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5,(36)
我国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起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处于低潮,而西方资本主义有新发展,导致我国部分人对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持悲观否定态度,这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重新泛起的外部环境;当前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也是全球化、信息化、西方价值观冲击的产物;社会转型期利益多元化导致多元价值观的盛行,现代化困境也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存在提供了温床;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宣传手段的单调僵化和教条主义,使主流意识形态的实际影响力大打折扣,甚至造成逆反心理;长期的历史一元化观念,对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简单化结论,也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乘虚而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历史虚无主义在近年主要表现为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歪曲和否定,严重危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其历史本体论是唯心史观,历史方法论是形而上学,历史认识论是不可知论,历史价值论是抽象人性论。历史虚无主义无中生有、伪造历史,随意推测、臆断历史,罔顾史实、歪曲历史,孤立、静止、片面地认识历史,从哲学根源上讲就在于其与唯物史观相悖而行。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历史方法论、历史价值论的有机统一,是认识和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正本清源,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要从其理论根源着手,以唯物史观作为根本的批判武器,深刻揭露其虚假本质,认清其本真面目,消除其对社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理论视野》2005,(4):63-64
《光明日报》2005年3月15日发表该报记者危兆盖的报道,北京大学教授沙健孙在谈及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时指出,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就其本质和主流来说,是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自身解放的历史,是经过社会主义改造、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6,(10)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社会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着否定革命和戏说等突出表现,具有严重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颠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动摇中华民族做人立国根基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中国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从根本上扫除了中国历史前进的制度障碍。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必然逻辑,它既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是中国历史的必然。历史虚无主义的"革命制造"论、"革命破坏"论及其"误入歧路"论是从唯心史观出发得出的错误谬论,背离了近代中国的历史真实。历史虚无主义否定革命,实质是否定作为革命必然逻辑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发展寻找没有历史依据的另类道路。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7,(3)
历史虚无主义者通过微信开通公众号、设置雷人醒目文章标题、以揭秘为噱头散布歪曲、捏造的历史信息,抹黑领袖、否定英雄,试图否定中国共产党及社会主义道路。这些"创新"扰乱了人们的思想,导致价值观冲突、信仰模糊,给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严重冲击。中国近现代历史领域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滥的重灾区,充分发挥高校"纲要"课作为一门以中国近现代历史事实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对微信传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进行驳正,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7.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各大高校仍然广泛存在。当前文化的多样性、人们生活方式的多元化以及社会信息的网络化导致了历史虚无主义在国内各大高校广泛传播,对高校大学生的历史文化认同感、政治信仰、价值观念等都有极其强烈的影响。因此,必须坚决抵制西方发达国家散播的错误思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唯物史观;加强对大学生的历史观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善用网络新媒体,为大学生们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4,(27)
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基本内核是由其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与当时流行的甚至占统治地位的各种思想理论激烈论争的过程中形成的。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对于认识和解决社会思潮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学理论》2018,(10)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极具隐晦性和破坏力的社会思潮,它的出现及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违背了我国社会实事求是的基本准则,而且还大大地干扰到与迷惑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与形成,甚至是指引错误的思想走向。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破坏力在一定程度上与其所具有的或隐或显的基本特征有着很大的关系。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本文重点阐述和剖析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四个特征,以此使人们能清醒地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并自觉与此划清界限。  相似文献   

11.
12.
魏森杰  吕浩杰 《学理论》2011,(18):60-61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博大精深,只有从唯物史观角度看待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进而弄清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关系问题,才能深刻地理解这一理论。笔者认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唯物史观的产生是同一个过程,两者具有共时性;但两者并不是对等的地位,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具有相对独立性。  相似文献   

13.
伴随智能媒体的更新换代,历史虚无主义借助智能化浪潮沉渣泛起,其实质仍然是历史唯心主义。透视智能时代的历史虚无主义,其以虚无主义、西方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为根源,依托形而上学方法论,借助智能化传播方式得以“成潮”。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操纵算法分析、假借数据识别、利用智能推送等方式设置“价值陷阱”“学术陷阱”及“舆论陷阱”,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样态,但其背后的政治意图从未改变。因此,智能时代同样需要高度重视和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应当坚定政治立场,坚守智能场域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厚植历史根基,将智能技术融入历史观教育全过程;加强制度建设,运用法治思维方式遏制智能场域历史虚无主义发展,以此解蔽历史虚无主义的意识形态“陷阱”。  相似文献   

14.
最近,历史虚无主义甚嚣尘上,甚至蔓延到学校的校园之中。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中国近代史纲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是十分必要的。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反对各种非科学的历史观的前提;而认识历史虚无主义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前提,也是对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进行批判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记忆的存在意味着人类历史的留存,记忆是自我与社会的根基,也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附着与攻击之地。历史虚无主义沿着“什么记忆、如何记忆、谁的记忆”的逻辑进路,以历史记忆为“虚无”基础,借助历史记忆在时间、主体、性质层面的二重性实现在历史中的出场;以媒介记忆为途径,利用媒介记忆的建构功能进行记忆重置、赋魅、推送完成对历史的再生产;以个体记忆为指向,在个体记忆“客观化”中形塑主观的历史,在个体记忆具象化中生成抽象的历史,在个体记忆感性化中瓦解理性的历史,以达到虚无历史之目的。  相似文献   

16.
当代历史虚无主义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一个时期,有些人在西方自由主义和普世价值观念的鼓噪下,攻击乃至否定中国历史,认为改革开放以前的历史并没有使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而是带来了一系列灾难。改革开放虽然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分化、贪污腐败等问题的形成,进而企图颠覆中国政府和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提出历史应该重写等否定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的辉煌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这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在当代中国的翻版,对此,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其展开严肃而认真的批判,我们必须从理论与学术上明确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对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所做出的重大历史功绩,揭穿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借用所谓的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和虚假的普世价值来攻击中国政府的种种图谋,捍卫中国政府和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这既是知识分子的责任,更是学术的使命。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虚无主义开始在中国出现,并在历史、民族和文化等领域不断衍生,形成了虚无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图景中的表现形态,即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三种样态。从虚无主义的演进逻辑来看,西方"虚无主义"强势传入的外部冲击力、社会舆论中由怀疑氛围逐渐聚拢而催生的现实生成力以及中国传统思想中"虚无"基因的历史根源力,共同交织为虚无主义成型的三重动力。为警惕和防范虚无主义的进一步扩散,近代历史中积累的以历史眼光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以民族情怀驳正民族虚无主义和以文化省思肃清文化虚无主义等应对经验,为当下克服虚无主义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反理性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它看重支流,无视主流,把支流当主流;只看现象,不看本质,以现象否定本质;忽略历史背景,仅靠假设推理,以主观代替客观;认可抽象人性论,否定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以抽象人性论取代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作为分析历史的基本原理;抽取部分,忽视整体,以部分掩盖整体;肯定西方价值观,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西方价值观代替唯物史观作为评判中国历史的基本标准。深刻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的这一重要特征,是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5,(2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过程中具有根本性质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研究过程中学术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归纳起来不外乎是从"主体一元论"和"主体多元论"两方面进行分析的。但是经过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是属于"主体多元论"中的"主体三元论",并有且仅有在这三个主体同时起作用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此外协调好三个主体间的关系是战胜历史虚无主义者的法宝,也是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历史虚无主义批判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历史发展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围绕对社会主义历史发展进程弥漫着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认识,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充分结合历史实际,史论结合,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深刻批判,从而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历史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