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浅议逮捕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一般逮捕条件有重嫌、罪重、社会危险性等三要件。“重嫌”要件要注意证据的环环相扣、查证属实,必须是程序上可追诉、具违法性、且应负罪责的犯罪行为;罪重要件较为宽松,具体操作中甚至可以不考虑对“社会危险性”要件的理解,呈现极端化,使这一要件在实践中等于被取消。由此,造成我国逮捕实施中的矛盾局面,一方面实行“少捕、慎捕”的刑事政策,一方面司法实践中存在大面积的逮捕适用。  相似文献   

2.
郭明文 《求索》2011,(8):148-150
附条件逮捕是近三年来检察机关对逮捕制度的秘密探索,是在某些重大犯罪案件中对不够逮捕标准的犯罪嫌疑人予以逮捕。它人为降低了逮捕的条件,是游离于逮捕制度之外的创设,不利于刑事诉讼法的统一实施,不利于人权保障的完善。  相似文献   

3.
中美逮捕制度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逮捕作为刑事诉讼中使用的强制措施,在司法实践中集中反映了国家公力介入市民生活的程度,它不仅是一国家的法律观念和诉讼模式的深刻体现,而且它深深地受这些观念和模式的支配和约束。从比较法的角度来研究逮捕制度,希望有助于我国逮捕措施的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检察逮捕是指人民检察院为了保障刑事诉讼和社会法益不再遭受次生侵害而短期内剥夺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的刑事强制措施,具有司法程序保障和实体权利处分的双重属性,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是其职能价值。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逮捕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逮捕率居高、畸形,逮捕功能被异化,逮捕、羁押制度尚未完善,行政化逮捕审查影响审批程序的开放性。因此,我国立法对旧刑事诉讼法进行了完善,主要体现在细分规定了逮捕条件、完善了逮捕审查程序、规范了逮捕执行程序、增加了逮捕羁押的审查程序。新《刑事诉讼法》对逮捕制度的完善保障了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人权,确保了我国司法的公平与公正。  相似文献   

6.
新刑诉法对逮捕必要性进行了细化规定,但司法实践中由于对逮捕必要性审查以及逮捕案件质量考评标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逮捕案件质量普遍不高,甚至存在错捕、漏捕等现象。因此,有必要严格案卷证据的审查,完善案件提审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案件质量考评标准等,以提高逮捕案件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逮捕制度之完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逮捕作为最严厉的强制措施,它对于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是不可缺少的;但另一方面,它却以剥夺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为条件。充分重视和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权,慎行逮捕,乃我国法治文明进步的题中之义。立足于我国逮捕制度之现状,分析逮捕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对提高我国的人权保障水平和法治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拘留转为逮捕证明要求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历史沿革、中外比较、调查研究三个方面来阐明现行拘留转为逮捕证明要求过高,脱离现实,并提出修改完善意见。  相似文献   

9.
拘役判决生效前逮捕被告人存在违反刑事诉讼法、不利于保障人权、救济机制缺失等诸多问题,其根源在于片面强调刑事诉讼打击犯罪职能、克减无罪推定原则、被告人权利意识不强、理论关注度低等多个面向。强调尊重人权司法理念、合理解决司法行为习惯与现行法律规定之间的张力以及切实履行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是解决此问题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10.
2013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细化了逮捕措施的适用条件,强调了逮捕必要性审查的重要性,有利于保证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也有利于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利。但是在司法实践中,逮捕必要性审查仍存在证明标准缺失、外来人员犯罪之审查存在缺漏、考核机制不合理等问题。笔者就这些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新刑诉法有关逮捕必要性的规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把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和保障人权的精神贯彻到批准逮捕工作中。  相似文献   

