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为推动家庭养老床位规范化、专业化发展,让更多老年人实现"养老不离家"的愿望,2021年6月8日,《广州市民政局广州市财政局关于全面开展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和服务工作的通知》(穗民规字[2021]5号)印发实施。广州将在全市范围开展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和服务,坚持需求导向、专业支持、家庭参与的基本原则,为居家的失能失智等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紧急呼援等"机构化"专业养老服务,有效推动养老机构专业服务向社区、居家延伸,增加我市优质养老服务供给。  相似文献   

2.
家庭养老和社会化养老是我国现今主要的养老模式,而后者又可分为社会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两种基本模式.相比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具有一定的优势.针对沈阳社区居家养老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本文利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产业主体的战略、机会、政府角色六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加快构建以家庭服务保障为基础,以农村托老照顾为依托,以机构供养为补充的模式,是解决现阶段养老的主要手段。"养儿防老"一直是中国农民的传统观念,但由于家庭规模的缩小及年轻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的增加,使老人要实现家庭养老的难度逐渐增加。另外由于现阶段能够享受养老院和老年公寓等机构养老服务的门槛还比较高,所以在农村开展居家养老显得十分迫切。目前,京郊农民落实养老政策中  相似文献   

4.
发展"家庭养老院"探索社区养老新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养老院是一种新型的养老形式,是我国养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家庭养老院,必然在我国形成以机构养老院为龙头、家庭养老院为基础的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养老体系,必将产生一举多得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5.
正老年人普遍对集资诈骗认知不足,当一些机构打着"养老"名义,采取欺骗诱导、虚假违规宣传等方式,诱骗其将养老钱投入所谓高额回报项目后,不少老年人最终血本无归。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家庭养老负担越来越重,社会养老服务供给不足,让收入条件一般的老人陷入养老恐慌,迫切寻求养老保障。而老年人普遍对集资诈骗认知不足,当一些机构打着"养  相似文献   

6.
学术前沿     
正构建完善养老服务体系需处理好五种关系一是需要处理好家庭、社区和养老机构的关系。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社会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机制。居家养老是基于中国家庭养老传统文化的养老选择,社区养老是实现离家近、看得见乡愁的养老选择,而机构养老能提供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并满足部分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内养老的需求。二是需要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关系。厘清各个主体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角色地位,探索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发挥作用的有效模式。政府承担着构  相似文献   

7.
"虚拟养老院"是一种居家养老的创新模式,对我国未来解决养老保障问题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应通过拓宽筹资渠道,提升服务社会化水平,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构建多元化监督机制等途径,提升"虚拟养老院"服务供给能力,缓解机构养老压力,减轻家庭养老成本,提高我国老年人养老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8.
面对当前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压力,居家养老是其现实选择.针对居家养老过程中出现的服务标准有待提升、服务内容不能满足群众现实需求、服务体制有待加强等问题,提出实施“计划生育家庭居家养老服务工程”、拓展人口计生公共服务机构职能、加快信息化建设和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开展计划生育家庭居家养老试点工作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日前,有媒体报道,2015年内,北京市所有养老机构和养老照料中心都将具备医疗条件,包括通过自建内设医疗机构或与周边医疗机构合作等方式,让居住其中的老人能看病。而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养老机构不会因此涨价。长期以来,养老与医疗分属不同机构,互相独立,自成体系,造成"养老院不能看医,医院里不能养老"。一旦有老年人患病,要么不得不经常奔波、往返于家庭、医院和养老院之间:要么把医院当成养老院,在医院常住,加剧医疗资源紧张。而养老机构实现"医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辽宁省将养老工作作为民政工作的重中之重,逐步探索出以保障低收入和"三无"老人为重点,在发挥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前提下,建立健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养老中介为纽带,国有养老福利机构为示范,兴办民办养老机构为向导,农村区域性中心敬老院为延伸的"六位一体,城乡统筹",符合辽宁实际,具有辽宁特色的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老年福利制度从传统的补缺型向低成本、高效率的普惠型转变,既体现了政府的主导作用,也弥补了政府财力和服务能力的不足.本期向读者介绍大连、沈阳、抚顺、辽阳四市独具特色的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经验,以期对各地老龄工作者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1.
李申虹  张婧 《北京观察》2006,(12):22-24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已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社会化养老服务正在承担起越来越多的养老任务,社区服务、机构养老成为社会化养老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据统计,北京市老龄化程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值,且人口老龄化与高龄化同步增长.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正在逐渐弱化,机构养老作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一部分,老年人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在调查北京市登记注册并正常运营的349所养老机构的机构性质与数量、床位数量、人力资源、是否收住失能老人和辅助器具配备等情况,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希望能为制定养老服务政策和养老设施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陷入困境,其中以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尤为突出。实行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社区服务为依托的新型养老模式,是解决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具有战略意义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为农村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目前农村养老服务业存在着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模式不健全、机构养老形式单一等问题;其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养老观念制约、居民收入水平不足、养老服务机构面临经营风险等;因此,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应秉持一般思路是:发展经济最为根本,"国家在场"至关重要,多方参与十分关键,人才培养刻不容缓,监管机制亟待规范。  相似文献   

