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英国著名小说家艾米莉的经典名著《呼啸山庄》与中国现代女作家张爱玲的代表作《金锁记》中人物的性格与命运的分析着手,揭示了世俗世界中人们所追求的财富、经济地位与人是否能获得幸福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两部小说中的人物虽然身处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但我们都可以从两部小说主人公的生长历程、内心的苦痛挣扎以至最后的心灵扭曲看到一个人在金钱面前所展现的真实的人性以及他们所处的阶层与经济地位与他所能感受到的真正幸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郭保花 《前进》2014,(12):55-56
<正>读一本好书,如清泉荡涤灵魂,号角鼓舞心灵,暗夜见到光明。我读罢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正是这种感受,书中勇于担当的少安,坚忍不拔的少平,热爱生活的晓霞,他们的心灵世界与我的思想感情不断发生着碰撞,有激励,有启迪,真是一书在手,幸福满满,开卷复读,不肯释怀。我的故乡黄土高原大宁县与书中故事背景地仅一河之隔,太多相似的风土人情,更能让人融情于景,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与象征主义之间的联系。分别是“救赎”一词的象征意义,监狱这一语境的象征意义,啤酒、音乐、图书馆的象征意义和荒诞的象征意义。最后得出结论:《肖申克的救赎》具有相当强的现实意义。就像象征主义追求高于现实世界的丰富心灵世界及其内在生命力一样,《肖申克的救赎》不等同于现实生活,但却更深刻地揭示了现实生活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岁末年初,收到王作忠先生新近出版的散文随笔集《男儿有泪》和中短篇小说集《爱河苦渡》两本书。恰逢春节放长假,闲暇之余,随手将这两本书翻了翻,不料这一翻,便无法放手,而且这一翻,便把两本书看成了一本书,看到了一个完整的人生,一个温暖的灵魂。不禁掩卷深思感慨系之。读作忠的书,最令人感动的是那种坦然,那种真诚,像火盆里的火焰一样清晰透亮。在散文随笔集《男儿有泪》作品里,他的一篇短文《曾经下岗》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切肤感受,把下岗过程中精神的孤独无助,心情的压抑郁闷,人间的世态炎凉毫不掩饰地向读者坦露了出来,不仅让我想到了…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野草》是他生命中特殊时期的产物,是他孤独心灵的哲学体验,表现为生命与死亡、希望与绝望的强烈冲突.在这一系列冲突中,鲁迅陷入无尽的黑暗、悲凉、孤独中,但在达到绝望的极致后生命中又毅然进发出一种奋战不屈的抗争精神,最终达到对孤独的超越,对生命与希望的肯定.  相似文献   

6.
陈艳涛 《传承》2008,(17):41-43
87版的红楼梦是一个永远的经典,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镜像,不论心灵与心灵的贴近的陈晓旭版林黛玉,"川妹子"式泼辣的邓捷版王熙凤,还是曹公笔下抠出来的王立平版音乐方言。而各地选来的年轻演员,在漫长的时间里,熏染这与《红楼梦》有关的一切,渐渐地,他们和一个遥远时代的男男女女融为一体,在此以后的岁月中,他们中的很多人,在精神世界里,仍然走不出大观园。  相似文献   

7.
贺方婴 《思想战线》2013,39(1):58-63
作为古希腊诗教传统的重要源头,荷马史诗极大地影响了古希腊人对生命和人性的理解,荷马在史诗《奥德赛》中,借奥德修斯的冥府之旅教育古希腊人应如何看待死亡,如何理解生命的有限性。对此,柏拉图在《斐多》中提出了有别于荷马的见解,他以苏格拉底临终之作的大地神话悄然取代了荷马的冥府之行,向我们描述了幽冥世界的另一种幽暗。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告知我们:死后的去向与生前所受的智慧修习及美德有关,就此而言,古风诗人与政治哲人虽然都讲述了灵魂的归宿,描述了冥府的情状与地貌,向我们这些必死的凡人预告了未知但命定的路,但他们却把我们引向不同的冥府,为我们的生命终点蒙上不同的幽暗。  相似文献   

8.
电视连续剧《远山的红叶》,最近在央视黄金时段热播后,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带着对王瑛同志的无比崇敬和深切缅怀,我是一集不少、自始至终地观看了这部电视剧,深深地感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和灵魂洗礼,从而再一次受到深刻的党性教育和人生启迪,进而激发我们点燃精神火炬、吹响进军号角、再创新的成绩。  相似文献   

9.
通过《青少年修养》第十课中的辨美丑专题的教学,使学生懂得什么是美与丑,懂得心灵美最高尚,灵魂丑最卑劣,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教育学生加强美育修养,陶冶美的心灵。下面是本节课的教学实录 (有删节)  相似文献   

