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制约:一种治理行政权力腐败的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作为治理行政权力腐败途径的社会制约的现实价值,并结合中国现实,尝试性地提出了行政权力社会制约有效实现的路径,认为只有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与完善的条件下,致力于构建制度化的公民社会自治体系,建立参与型的公共行政管理模式,型塑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公共舆论媒体,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对行政权力的制约,促进行政权力的廉洁与高效运作。  相似文献   

2.
彭兵 《理论月刊》2007,(3):70-72
公共权力的运行过程实际上就是把权力的运行机制应用到经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之中,进而实现一定的经济、社会目标。公共权力具有人民性、相对性、支配性、权威性、组织性、稀缺性、经营性和代理性。当公共权力不受到限制时,掌权者就会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去侵害公民的权利,这需要通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舆论手段在体制内解决公共权力运用可能存在的问题。公共权力的制衡路径设计基本组合思路为对于最高层级的公共权力,在制衡路径上应当选择横向制衡;对于中间层级的公共权力,在制衡路径上应当选择以纵向制约为主,横向制衡为辅;对于最底层级的公共权力,在制衡路径上应当选择纵向制约。  相似文献   

3.
论我国公共权力的制约机制——一种政府公共性的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府的公共性是指其为公众所有的属性.只有对公共权力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约束,才能真正体现政府的公共性.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需要把以权力制约权力、以道德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以社会制约权力这四种机制综合起来,并结合我国的实际赋予其合理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论转轨政府公共理性的缺席及其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轨时期,政府公共理性的缺席,导致公共权力的异化。主要表现为一些行业和地区出现政府俘获的趋势,使得经济权力的政治扩张与政治权力的经济扩张均占据了一定的政府空间和市场空间,导致行政垄断与经济垄断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政治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克服公共权力的异化,应重建公共理性,探索包括政府俘获的合理规避、权力扩张的有效遏制、市场垄断的科学治理等实效性的对策,推动中国经济政治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公共权力及其异化治理的伦理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权力是一种维持、调整和发展社会生活基本秩序以追求社会公共利益的强制性力量,它与道德之间存在着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公共权力背离维护和追求公共利益的目标就会形成公共权力的“异化”。公共权力异化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伦理方面的缺陷是其中重要的一种。从伦理角度加强对公共权力异化的治理将有助于公共权力的合理有效运行和价值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合法社会权力包含良性社会权力和不良社会权力,良性社会权力在公民权利阵营里帮助制约国家权力,不良社会权力反而侵害其他公民权利。国家权力应培育和支持良性社会权力,而当不良社会权力侵害其他公民权利时,国家权力应勇于且善于制止,努力实现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7.
对权力运行监督不到位是产生腐败的关键。现行领导干部监督机制主要存在管理制度有漏洞、权力运行失控、监督缺乏有效性等三方面的问题。对此,要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完善和有效落实监督规范领导干部各项行为的各项制度;二是减少或避免权力运行“脱轨”的空间和条件;三是合理设置机构职权,形成权力制约关系;四是实现职能监督和社会监督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8.
论合法社会权力与国家权力的动态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法社会权力包含良性社会权力和不良社会权力,良性社会权力在公民权利阵营里帮助制约国家权力,不良社会权力反而侵害其他公民权利。国家权力应培育和支持良性社会权力,而当不良社会权力侵害其他公民权利时,国家权力应勇于且善于制止,努力实现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9.
王海稳 《人民论坛》2012,(32):28-29
将信息技术嵌入公共权力运行过程,可以增强权力执行刚性、权力监督实时性和权力制约效能的优势,但同时也受到信息技术自身的局限以及现实政治生态的制约。合理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对公共权力制约的电子平台,有助于增强我国权力监督与制约体系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0.
陈建新 《桂海论丛》2005,21(2):35-37
规范权力运行,既需要权力制约,又需要权利制衡.必须着力于构建"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制衡权力"的模式,通过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合力进取,使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统一于社会整体利益,从而实现公共权力逐渐向公民权利的转化或回归.具体途径为建立健全公民参与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机制,以及先行完善党内权力制约和权利制衡机制.  相似文献   