15.
薛涛 《小康》2012,(9):68-69
正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未来十年中国老龄化已成定势。北京在2010年推出"9064"养老计划。即指90%的老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养老、6%的老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区养老、4%的老人机构养老。  相似文献   

16.
<正>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既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事业,也是一项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要积极整合各类为老服务资源,逐步构建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信息服务为辅助的养老服务体系。1.发挥基础作用,强化家庭养老服务功能。居家养老仍是当下大多数农村老人的心愿。一方面要强化家庭养老的宣传教育,表彰先进典型,打击反面事例,积极改善居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政》2007,(3):47-47
杭州广播电视大学经管学院谢敏慧认为,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与社区养老,是现阶段中国人的三种主要养老模式,但都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家庭养老,独生子女负担加重;民政机构养老,人满为患,政府不堪重负;民间机构养老,年年亏损,步履维艰;社区养老,经费筹集渠道比较单一,主要来源于社会福利彩票的福利金,而社会福利彩票的收入存在着不确定性,使得社区养老发展迟缓。因此,需要探索更有实际意义的新型的养老模式。农  相似文献   

18.
应对恩施州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必须加强和完善养老体系建设,以有效缓解"未备先老"的困境。通过对恩施州养老体系建设调查显示:在养老保障方面存在城乡居民养老标准低,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低;在养老服务体系方面,存在家庭结构特殊、思想观念滞后,经济发展落后、财政投入不足,服务水平低、供给方式单一,民办养老机构少、产业发展还未起步,机构人员不足、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为此,要加大省级财政对贫困地区养老体系建设的补贴力度;转变观念,大力发展社会化养老;加强养老服务能力建设,分层分类提供养老服务;创新养老服务模式、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推进体制改革,加大经办机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9.
正居家养老服务是老人们最贴心的养老服务方式,如何以社区服务的方式,将政府、社区和市场的力量集中在一起,提供居家养老的模式,需要统筹处理好居家养老与家庭养老、传统家政、机构养老等方面的关系。一、居家养老与家庭养老的关系家庭养老与居家养老有交集,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现状的分析,认为传统的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服务模式已不适应当前"未富先老"、高龄化、空巢化特征下巨大的养老服务需求。本文引入多元福利理论,让政府、机构、社区、家庭四部门共同作为养老服务的提供方,参与到养老服务中来,以此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本文对四部门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养老服务目标中所需提供的相关措施进行了细化和表述。认为整合各种资源、聚集各种力量构建并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必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本文通过对老龄化程度严重的江苏省南通市在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所做的努力进行了案例研究,进一步表明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是行之有效并可大力推广的。本文的研究将为解决老龄化问题提供一点新思路,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