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强县扩权与省直管县(市)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强县扩权、省直管县,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强县扩权、省直管县提供了前提条件;区域经济关系的密切,行政隶属关系的日益淡化,对强县扩权、省直管县提出了强烈要求;电子政务与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为强县扩权、省直管县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国外行政层级结构和治理模式,为强县扩权、省直管县提供了国际借鉴;部分省份的改革试点经验,为强县扩权、省直管县积累了宝贵经验;理论界的研究成果,为强县扩权、省直管县提供了理论基础;党政干部对改革的广泛支持,为强县扩权、省直管县提供了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战略定位和重要内容;论述了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中政府管理面临的两大难题--监管能力不足、服务水平不高;提出了发展电子政务解决省直管县两大难题的思路与对策:建立电子政务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审批的推进机制,进行集约化建设,建立服务外包的精细化管理机制,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绩效考评.  相似文献   

3.
行政省直管县改革日益成为我国行政区划体制改革或行政体制改革的一种历史必然。实践表明,在推进行政省直管县改革的过程中,"传统官僚制"对其制约作用明显。从一定意义上说,行政区划改革特别是行政省直管县改革更多的是在结构层面对整个国家官僚制系统的一种优化,也是"传统官僚制"的一次自我救赎。为此,我们试图通过对"传统官僚制"进行理论剖析,以问题为导向,探求"传统官僚制"对行政省直管县改革的具体制约方面,以期达到破除"传统官僚制"的流弊,改造并超越为与后工业社会或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现代理性官僚制,祛除行政省直管县改革的理论障碍点,从而顺妥推进行政省直管县改革。  相似文献   

4.
《河南政报》2014,(19):54
8月21日,加快省直管县(市)发展观摩交流会议在济源召开,总结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的工作经验,交流观摩学习体会,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省长谢伏瞻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委副书记邓凯主持会议,副省长王铁对观摩活动进行了点评。谢伏瞻在讲话时指出,我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工作自2011年6月启动以来,直管县(市)发展动力活力进一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整体跃上了新台阶。当前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正处于全面深化、完善提升的关键阶段,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省直管县改革发展的指示精神,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持之以恒抓紧抓好改革试点工作,推动直管县  相似文献   

5.
仅仅从行政区划的角度分析"省直管县"问题,无法深入问题的实质,其结果只会把问题复杂化,甚至可能陷入反复调整区划的改革怪圈。因此,必须把对"省直管县"问题研究的关注点从"调整区划"转向"功能归位",即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功能归位、省与市、县政府的功能归位、市与县的功能归位以及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功能归位。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破解"省直管县"改革推进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困境。  相似文献   

6.
蔡兰 《求索》2012,(9):232-234
本文通过AHP法对民族自治地区的省区规模、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省域经济竞争力及支持技术条件四个方面的基本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参照其他省份的成功经验,提出具有民族自治地区自身特色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模式。  相似文献   

7.
对建立“省直管县”体制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德林  李珲 《理论月刊》2005,(8):153-15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市管县"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对此,本文认为逐步取消现行的"市管县"体制、建立"省直管县"体制的时机已经成熟.在对建立"省直管县"体制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探讨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适当缩小省区管辖范围、增设若干省或者直辖市的具体构想.  相似文献   

8.
安徽等地实行的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和扩权强县改革,在创新财政体制、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省直管县财政体制与市管县行政体制并存也产生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继续放大财政改革和扩权改革的体制能量与制度功效,必须适时启动和稳步推进省直管县行政改革,构建扁平化的省直管县公共行政体制。  相似文献   

