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奴隶和农奴的区别是我国古史分期讨论中的一个老问题。王景阳同志在《思想战线》1977年第6期上发表的《从我国某些民族情况谈奴隶和农奴的区别》(以下简称《区别》)对之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读后很受启发。但个人也有些不同看法,现提出来供讨论,并向王同志请教。王同志在《区别》一文中,开宗明义便说:“奴隶和农奴的区别,集中地体现着奴隶制和农奴制的区别。”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大家知道,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区别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指的主要是区别由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2.
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即封建地生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和不完全地占有直接生产者农民。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是建立在他们占有了社会绝大部分土地的基础上。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封建社会,农民没有土地,只得向地主租种土地,忍受地主的剥削和奴役。所以,我们说,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是农民受苦、地主致富的总根子。而封建的土地占有制形式,即土地制度的发展和变化,又是揭示封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一条根本线索。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随着历史的发展,曾出现了多种形式,其中井田制、限田制、王田制、屯田制、占田制、…  相似文献   

3.
封建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社会形态,中国和西欧,各处东西,在封建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中,有着共同的规律、共同的特点:即它们都是自然经济占支配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生产方式的基础,封建主阶级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不完全占有生产者——农奴或农民,农奴或农民完全没有或只有很少的土地,在人身上依附于封建主,经济上受封建主残酷剥削和压迫。但是,由于历史的、自然环境的及社会的种种原因,中国和西欧仍然存在着差别,各自具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我们所认识、理解和宣传的都是“五形态说”: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它直接来源于斯大林的概括。斯大林写道:“历史上有五种基本类型的生产关系: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占有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以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137页)斯大林的这段论述又是继承列宁的。列宁于1919年7月11日在斯维尔德洛夫大学所作的《论国家》的讲演中,揭示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性、常规和次序”是“原始社会”、“奴隶占有制社会”、“农奴制社会”、“资…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奴隶制度虽然比原始社会进步,但却是一种极其残暴的剥削压迫制度。懂得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和奴隶起义、平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教育学生认识:在奴隶社会后期,奴隶主阶级残酷剥削、压迫奴隶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的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封建生产关系已经萌芽,而奴隶起义和平民起义,又动摇了奴隶制度的基础,奴隶制必然被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  相似文献   

6.
传统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一定地位和相互关系,决定一定的交换关系和一定产品的分配关系。正如斯大林所说:生产关系包括:“(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二)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与公有制范正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直接回答的问题就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即生产资料在不同人们之间的分配关系。这种分配关系“是在生产关系本身范围内,落到同直接生产者相对立的、生产关系的一定当事人身上的那些特殊社会职能的基础。这种分配关...  相似文献   

8.
考察一种生产关系,首先要看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封建社会的生产以农业为主,土地便成为主要的生产资料。地主阶级掌握了土地所有权,也就占有了基本的生产资料,无地少地的广大农民不得不向地主缴纳地租,租种土地。所以考察封建制生产关系,主要应当考察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封建土地所有制通常有封建国家直接占有的形式和地主私人占有的形式。我国古书上所谓“公田”就是国有土地;所谓“民田”就是私有土地。在封建社会里,皇帝是地主阶级的总头子。他自己就直接占有大量土地。宋朝皇帝占有土地600万亩,而明武宗时仅北京附近的皇庄就占地20余万顷(每顷100亩)。明朝皇帝占有  相似文献   

9.
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成长起来的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它的产生,既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的要求,又反过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同以往的剥削制度一样,资本主义制度仍然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不过,占有生产资料的已经不是奴隶主或地主阶级,而主要是资本家阶级;剥削的主要对象,也不是奴隶或农民,而是雇佣工人了。另外,在资  相似文献   

10.
51年前的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一场以解放农奴为核心目标的群众性民主改革运动在西藏全面展开,西藏百万农奴迎来了彻底的解放和历史的新生。民主改革彻底摧毁了政教合一的反动政权,百万农奴搬掉了千百年来压在自己头上的大山;彻底废除了封建农奴制法律,百万农奴砸碎了禁锢自己人身自由的枷锁;彻底变革了生产资料的封建领主占有制,百万农奴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和牧场;彻底废止了宗教特权,百万农奴享有真正的宗教信仰自由。  相似文献   

