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言论自由在信息时代已成为公民最重要、最基本的权利之一。基于网络言论的特征,网络言论在发挥推进社会民主、监督公权力以及促进社会公平价值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与公民或者法人的其他权利产生冲突,有些不当言论甚至危及国家安全。为保护他人权益、社会公共秩序以及国家安全不受侵犯,以完善的立法规范网络言论自由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2.
一、怎样认识和正确行使我国公民享有的各项政治自由?宪法规定的我国公民享有的各项政治自由包括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这些政治自由,是公民参与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的一项经常性的权利,是民主政治的基础。(1)言论自由言论自由是公民对于政治和社会的各项问题,有通过语言方式表达其思想和见解的自由。言论自由在公民各项自由权利中居于首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公民言论自由的实现途径有:第一,人民群众有权对国家生活中的问题发表意见;第二,国家重大决策交由人民群众或人民的代表讨论;第三,通过来信来…  相似文献   

3.
从1994年正式接入互联网至今,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已成为人们获取各类信息和发表言论的重要途径。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通过法律划定了网络言论的边界,网络言论的法律规制不但没有扼杀言论自由,反而成为网络言论自由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当然,我国的网络言论的法律规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对此,笔者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网络言论自由权的宪政价值是指公民在行使网络言论自由权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对于民主、法治、人权的促进作用.具体而言,网络言论自由权是维护民主和实现民主的当代路径之一;它有助于实现法治、破除人治;它既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人权的保障工具.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为公民有序行使网络言论自由权提供了立法保障.无需质疑,网络言论自由权属于宪法上言论自由的保护范围,其实质是时代驱动下的传统言论自由权的更新与拓展.  相似文献   

5.
各国宪法都将言论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加以确认和保障,我国也不例外,但是,宪法所保障的公民言论自由权与刑法所规定的某些行为的入罪有时存在着一定的紧张关系。以诽谤罪入罪为视角,探讨诽谤罪入罪与言论自由权之间的关系,寻找恰当的方法来厘清言论自由的刑罚界限,从而使宪法所保障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6.
潘玉驹 《人民论坛》2020,(11):128-129
言论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推动力。面对社会思潮多元多样、网络谣言屡禁不绝、舆论生态相对脆弱的现实环境,澄明言论自由的实质与边界,引导公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言论自由自信,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言论生态,从而为实现民族复兴汇聚起强大的思想共识。  相似文献   

7.
商业性言论不仅涉及到经济资源的配置,而且还与公民明智、博识的决策密不可分,所以,许多国家和地区均将其纳入受宪法保护的言论自由的范畴。但与政治性言论等言论类型相比,商业性言论仅处于次级保护的地位。政府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可以对商业性言论采取刊登更正广告、申请临时禁令、发布停止命令、公共罚款等限制措施,但上述措施必须通过四步骤分析法的司法审查,方能符合宪法。  相似文献   

8.
商业性言论不仅涉及到经济资源的配置,而且还与公民明智、博识的决策密不可分,所以,许多国家和地区均将其纳入受宪法保护的言论自由的范畴.但与政治性言论等言论类型相比,商业性言论仅处于次级保护的地位.政府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可以对商业性言论采取刊登更正广告、申请临时禁令、发布停止命令、公共罚款等限制措施,但上述措施必须通过四步骤分析法的司法审查,方能符合宪法.  相似文献   

9.
言论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美国宪法条款的言论自由为广义概念,包含了"纯粹言论"和"象征性言论"。言论自由不是绝对的,是受到限制的,具有相对性。该条款在美国的司法适用中时而宽松时而收紧,均需进行个案裁量,与具体的案情以及社会现实和国家利益考量密切相关。言论自由相对性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这一权利在我国的实现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0.
许多人认为网络给了人们更大的言论自由,而在新加坡,这种自由不是绝对的。去年11月下旬,一名17岁青年因在互联网上发表种族主义言论而被判处2年缓刑监视。这名华侨青年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敌视马来族的言论。法庭同时责令他必须接受心理评估并参加辅导课程,以纠正他对于马来族  相似文献   

