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明华 《春秋》2017,(1):40-43
一鬲国是上古时期的一个非常著名的方国。商周时期,有鬲氏族主要繁衍生活在禹城、齐河、济阳一带,活动范围约1300平方公里,人口数字不详。据传炎帝、少吴时期(公元前2500年前后),此地被封为鬲国,与禹城故城所叠压的高国属于同期的部落国家。尧帝时,茫茫大地遭水淹,黎民百姓皆忧愁。舜帝摄政元年,大禹奉命治水。  相似文献   

2.
彝族古代氏族部落与古代方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地论述了彝族古代的氏族部落与方国,以及彝族古代的特殊制度娄溢·侯笃、则—则溪—营、尼—勾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龙大轩 《思想战线》2002,28(6):107-111
羌族法文化发端于四五千年前的氏族、部落习惯法,其中包括有:1 以"杀人偿死"为代表的刑事规范;2 以"同姓不婚"为代表的民事规范;3 以民主议事会"尔母孜巴"为代表的程序性规范。由于古羌是中华先民中的主要部族,又是构成"华夏族"的主体民族,其法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也展示了中华法系早期雏形的大致构架。  相似文献   

4.
南北朝史籍对于活动在江、淮地区的蛮人,都说是“槃瓠蛮”。史学界基本上一致同意“槃瓢蛮”是古代对于苗、瑶集团的称谓。槃瓠是个图腾传说问题。原始人类在不同氏族中各有不同的图腾信仰,以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作为祖先或保护神,同时作为氏族的徽号、标志和象征,甚至作为崇拜的实体。图腾是与母系氏族同时产生的,并且随着氏族的发展而发展,所以母系氏族社会被称为图腾的时代。当一个氏族发展为两个以上的氏族时,原  相似文献   

5.
吴春彦 《求索》2010,(2):168-170
阳羡陈氏为江南著名文化家族,明清之际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相关研究多集中在个体的诗词创作及政治节操上,对该家族明末清初戏曲活动关注零散而片段。本文结合史料,对明末清初阳羡陈氏诸曲家作了全新的系统考证。明末清初陈氏曲家行迹有其特定的时代、地域、家族成因,在明末清初江南曲坛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考论陈氏家族诸曲家活动轨迹,有助于充实明清戏曲研究史料和完善江南戏曲活动研究,有助于探讨文化氏族在朝代更迭、国家动荡之际的社会际遇和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6.
在台湾少数民族的九个部族中,有各式各样的习俗,通过这些习俗可以进而了解他们的文化。下面仅介绍一二。卑南族的收获祭卑南族大多居住在台东县的卑南乡,而以南王村为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人口约一万。他们有十个部落,八十年前就完成了从旱田耕作,向水田耕作的过渡。现在,以农业生产为主,伺养为辅,渔捞占的比例很小,而狩猎只是为了保留传统和兴趣,这是他们和其他部族的最大区别。他们主要的祭祀活动有收获祭、成年祭、大猎祭等。  相似文献   

7.
洞庭湖西北岸澧水和沅水古文化区的氏族文明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就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到新石器时代,则有了进一步的开拓。洞庭湖周围地区的土著居民与中原的氏族或部落在交往、迁徙、融合等方面也比较早,经济、文化呈现出与中原关系密切相联而又有地方特征的状况。它也是中原原始文化通过四川、湖北向湘中、湘南传播的桥头堡地区,为湖南地区原始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邪教组织产生的原因、目前走势及治理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统计,近几年河南省先后出现的所谓新兴“宗教”有12种,其中9种已被公安部定为邪教,还有3种地下教会尚未定性。邪教组织成员呈六多现象,即农村的多,山区的多,贫困的多,文盲和半文盲的多,患病的多,女性多。邪教组织正是抓住了一些农村经济文化落后,多数农民封建迷信思想严重,愚昧无知这一弱点乘虚而入,发展扩充组织的。一些境外反动势力的组织、机构、团体披着宗教外衣,有组织、有计划地采用空中传教或派遣人员入境等方法,大肆进行渗透破坏活动。一些地方,基层政权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对宗教中出现的大量问题,软弱无力,放任自流。宗教管理部门认识滞后。河南省邪教组织虽几经打击,但其活动始终未止,漏网骨干分子仍蛰伏一方,继续进行非法活动,呈现新的动向和特点。根据邪教组织的内部结构及其活动规律,课题组认为,在打防的过程中,宜贯彻分类整治,各个击破等五项原则。  相似文献   