10.
伍尔夫《到灯塔去》和莱辛《野草在歌唱》两部小说,彻底抛开现实主义的窠臼转而记录心灵印迹是伍尔夫小说得以通达"真实"的基本途径,而莱辛的小说则是通过描述现实生活中被心灵/灵魂支配的人的行动来达到艺术的"真实"。在此比较中,莱辛作品的价值和伍尔夫小说理念在艺术哲学上的二元对立亦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1.
《传承》2016,(6)
《反对本本主义》与《实践论》是毛泽东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完成的著作。两篇著作都反映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不同时期的内在变化规律,"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是这两篇著作的思想灵魂。著作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它们的精髓对新时期党建的现实指导意义是当前需要思考的论题。  相似文献   

12.
田东 《前进论坛》2011,(2):28-29
人类的记忆是有选择的,沉淀并保存永久的记忆,必定牵动着你的情感、荡涤着你的灵魂、震憾着你的心灵。今年是《前进论坛》创刊50周年,我已迈入不惑之年,在党派机关工作逾24年。几个数字串起的是不尽的追忆,《前进论坛》是引领我前进的导师、人生的指路人、事业的航标灯。  相似文献   

13.
伊纳里图《通天塔》的“隔阂”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欣 《求索》2012,(6):94-96
伊纳里图执导的《通天塔》,采用多线索交叉隐喻叙事手法,以猎枪为引线,串起相隔千里的四个故事中的四种语言以及四种不同的命运,集中凸显了人类社会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难题,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误会和冲突。与《圣经》不同的是,伊纳里图认为隔阂不是源于语言的不同,而是源于心灵的冷漠,他呼吁人们以沟通消除隔阂,以信任取代误会,以爱来化解悲伤和冲突,从而建立起一座能抚平创伤融通心灵的通天之塔。  相似文献   

14.
作为20世纪《周易》研究转型期的著名学者,郭沫若、高亨的研究有许多相通之处,他们都基于史料,在"经传分治"思想的指引下,以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方法论为指导,给出了各自"见仁见智"的诠释,他们的研究成果对20世纪后半期以来的《周易》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但由于认识角度的不同,使得他们的一些新理解、新诠释和新阐发出现了许多分歧的地方。通过比较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两位学者的思想精髓,从而把脉21世纪中国《周易》研究的"度"与"向"。  相似文献   

15.
杨坚 《传承》2010,(36):150-151
《红楼梦》里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绛珠草和神瑛侍者的神仙世界,一个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凡俗世界。这两个世界在曹雪芹的笔下完美融合,他用梦、直觉和胡话等方式以及营造诗意意象等方法让仙缘在尘世得以回归。这些艺术手法与西方浪漫主义不谋而合,为此,通过用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观点试图来解释《红楼梦》里的两个世界。  相似文献   

16.
独身一族     
独身一族郭栋你哟,你哟,独守空楼”─—这是“状态”乐队一首名为《绿腰》的摇滚歌词,那是写唐朝闺中女人的,挺空灵。其实,一个人在黑暗的世界中穿行,孤独之处有灵魂相伴,艰辛之处有心灵安抚,面对一个如此喧嚣的尘世,能为自己找到一处幽静,觅得一个完整的内心世...  相似文献   

17.
写《特别谍案》一书,与我写其它作品不同。 一个故事,能根植于作者心中两年而不忘;一种命运,能让一个作者深深咀嚼反复思考品味两年而仍萦萦于心,这里面,肯定有作者一次深刻的灵魂震憾。 大约在5年前,1995年初冬,国家有关部门在陕西召开了一次会议,吕出情报小组健在的四位成员: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王泉根教授主编的《世界华文儿童文学大系》,已于近日出版发行。该《大系》共收入台港澳及散居东南亚、欧洲、美洲,澳洲等地17个国家和地区的269位华文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其中台湾地区的作者占半数以上。按不同文体,编辑为童话篇、小说篇、散文篇、诗歌篇、戏剧曲艺篇和科学文艺篇,总计130余万字,分上下两卷,精平装印刷。 该《大系》由开明出版社策划并出版,选编工作始于1991年6月。选编成书过程中,曾得到过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华文儿童文学工作者的鼎力襄助与热情支持。选编这部《大系》,将在世界华文文学的交流与研究中别开一种新生面,既有利于集中展示各个国家、地区华文儿童文学多姿多彩的多元风貌,从世界性的角度,浏览与检阅华文儿童文学的发展概况与美学精神,以体现出华文儿童文学的“全球意识”,同时又有益于促进世界华文儿童文学的提升与整合,通过华文儿童文学所反映的全球性华人的广阔生活,看到五千多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深厚根基和巨大的精神凝聚力,从而适应人们的“寻根情结”。当然,选编这部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全体华人的未来一代、希望他们在阅读丰富多彩钩华文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得到真善美的艺术陶冶,成长为既具有现代意识和国际眼光,同时又具有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9.
打开尘封的记忆,休息疲惫的心灵,在这宁静的港湾,我们做一次心与心的交流。寂寞、孤独时,请别忘记,至少还有《妹儿》时时惦记着你……  相似文献   

20.
殷雪梅之美     
她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为了保护那些弱小的生命,永远地告别了人世。之后,太阳还是每天升起,地球还是一样旋转,但这个美丽的灵魂却不复存在。她的事迹清晰地印刻在每一个知道的人的心里,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升华与洗涤。她,就是殷雪梅,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