11.
根据现行法律的规定,检察机关对拘留、逮捕适用的检察监督是以制约机制为基础的,具体监督权分散于检察机关的有关部门.由于立法设计不足、配套措施欠缺,程序要求的多、实体处分权力少,导致检察监督措施不力、监督效果不理想.因此,在检察监督的制度设计上,要坚持三项原则,做到四个结合.三项原则是:坚持宪法原则,体现宪法精神;以完善立法为先导,以制定配套规定为补充;以强化监督作主线,以可操作性规定作保障.四个结合是:监督与制约机制相结合;程序纠正与实体处分相结合;业务工作与监督工作相结合;强化监督与接受监督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新《刑事诉讼法》对逮捕措施做了较大修改,但司法实务中超期羁押、逮捕与起诉审查一体化等问题仍然存在。新《刑事诉讼法》正式施行的时间尚短,实践中的历史遗存问题与新生问题会不断变化和涌现。如何尽快地准确适用新法,不断完善逮捕程序,对司法工作者和诉讼法学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高逮捕率及高羁押率是我国刑事诉讼中的顽疾,通过引入博弈论分析方法,建立我国逮捕制度的双人非合作博弈模型,对逮捕中的非程序性因素进行分析,证明增加侦查机关和检察机关错误提捕和批捕的职业成本有助于我国逮捕制度的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14.
外国人在华犯罪案件一直存在着逮捕率过高的问题,构罪即捕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不利于保护外国人的基本权利,也有违《刑法》的平等原则。究其原因是司法机关对于逮捕中社会危险性条件存在认识误区,过分强调国家主权和安全,认为外国人普遍具有危险性。但是外国人的社会危险性是尚未发生的事实,不是所有外国人都具有危险性,应运用从"证据"到"行为"再到"危险"的方法进行推定,并在逮捕中树立"有危险才逮捕"的标准。  相似文献   

15.
世界各国都把逮捕作为保证刑事诉讼顺利进行的一种强制措施.鉴于逮捕是一种极为严厉的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在通常条件下,仅授权中立的法官决定是否对犯罪嫌疑人实施逮捕.当然,在符合一定条件下,警察和普通民众也可以对犯罪嫌疑人实施逮捕,但警察在事后应获得法官颁发的司法令状.在我国,逮捕不仅被作为一种强制措施在使用,而且还被作为一种侦查手段而广为运用.目前,我国的逮捕制度还存在一系列的缺陷,如抓人容易放人难、超期羁押、逮捕目的异化等.为克服上述缺陷,有必要提高逮捕的证明标准,控制逮捕的对象,赋予犯罪嫌疑人申诉权,并应加大对错捕的国家赔偿力度.  相似文献   

16.
美国警察针对家庭暴力的逮捕政策及干预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美国,反家庭暴力运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40多年的努力,美国警察进行了法律改革和文化变革,实施了针对家庭暴力施暴者的逮捕政策,并在社区警务活动中确立了"社区为本"的反家庭暴力干预模式,使对家庭暴力的干预与治理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从而使这项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论逮捕中社会危险性的判断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危险性条件具有未然性。证据无法证明具有未然性的未知事实,人们只能依靠客观的事实合理地推定。对社会危险性的推定必须建立在有客观证据证明的行为之上。我国法律规定的迳行逮捕条件完全忽视了社会危险性条件的存在,极大地消解了社会危险性条件的限缩作用。应当将迳行逮捕条件融入到社会危险性条件当中,合理地判断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危险性,如此可以有效发挥社会危险性条件的限缩作用,防止滥用逮捕,有效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18.
2013年实施的新刑事诉讼法新增了检察院对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须羁押进行必要性审查程序。这一新增程序使现行逮捕概念矛盾更显突出,现行逮捕概念既违反汉语词源本义,也引发了制度和理念冲突,更与国际惯例不能对接。逮捕应该是指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抓捕"行为以及顺延的"较短期间留置"状态,羁押则属于逮捕后且独立于逮捕的一种最为严厉的刑事强制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办案质量,提升执法公信力,2012年浙江省部分地区实行逮捕说理,成效显著,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以绍兴地区逮捕说理工作的实施情况为依据,查找逮捕说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20.
1.2018年3月20日一早,来“树叶”小吃铺吃早餐的人络绎不绝,店主老沈忙得不可开交。这时,靠窗的一位顾客扬手大呼老板,老沈忙上前询问。 2.“你家的二堆码好像被人换了。”顺着顾客手指的方向,老沈看到店门前的支付宝付款码上又被贴了一层陌生的二维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