如称叭真“入主勐泐”,那么来自何方?叭真受勐交、兰那等地酋长会商推为大首领,为何其记载仅见《泐史》?叭真庆功时举行滴水礼,仅金水瓮一个即重740万亢,每亢3.3两计折合122万余公斤,场面如此盛大,为何有关遗迹荡然无存?类似问题方国瑜先生也早存疑:  相似文献   

18.
‘神奇的樂土’十月,西雙版納的雨季已過,一年中最忙碌的大秋收割到來了;這個時候也是这里最美好的季節。去年此時,我們訪問了雲南省這個地方。 從思茅坐汽車南行,在羣山密林里奔馳了四個小時,就到達西双版納傣族自治州首府允景洪。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片豁然開朗的開闊地,令人感到兴奋。大地黃燦燦,一羣羣傣族姑娘,正在稻田里收割穀子。遠遠望去,那些頭上盤着高髮髻,身穿各色長袖窄短上衣和筒裙的姑娘,就像传说中的美麗的孔雀羣在金湖上飛騰一样,旅人们到此,雖然還没有見到真正的孔雀,却已感到置身於‘孔雀之乡’了。  相似文献   

19.
年已不惑的罗维忠家居勐腊县曼蚌寨,距我居住的昆明遥遥近千里。我是8年前到这个村寨采访时认识他的,因为是同年生,两人又投缘,所以按老百姓的习惯我们“打”了“老庚”,即结为好朋友。 “曼蚌”是傣话,意为“有盐水塘的寨子”。可曼蚌不是傣族村寨,而是生活着41户、200多人的壮族寨子。这里距离中老国境线有5小时的山路,寨子里的人经常去老挝乌德江边的勐宋壮族村寨走亲戚。这还是曼蚌小学的傣族女教师依望最先告诉我的。 曼蚌的环境有如傣家村寨,人们住着傣式竹楼,言语傣腔傣调,妇女束发穿裙,以至长久以来许多人把曼蚌的壮族…  相似文献   

20.
葫芦丝是傣族、德昂族、阿昌族从古至今使用的一种舌簧乐器。葫芦丝傣语名“筚朗道”,德昂语称“筚格宝“,阿昌语称“拍勒翁”,意为用葫芦做成的吹奏乐器。译成汉语,曾名为“葫芦丝”、“葫芦箫”。由于它既区别于哈尼族的“芦笙”,又区别于“箫”(箫无簧),故人们将它定名为“葫芦丝”。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解放初,一些文艺工作者下乡体验生活,听傣族讲不太准确的汉语,将“笙”误听为“丝”。有关专家曾考证,称为“葫芦箫”,但不普遍。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专业人才的推介,“葫芦丝”的名称约定俗成,得到广泛认可。居住在勐养、芒东河西、遮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