11.
网络言论:自由与管理适度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言论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保障和实现网民的言论自由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但网络言论自由不是绝对的,政府应加强网络管理,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网民的言论自由权.本文从借鉴国外网络管理经验出发,以我国网络管理的主要矛盾为切入点,提出我国网络言论自由与政府管理要适度平衡的观点,并对二者适度平衡的原因、依据进行探析,以及针对当前我国网络管理的现状提出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2.
正新的表达平台给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但"权利不是绝对的",自由的行使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才会受到保障。网络言论自由的保障与限制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我国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受到宪法的保护,但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明确界定网络言论行为合法与违法的界限。由于缺乏法律的明确规制,恣意诽谤、网络暴力等现象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13.
杨华 《前沿》2012,(22):79-80
网络赋予普通公民话语权,为言论自由带来更广阔的空间,但是,赋权与侵权总以一种二律悖反的情况存在.网络言论侵权成为网络自身发展的一大困局.本文认为,制衡因素的缺失是网络言论侵权的深层原因.在“民主最大化”的同时如何实现“制衡最大化”,是当前网络走出侵权困境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网络言论自由借助互联网平台得以在更广阔的空间实现,但也产生了一些不当言论。因此需要明确网络言论边界,并通过法律对滥用网络言论自由的行为加以规制,以保证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不受侵害。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互联网获得了快速发展。然而,部分网民却以言论自由为"挡箭牌",肆意发表煽动性言论、编造性言论、侮辱诽谤性言论等网络失范言论,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并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网络失范言论入刑存在正当性与合理性。要审慎运用好刑法等法律手段,对网络失范言论,尤其是过度失范言论、涉嫌犯罪的失范言论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16.
卢家银 《前沿》2014,(3):75-77
与其他国家类似,佛教国家也主张对亵渎宗教的言论进行法律规制。在立法上,泰国、斯里兰卡和柬埔寨三国普遍禁止侮辱宗教领袖、扭曲宗教教义和嘲弄宗教习俗的言论;在司法上,这三个佛教国家均会对亵渎宗教的言论予以较轻的刑事制裁或一定程度的行政处罚。相关法律既能保护佛教免受亵渎,也能为其他宗教提供同等保护。出于对言论自由的保障,三个佛教国家对亵渎宗教言论日渐宽容,亵渎宗教类法律较少被动用,已呈现出一种轻罪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人民政坛》2014,(1):42-42
《人民政坛》编辑部:日常中,总有一些代表被称为“大炮”代表,在各种场合都敢大胆发表言论,有些言论听着有道理,有些言论则说得有些过头了。但在个别“大炮”代表看来,代表享有言论免责的权利,就是要敢说、敢提出尖锐的批评意见。请问,应如何理解代表的言论自由?  相似文献   

18.
法律上虽然规定了诽谤罪自诉转公诉的标准,但并没有将这一标准细化。实践中,司法机关对诽谤罪公诉标准的认定模糊,扩大了公诉型诽谤案件的范围,严重侵犯了公民的言论自由权。本文通过对诽谤罪"但书"条款进行分析和界定,旨在厘清诽谤罪提起公诉的标准。诽谤地方领导并不足以达到提起公诉的标准,作为政府工作人员,面对公民和媒体的评论要有更宽广的容忍度,对公民合理发表评论的行为要予以鼓励和保护。此外,准确理解和界定诽谤罪的"但书"条款相较与将其废除,也有利于合理平衡公民的名誉权和言论自由。  相似文献   

19.
网络的快速普及给公众提供了广阔的言论平台,拓宽了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更多表达自由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问题,而我国目前仍缺少相关法律对网络言论自由进行有效规制。我们应充分认识网络言论立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从立法原则、立法形式及配套法律等方面完善网络言论的立法与监管。  相似文献   

20.
言论自由是一项重要的民主权利,但是,我们不能只享受言论自由的好处,而不承受其代价。在一些情况下,我们需要对言论的性质进行分析,从而判断维护言论自由所付出的代价是否值得。2011年3月2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备受关注的"斯奈德诉菲尔普斯案"作出裁决,从而结束了长达4年的诉讼纠纷,也再度引发了关于言论自由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