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张良帅 《学理论》2013,(23):287-288
用叶仁敏修订的成就动机量表(AMS)和张建新修订的大五人格量表对160名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探讨大学生成就动机与其人格特征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的避免失败动机、宜人性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均是女生高于男生;神经质与成就动机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且存在负向的预测作用;外倾性、宜人性、责任感与追求成功动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宜人性存在着正向的预测作用;而神经质与追求成功动机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神经质存在着负向的预测作用;神经质与避免失败动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且存在着正向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旨在考查网络成瘾与心理韧性的关系。采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北京某高校36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一是大学生网络成瘾率与成瘾倾向率分别为7.7%、15.4%,男生女生;大一网络成瘾率最高,大四成瘾倾向率最高;二是心理韧性与网络成瘾存在显著负相关;三是家庭支持、人际协助、情绪控制三个因子对网络成瘾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淑芳  刘慧瀛 《学理论》2014,(8):195-196
为了探讨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家庭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采用中文版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家庭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260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是否独生及性别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独生子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男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女生;家庭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偏爱被试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相关数据,分析人格特质对青年职业地位的影响。研究发现,"大五"人格特质分类中的开放性人格特质对青年职业地位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情绪不稳定性人格特质对青年职业地位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尽责性、外向性以及亲和性人格特质对青年职业地位没有显著影响;开放性人格特质对青年女性职业地位的影响更大,情绪不稳定性人格特质只对青年女性职业地位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开放性人格特质可通过个体社会资本的积累对青年职业地位产生正向影响。要重视对青年的人格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  相似文献   

5.
社交网络成瘾是指由于过度使用社交网络,运用社交网络维护人际关系,对社交网络及社交网络关系产生心理依赖,致使影响个体的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业。近年来研究表明,社交网络使用存在潜在的成瘾性,这一行为成瘾会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产生诸多消极影响。对此提出对策:加强校园网络和学校活动建设,减少不良网络交际;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网络使用及网络交往。  相似文献   

6.
基于修订版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网络成瘾量表"和"积极心理资本量表",本文研究了大学生网瘾以及性别、个人情绪适应与心理资本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心理资本是影响大学生网瘾的重要负向因素,其直接效应不受性别调节;个人情绪适应对网瘾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其对心理资本与网瘾之间的关系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个人情绪适应的中介效应在两个阶段均受到性别的调节。就心理资本与网瘾的关系而言,相对于女生,在男生中这种间接效应更为显著。本研究发现有助于阐明心理资本作用于网瘾的具体机制及在这种关系中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7,(1)
为了探讨感恩、认知情绪调节对师范院校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师范院校学生为对象,从学生感恩心理、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寝室人际关系存在的特殊关系方面进行调查,并且采用统计、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感恩心理与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存在显著正相关,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部分维度与寝室人际关系存在显著相关。感恩心理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部分维度对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都能起到显著预测的作用。表明培养学生的感恩心理与认知情绪调节能力对寝室人际关系的和谐能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赵静 《学理论》2013,(14):55-56
Gross提出了情绪调节过程模型,认为情绪调节是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展开的,其中主要有两种调节策略,即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大量研究表明认知重评和积极的结果相联系,是一种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并被广泛地运用到各个方面。认知重评对抑郁症、焦虑症、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社会功能产生着影响,情绪失调是抑郁症、焦虑症、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主要症状,而认知重评对这三者所产生的负性情绪具有有效的调节作用,对抑郁症、焦虑症、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社会功能具有改善作用。同时,认知重评策略还能促进个体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为个体赢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小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与抑郁水平情况,探讨小学生网络成瘾与抑郁的关系。方法:采用网络成瘾损害量表、儿童抑郁量表对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小学生网络成瘾与抑郁总分及各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网络成瘾可以正向预测小学生的抑郁水平。结论:小学生网络成瘾程度越严重,抑郁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10.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交流传播方式,受到广大网民的追捧。微信的使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大学生是微信最主要的使用人群,微信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更格外突出,微信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存在正向性,同时也有负功能。对大学生"微信控"的原因进行分析,从正反两方面入手,对通过微信这一平台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研究,进而提出对高校大学生的行为活动具有积极的借鉴性意义和正向性功能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3,(2)
独立学院的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比较特殊的一部分,他们的人格特质具有鲜明的特点,而这些人格特质必将对他们的学习成绩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运用大五人格简表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取得了180名独立学院学生的人格特质数据,在此基础上将人格特质和学习成绩进行了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严谨性、外向性及宜人性人格特质对学习成绩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入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对其产生依赖,形成网络成瘾,如何防治网络成瘾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课题。结合调查通过对艺术类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特点、网络成瘾的原因以及干预方式进行了系统心理分析,旨在为有效预防和干预网络成瘾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以"自尊量表""网络社会资本量表"和"社交网络使用行为问卷"为工具对40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对高低自尊者社交网站使用行为及其后果的比较来进一步理解社会补偿说。结果表明:低自尊者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信息表露方面得分均显著低于高自尊者;自尊对网络社会资本有着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同时通过社交网站使用强度、信息表露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着个体的网络社会资本。该结论与社会补偿说的某些观点存在不一致之处,但进一步验证了网络行为是现实行为的拓展和延伸,在现实生活中采取自我保护呈现模式的低自尊者在网络上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4.
蔡敏娟 《学理论》2010,(22):203-204
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面临的种种心理问题,通过分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提出了防治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5.
李弘阳  李佩芸 《学理论》2012,(31):273-274
艺术院校大学生由于其专业学习的特殊性、社会交往的局限性及以往教育引导的片面性等多方面原因,形成了他们独有的人格特质,许多学生对于如何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什么是正确的幸福观等问题,在认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首先分析了艺术类大学生人格特质及目前部分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艺术类大学生人格特质及目前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艺术类大学生的德育策略。  相似文献   

16.
赵萱 《学理论》2012,(22):239-240,243
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是巨大而又深远的,这其中既有实现自由发展、扩大道德认知来源等积极影响,也有网络成瘾、网络人格异化、网络行为失范、网络剽窃的消极影响,我们要利用好这一“双刃剑”,扬长补短,使网络真正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17.
孙耀胜  冯晓卡 《学理论》2009,(26):144-146
本文从大学生沉迷网络的现象入手,分析了网络成瘾对大学生的危害,解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从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高校及其他部门制定相关的对策尽一些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8.
杨颖 《学理论》2012,(14):79-80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中国版(EPQ-RSC)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268名医学院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医学院大学生整体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二者关系研究表明外倾性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神经质、精神质均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外向稳定型和内向型人格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内向不稳定型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最低。由此可以知外向性与神经质等人格特征是影响医学院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20,(8)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政治参与的线上渠道不断扩展,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网络已经成为其政治表达乃至政治参与的主渠道。网络具有虚拟性、间接性、时效性等特点,对新时代大学生政治意识和输出表达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本文以浙江省属高校中国计量大学为研究对象,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政治表达四个维度采取问卷调查与开放式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和输出表达的特征及影响因素。最后针对研究结果,从社会环境、网络环境、学校思政教育、大学生党员自身等角度探索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输出表达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0.
于静  刘健  杨惠敬 《学理论》2013,(21):32-33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对大学生群体的网络政治表达亦产生"双刃剑"式的影响。网络激发了大学生政治表达参与热情,提升了政治参与意识,但也存在诸多消极因素。应构建个人——高校——社会全方位的引导策略,确保大学生网络政治有序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