11.
一、本课的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以下问题: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私有制、阶级、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将来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亡;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是奴隶社会形成的标志;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奴隶主对奴隶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奴隶起义动摇了奴隶主的统治基础;奴隶社会生产力状况;  相似文献   

12.
市场型按劳分配的尺度与实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设想的按劳分配理论是与那种由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相联系并由这种生产关系所决定的。这种设想的特点是 :①公有制形式是全社会的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 ;②每个生产者的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 ;③直接以劳动量作为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尺度 ;④分配的主体是社会。但是 ,与马克思的设想所不同的是 ,现实的社会主义不是产生于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而是建立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 ,生产资料所有制也不是单一的全社会共同占有 ,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还必须借助于市场经济的形…  相似文献   

13.
一、对恩格斯农奴制理论的理解问题来源于恩格斯的有关论述,所以,首先应当弄清楚恩格斯农奴制理论的基本内涵。恩格斯有关农奴及农奴制的论述散见于他在十九世纪四十至八十年代的不同论著中,也反映在他与马克思等人的通信里。综观恩格斯的论述,在八十年代以前,主要是在下列两方面使用农奴和农奴制这两个概念的,一是把农奴看作一个阶级,是对中世纪各种依附农民的总称,相应把农奴制  相似文献   

14.
(一)在讲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时,必须讲清该社会生产资料主要归哪一个阶级所有。因为这是各个社会的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了各个社会人们在生产中的阶级关系,决定了产品的分配方式。例如,讲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时,一定要讲清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或者讲清资本主义占有制,不能只笼统地讲“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私人占有生产资料不只资本家,还有手工业者、农民。在1982年的高考中,有不少考生对这个问题回答得不确切。因此,凡未点清资本家或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的,均扣3分。  相似文献   

15.
初三政治第五课和初二政治第二课中都直接或间接涉及到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对人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属性的认识。初三政治第五课讲的是人口问题。教材分析了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三条原因其中的第三条是:长期以来,以人多力量大的思想为指导,片面夸大人作为生产者的一面,忽略人作为消费者的一面,认为人越多,生产的东西越多……,从而导致我国人口政策的失误为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到“古文今用”,我采取了迂回战术——先温故。我提请大家回忆初二政治第二课中的两千内容:一是奴隶的最初来源;二是奴隶制生产关系特点…  相似文献   

16.
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新概括,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一、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概括的历史演变经济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关系的具体内容,按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论述,包括人们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方面的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一定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一定的交换关系和分配…  相似文献   

17.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原始社会的生产及发展,并初步懂得生产力、生产关系等概念。 2.使学生认识到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二、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二课时:原始社会生产的发展。第三课时:原始社会是没有剥削的社会。三、教学重点: 生产力、生产关系概念的阐述。四、教学难点: 1.生产工具是生产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2.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最根本的内容和基础; 3.原始社会极低的生产力决定了生产资料的公有  相似文献   

18.
社会形态的研究,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是奴隶制社会。早在30年代,学术界就围绕着“中国社会史”,展开了一场中国是否经历过奴隶制阶段的大论战。解放以后,虽然不再讨论中国有无奴隶制的问题,但由于对“古典奴隶制”和“东方奴隶制”的理解不同,又在“中国古代史分期”上争论不休。近年来,有人对“五种生产方式” 提出质疑,认为这是一种“未经证实的假说”,特别强调“奴隶与农奴之间往往划不清界线”,主张不必“勉强”区分,  相似文献   

19.
一、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这里所说的经济,在政治经济学辞典中被定义为“与一定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或适应于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社会经济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因而也是一切经济的基础。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一定地位和相互关系、一定的交换关系和一定的产品分配关系。所以,生产资料在谁手里,这是决定性的问题。它是区别迄今为止的各个社会经济形态的主要标志。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特别强调所有…  相似文献   

20.
距今仅50年前的西藏社会,由占总人口95%的农奴和奴隶(统称“农奴”)与占总人口5%的三大领主(统称农奴主)组成。所谓三大领主即官家(地方政府)、贵族(世家)与寺庙上层僧侣。他们占有西藏全部土地(包括耕地、草场、森林、山脉、河流、河滩、荒地等)以及依附于土地上的农奴、牧奴和绝大部分牲畜。农奴主的土地份额分配比例是“西藏原地方政府直接管理全部土地的40%贵族和寺庙各为30%。而农奴则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