9.
省直管县体制是浙江省县域经济发达、块状经济活跃、区域经济均衡、城乡收入差距小、成为全国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制度基础。2003年后该制度在全国全面试点和推广,但在经过10多年的改革试点后,省直管县改革在全国陷入低潮。导致省直管县改革陷入低潮的原因很多,其中忽视本地县情,使制定的省直管县改革政策脱离本地实际和效果不佳是重要原因。只有对全国县(市)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合理分类,明确不同类型县(市)的发展目标,并对省直管县不同维度改革政策及其组合的影响进行理性分析,因县制宜地选择不同的改革政策组合,才能有效实现省直管县改革的预期目标,减少改革政策与目标错位造成的负面影响,在不断完善改革政策的基础上将省直管县改革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0.
省直管县改革作为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的重要方式,已经成为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路径。省直管县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有天然契合性,省直管县改革是在体制层面上为政府职能转变创造的重要契机。当前省直管县改革中仍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以省直管县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仍需:形成对省直管县改革的认知共识;建构合理的政府间职责体系;完善省直管县的顶层设计与规划;健全相关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11.
观点     
□省直管县改革不搞一种模式——中央编办副主任吴知论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由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差异性比较大,各地情况也千差万别,不可能搞一种模式,而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  相似文献   

12.
邱志强 《群众》2009,(4):72-74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优先将农业大县纳入‘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模式探讨改革范同。有条件的地方可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体制,将省、市、县行政管理关系由“省-市-县”三级管理转变为“省-市-县”二级管理.意义深远、政策性强、  相似文献   

13.
省管县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问题。目前各省的实践有市直管县的党政领导干部、省直管县的主要党政领导干部和省全面直管县的党政领导干部三种类型。要避免当前党政领导干部制度中存在的激励举措单一、县级领导干部与地方发展的畸形关联、人权事权财权不对等、干部异地交流制度不健全等诸多弊端,推进省管县体制改革,可以开展省直管县委常委与省委职能部门协助管理相结合的试点,建立县委常委领导下的干部公开竞争机制和改革干部异地交流制度,多管齐下,寻求县级党政领导干部制度改革的突破。  相似文献   

14.
改茧开放以来,一些省级行政区在省直管县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行政区划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根据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近几年省直管县改革实践,我们探讨未来省直管县改革的几个方向。  相似文献   

15.
稳步推进省直管县体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本文认为,在新世纪,我国高效、和谐的发展迫切需要实行省直管县体制。实行省直管县体制,必然导致地方行政体制的一系列新变化,迫切需要解决几个主要问题,即改革市管县体制,实行市县分治;依法明确省、市(地)、县的职责权限;改革行政区划体制;合理确定市的行政级别。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河南"省直管县"分权改革试验,运用核匹配结合双重差分方法,研究分权对公共服务尤其是民生性公共服务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深化分权改革没有改变地方政府"重生产、轻民生性公共服务"的支出倾向。然而,从民生性公共服务的总体财政投入水平和具体产出水平两个视角都发现,分权显著促进了民生性公共服务的总体发展。其中,转移支付是河南"省直管县"分权改革促进民生性公共服务发展的关键。因此,在中国,无论是从生产性公共服务还是民生性公共服务发展看,分权的作用都值得肯定。同时,要想使分权更好发挥作用就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改革,尤其要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17.
《乡音》2006,(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省直管县"是中央在重要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最近,"强县扩权"这一词语频繁出现在一些省份的"十一五"规划或政府工作报告中,形成了一股值得关注的地方政改新潮。其主要做法  相似文献   

18.
《江西政报》2007,(5):21-21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加快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步伐,促进我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省政府决定,2007年进一步扩大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范围。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9.
《贵州政报》2015,(3):76-78
<正>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省有关部门:为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省人民政府决定成立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组成人员组长:慕德贵(副省长)副组长:吴强(省政府副秘书长)  相似文献   

20.
"省直管县"是我国"十二五"期间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学术界对改革后地级市的角色定位和职能转变研究较少,这与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本文认为,应将"省直管县"后的地级市定位为"城乡分治、市县并置"格局下的"区域增长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逐步裁撤涉农职能,强化宏观调控职能,重视文化教育职能,突出公共服务职能,通过行政区划的渐进调整、省级政府的职能转变以及市县关系的重新建构体现其定位与职能的匹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