9.
古代“百濮”、“百越”或“百粤”是今天中国境内的壮、傣、布依、侗、水、黎、毛难、仡佬等民族以及境外的掸族、泰族、侬族、沙族和佬族等。在远古的时候,这些民族的先辈,我们暂且称它为部族或部落集团,他们活动和居住在中国南部的江河、山谷地带,经过若干年代的民族斗争和民族融合,后来有一支沿着江河迁移到云、  相似文献   

10.
民族迁徙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或部分,由于某种原因离开原有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进入另一生存环境居住的民族分布变化过程。整体的迁徙在远古的部落或部族时代较为普遍,民族形成之后的迁徙多为部分人口的迁徙。民族迁徙不同于某些个人或家族在其民族文化区域内的随意人口流动,它是一种有规模的集体迁徙,这种迁徙可以引起一个民族人口和文化重心的移动。譬如傈僳族.明代主要分布在碧罗雪山以东的丽江,宁蒗、永胜、维西等地,到清代中期,傈僳族的人口和文化重心已移到碧罗雪山以西的怒江峡谷。古代北方草原民族“逐…  相似文献   

11.
论部族     
根据斯大林关于民族形成和民族四要素理论,我把人类历史中的民族共同体划分为三种形态:民族共同体原始形态——部落、民族共同体中级形态——部族、民族共同体高级形态——民族。民族共同体一词的含义,相当于传统广义的民族。部族不同于氏族、部落,也不同于资本主义上升时代形成的民族,但是它与它们共处于民族共同体这个体系中,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属于民族共同体中级形态。在一般情况下,没有它,氏族、部落无发展出路,没有它,资产阶级民族也没有产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三苗、荆蛮与瑶族来源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文献记载和考古学材料相结合之下,作为三苗文化遗存的长江中游史前考古学文化,应是包括瑶族先民在内的各古代部族在远古时期的文化遗留。商周时期荆蛮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在与■、越、巴、卢戎等族的交错杂处中,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和文化整合,孕育形成新的古代民族族群,这些族群在秦汉以后被史籍按分布地城称为长沙蛮、武陵蛮等.并最终从中分化出莫徭。瑶族的民族来源和文化渊源由此有了比较明确的线索。  相似文献   

13.
怒族村寨大小不等,大者四五十户,中等者二三十户,小者仅十余户。这些聚居村落大都是由具有血缘关系的家族组成,如福贡县的木两甲、阿尼岔两个自然村落,就是由“谷乃比”、“次邦”两个父系家族组成的。以家族或氏族为单位组成聚居村落,这是怒族村落的一个特点。这些彼此有血缘关系的氏族或家庭,不仅同居于一个村落内,维系着彼此的物质联系,还共同崇拜着一个图腾动物,维系着彼此的精神联系。怒族称氏族为“起”,蜂氏族叫“别阿起”,虎氏族叫“拉么起”,此外还有马鹿氏族、麂子氏族、巨蛇氏族等……。各氏族或村寨都以所崇拜的图腾动物作为氏…  相似文献   

14.
彝族支系较多,不同的彝族支系形成不同的彝族自称、彝语方言或土语,而不同的自称产生了不同的彝语氏族地名.本文认为彝语氏族地名的由来与彝族自称或亚自称产生的根缘有着密切的关联,不同的彝族自称是彝语氏族地名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在彝族社会生活中所崇重的祭祖大典ne55mu21(耐姆)分支习俗是造成彝族支系繁多、自称繁杂及其彝语氏族地名众多的最主要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简单地说,图腾制度就是一个民族分为若干部分——氏族、胞族、或二分制的半体,各以动物、植物或其他物品及自然现象的名称命名。其用以命名的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即是那一氏族或胞族的图腾。最普遍的氏族图腾,即一个民族分为几个氏族,每一氏族用一种动植物命名,例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易洛魁人的塞讷卡部落分为八个氏族,“都取动物的名字:(1)狼、(2)熊、(3)龟、(4)海狸、(5)鹿、(6)鹬、(7)苍鹭、(8)鹰”这可说是典型的氏族图腾制度。此外有的民  相似文献   