11.
政治责任与公共权力的统一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责任政治实现程度的重要衡量标准。面对现实政治生活中政治责任缺失的恶劣情况,在公共权力内在矛盾之上积极寻求其与公共权力失衡的理论根源,通过权力制约、权利监督、个人道德水平提升的关键点,突出制度功能性建设以确立责任对公共权力的基础性控制,应成为防控公共权力超出合法合理界限的逻辑思路与促使政治责任实现的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12.
保障公民权利,需要公共权力,但公共权力又构成对公民权利的威胁。孙志刚悲剧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权力滥用的结果。权力制约最根本的制度保障是宪政。宪政是法治的政治前提,又构成法治的最基本内容。制定了宪法,不一定就有宪政。宪政需要靠一系列可实际操作的具体制度作保障。就宪政领域而言,程序正义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实体正义,或许具有比实体正义更重要的价值。因为宪政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国家权力如何产生以及如何运行的程序问题。有效地制约权力,不会危及社会秩序。相反,只有对权力实现有效制约的法治社会,才能形成良好而合理的社会秩序,才能长治久安。而通过强化警察权力维持社会秩序不仅会有损秩序的价值,最终还会从根本上动摇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3.
朱要辉 《传承》2010,(15):90-91
由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及代议制不完善等现实原因,我国一部分人手中的公共权力并未真正为人民谋福利,相反成为个别人谋取私利的权力,也就出现了权力寻租现象。这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经济体制,消弱了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影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因而必须对公共权力进行制约。  相似文献   

14.
由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及代议制不完善等现实原因,我国一部分人手中的公共权力并未真正为人民谋福利,相反成为个别人谋取私利的权力,也就出现了权力寻租现象.这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经济体制,消弱了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影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因而必须对公共权力进行制约.  相似文献   

15.
何美然 《前沿》2011,(10):50-53
在现代社会,个体权利和公共权力关系主要体现为个体权利、国家权力、社会权力之间的关系,其中,国家权力与个体权利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传统体制下,个体权利和社会权力受到国家权力的控制和挤压;改革开放以来,公民个人权利和社会自治权力不断扩张,国家权力逐步收缩。要使公共权力和个体权利的关系保持和谐,就是要在国家权力的制导下,通过社会自治权力的发展,使国家权力与公共权力本质相一致,实现国家权力向个体权利回归。  相似文献   

16.
公民社会:制约政府权力的第三道防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府权力是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的,对全体公民和组织有约束力的力量。政府权力失控必然造成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的侵犯。对政府可能产生的违法行为,必须有健全的机制进行有效的约束。本文试分析传统的以权力、权利制约政府权力的有限性,然后从公民社会的角度来探索对政府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以期对健全政府权力监督机制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陆海发 《前沿》2007,23(12):154-156
公共权力异化的可能性向人们提出了公共权力制约的问题。公共权力制约是任何政治学家都无法避免的问题。从古希腊城邦政治时代、近代资本主义时代一直到现代政治学理论阶段,西方思想家、政治家们都在不断探索公共权力制约的机制、方案,从而构成了公共权力制约思想的形成和演变史。  相似文献   

18.
权力监督: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彬 《理论月刊》2005,3(2):30-32
加强权力监督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核心是要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在实践中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防止公共权力的变异,把公共权力置于民主和法律的约束和监督之下,建立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19.
市民社会是指由各种利益集团以一定形式组成的自主性机构,包括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宗教组织、学术组织和科技组织等。作为独立于国家的“私人自治领域”和私人利益的代表和象征,市民社会是宪政的基石。它不仅通过自身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权利要求,为政治国家公共权力的行使指明了方向,而且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参政、议政、督政、约束公共权力行使,防止公共权力滥用。  相似文献   

20.
《民主与法制》2013,(1):26-27
1.把对公共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约作为核心内容 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是任何法治形态的基本要义:公共权力具有二重性,唯有法律方能使其扬长避短和趋厉避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