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地方政府行为"越位"与"缺位"现象同时存在而引起的。在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束四个阶段中,地方政府的表现和态度影响群体事件的变化和结果。  相似文献   

2.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体系,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之际,本文将从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及特征出发,讨论地方政府在处置群体性事件时存在的法律缺失、管理失当、角色错位等问题,进而提出从回应型政府构建以及提升政府公信力等角度出发改进地方政府在群体性事件上的处置对策。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转型期,频发的群体性事件,不仅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也严重地挑战了我国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作为群体性事件的第一治理主体,地方政府只有依法有效治理,才能实现社会和谐。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以及政府对事件的治理,暴露出地方政府在法治建设中的不足。必须加强地方政府的法治建设,标本兼治地提高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4.
以法治推进环境管理战略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具有稳定性、权威性和民主性,对推进环境管理战略转型有突出优势。应当以实施环境风险评估、推行污染治理合同服务、落实政府环保职责、开展环境损害赔偿为切入点推进环境管理战略转型。应当在《环境影响评价法》增设“环境风险评估”专章,对环境风险评估范围、实施和效力等作出规定。应当推进污染治理合同服务立法,利用社会力量治理污染。应当在《环境保护法》中增设“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责”专章,从而落实政府的环保职责。应当在《环境保护法》增设“环境损害赔偿”一条,对环境损害赔偿的原告、诉讼请求、证明责任、赔偿金的使用等作出规定。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内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增多,地方政府作为环境保护的主要力量,其合法性不断受到公众的质疑,宁波市镇海区炼化事件的发生、升级及最后的解决方式都充分暴露了当前中国地方政府环保职能不健全和制定环境政策时公开化程度低的不足。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目前中国地方政府寻求合法性的关键要素,十分迫切和重要。无论是完善环保职能还是优化绩效评估标准,抑或是进一步公开决策程序,这些都是调和政府与民众、环境与经济之间分化和冲突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政治团体的存在是现代政治现象,西方国家的政治团体往往被称为“利益集团”,它们一般不具有正式的政治地位。在中国,政治团体在政治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作为执政党、政府和民众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政治团体发挥着重要作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反映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中华全国总工会作为我国最主要的政治团体之一,在影响政府决策方面也发挥了作用,文章阐述了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政治功能及其影响政府决策的途径,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明确地方政府食品安全责任是建立法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和责任型政府的客观需要.由于地方政府食品安全责任的开放性、原则性和兼容性等特点,目前地方政府食品安全责任还存在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有必要通过建立食品安全绩效考核机制、行政问责机制、责任追究机制,推进地方政府食品安全责任的有力落实.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体制转换、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我国已经进入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如何化解矛盾、积极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就不可避免的成为地方政府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地方政府在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10.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的设立是政府的一种行政私法行为,即行政主体为了达到公法上的目的而从事的私法活动。投融资平台公司功能的充分发挥吁求政府进行弱行政化治理,赋予平台公司更多的市场自主性,促使投融资平台公司在参与市场竞争以及承担政府职责之间寻得平衡。国发[2010]19号文件创设了清理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的有益机制。借由公司法以及担保法等民事立法向度,我们可以寻觅到治理地方政府违规担保、债务主体不明、滥发企业债券、混淆企业债务与政府债务等问题的路径,进而构建防治债务风险之体系。  相似文献   

11.
环境群体性事件是我国公众基于维护生态利益而采取的环保自力救济行为的典型表现,实际上环保自力救济行为也为我国参与式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解决生态问题内在地包含于以生态为导向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程之中。有序的社会参与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双向要求和逻辑结合点,因此,在环境管理中引入社会参与机制,既是参与式民主理念在环境事务中的应用和深化,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2.
公信力,《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即政府获得公众的信任度,是政府能力在公众心中的综合评价和公众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也是政府对公众的凝聚力和动员力的重要决定因素。目前政府公信力存在不足和下降趋势。我将以下从影响政府公信力的要素和认为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途径来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13.
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背后有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近年来,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是当前群体性事件多发的一个主要诱因。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现象主要表现为行为信用弱化、政策信用弱化、绩效信用弱化。提高地方政府公信力是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减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频发,既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团结,又对构建祉会主义和谐社会造成了重要的影响。紧张的基层政府与公民间关系是群体性事件频发的重要诱因。为了有效应对群体性事件,应建立健全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及时公布真实信息、加强干群沟通,把公平正义放在首位,形成平衡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5.
早期西方古典自由主义学派就有对廉价政府思想的论述和研究,随后的几个世纪很多国家的学者们也纷纷对廉价政府理论进行探析。在《法兰西内战》一文中,马克思对巴黎公社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廉价政府这一概念。在马克思看来,廉价政府是精简的、人民的、节约的政府。本文正是通过对廉价政府理论的研究,结合我国构建廉价政府的必要性,提出了在我国构建廉价政府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为人们交流信息、传播舆情带来极大便捷。每个网民的即时发声、自由表达对政治领域的渗透和影响越来越大,网络民主监督的作用也日益突显;然而,互联网也随之带来了诸如网络炒作、网络谣言和网络暴力等问题,这些都有可能被利用从而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本文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入手,指出网络群体性事件对地方政府治理的挑战,并分析挑战的成因,最后提出地方政府治理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制度是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因素,我国地方政府问责制的构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依然是制度问题,组织制度、领导制度、官员晋升制度、法律问责制度以及社会问责制度中存在的系列问题导致我国地方政府责任界定模糊,问责制也未真正达到制度水平。  相似文献   

18.
政府对民意的回应是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环境问题也是政治问题,近年来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从政府回应性的视角来分析,因环境污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频发和逐年递增,与地方政府未做好职能性回应,政府前瞻性回应欠缺、责任性回应不到位等有关。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仅无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更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地方政府应避免被动回应的局限性,负责任地主动回应,通过加强政府不同层面的回应性建设来应对并解决环境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9.
针对2013年发生的29个信息公开典型案例,从案例的发生地、公开申请事项、行政机关答复以及诉讼结果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发现政府信息公开案例数量与地域经济无必然联系,但各地数量相差较大;信息公开申请的阻力较大,申请人较难如愿获取信息;申请人进入诉讼之后胜诉率较低,证明责任分配对其不利等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扩大信息公开申请范围,完善信息公开证明责任,提高信息公开立法技术以更好地保护公众的知情权,顺应时代打造阳光政府。  相似文献   

20.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成为我们在经济层面的基本发展方向.由此,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鉴于目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成就与困惑并存的现实,本文认为,有效推进其更好发展的必要前提就是切实厘清政府、市场、企业的边界,确保各种所有制经济在法律的基本框架内公平竞争,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