16.
克木人的图腾崇拜与氏族外婚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图腾”一词,是北美印第安人奥基华斯部落的语言,表示氏族的徽号或标志。图腾崇拜是在自然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与母系氏族是同时发生的,并且随着氏族的发展而发展,因为母系氏族社会图腾信仰极其盛行,一般又称该时代为图腾时代。图腾又是氏族外婚制的标记,它对禁止血缘婚、实行氏族外婚制起了保证作用。 1980年春,我参加了国家民委、云南省民委组织的克木人民族识别调查组,到西双版纳勐腊、景洪两县克木人居住的村寨,进行了为期四个多月的调查,发现克木人的图腾崇拜与氏族外婚制,对研究原始社会中的氏族制和我国古代图腾崇拜提供了生动实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春节期间 ,我省著名民俗文化风景旅游区泸沽湖传来令人不安的消息 :泸沽湖云南方每天游客达1000人次以上 ,而泸沽湖四川方面仅接待三批10人以上的游团及一些零星散客。整个2月份的游客人数不及云南方每天游客数的一半 !据了解 ,由母系氏族家庭和走婚制形成摩梭人原始婚姻家庭的奇妙景观 ,令泸沽湖地区成为“母系氏族的活化石”而名扬天下。而在风光瑰丽的泸沽湖畔 ,四川方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远胜于云南方 :阡陌纵横的走婚小道和一座座古老原始的母系氏族村落 ,众多别具风格的摩梭庭院 ,素有“高原野生动植物宝库”之称的万亩草海…  相似文献   

18.
西方学者把文化整合当作目标和思想、风俗和信仰、情绪和美感、规范和行为的一种协调倾向,是指某一文化变为整体,并形成模式的过程或情况。正如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所说:“一种文化,正如一个人,或多或少是一种思想和行动的一贯的模式。每种文化中常有许多具有特征的目的,那些目的并非其他类型的社会所必有,为遵循这些目的,每一民族都致力于加强它的经验,而且在这一需求的压迫下,使庞杂的行为采取一种比较协调的形式。”一般地说,文化结构的整合过程与民族从氏族到部落、部落联盟的发展过程相同步,氏族、部落、部落联盟之间的冲突、战争、相互交流融合与不断迁徙,导致民族统一体的形成。相对应的,由于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需要,民族文化也随之发生变异。在这  相似文献   

19.
堯舜時代,中華民族出現了統一局面,炎黃部族與東夷部族大融合。堯將統治權傳給出於東夷的舜,組成厂夏朝。有着各自圖騰族標的部落,在保存自己習俗與獨立的文化、信仰的情况下,實現了“百獸率舞”(見《尚書·舜典》),也即無數圖騰部族大團圓,堪稱存信仰之異,而求民族統一的典範。七十年代以來,台灣島出現一種經久不衰的文化現象:尋根现撂钞斁终?下至百姓,無論老少,均以知根識源為榮。台灣許多大報及出版物發表了大量關於台胞及其台灣文化的唐山根源的文章和圖書€有好些關於姓氏、譜牒研  相似文献   

20.
一、彝族宗教的起源与发展变化 彝族宗教起源于彝族母系社会时期的社会狩猎生产。彝族古代先民在母系社会时期,不但有了宗教,而且有既是氏族首领,又是领导狩猎生产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呗耄,并有专门的宗教活动地点。彝族古代先民在狩猎生产活动的前后,都要举行一次规模盛大的祭祀活动,或将前人的狩猎生产活动再现一次,以示狩猎生产前的演习,或将本次狩猎生产的经验教训作一次形象性的总结。于是,便产生了彝族古代先民的原始宗教及原始宗教祭祀仪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