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宪法教学应重视“宪法人”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人是指真心诚意地信仰宪法,具有宪法意识,并时刻按照宪法的基本精神生活和工作的人。作为法学核心课程,宪法教学应重视"宪法人"的培养。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宪政的客观需要,是法学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宪法教学的分内之事。宪法教师首先要成为"宪法人",在教学中注重对现行宪法文本的尊重,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宪法精神,并重视宪法应用的教学。  相似文献   

2.
宪法宣誓制度是现代法治国家宪法文本中普遍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向宪法宣誓有利于维护宪法的地位,增强宪法的权威,使权力的行使在宪法的框架之内。《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在我国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在实践中,我国虽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法官、检察官及其他公职人员的宣誓实践活动,但这些宣誓活动尚缺乏统一的规范。回顾宪法宣誓制度的起源和形成,借鉴其他国家宪法宣誓制度的理论和实践,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构建宪法宣誓制度,对于贯彻依宪治国、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过程中,公民宪法意识的培养与法律制度的完善同样重要。宪法意识不仅应当为法律职业者所具有,而且应当为普通公民所具有。培养公民的宪法意识必须通过宪法教育来进行,而宪法教育不能仅仅停留于纸面上,还必须结合社会生活和宪法实践来进行。  相似文献   

4.
葛天博 《前沿》2011,(23):103-106
被学者称为"宪法第一案"的齐玉苓案在当代中国宪法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宪法作为政治意图的设计文本,意味着法治是立宪意图的实施形态。宪政不过是改良的法治,由此,宪法司法化不过是想象中的伪命题。或许,理性地接受一个社会成熟的过程,较之期待法治"建设"一蹴而就,不啻一种贡献。  相似文献   

5.
黄文瀚 《湖湘论坛》2020,33(5):94-104
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一类具有行政决策性质的施政纲领,是宪法制度安排下检视国家行政权力行使状态的重要窗口。其在文本形式上由回顾过去之工作总结与宣告未来之施政目标构成,在实践层面上以国家行政权力为核心而推行施政计划。随着依宪治国、国家义务、给付行政等宪法基本理论的发展,对早在1954年就已基本成型的政府工作报告文本模式与决策机制提出了新的期待。必须在坚持"权利本位"的法哲学范式中,推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行政职能由"管理"向"服务"转变,施政理念由"权力"向"权利"递进。保障政府工作报告涵盖的政府意志与行政决策在法治化的轨道中不断契合人权保障与宪法至上的基本原则,强化依宪治国背景下的行政法治对政府工作报告制度发展的理念指引。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深刻总结了党领导法治建设的伟大成就。《决议》多次提及了我国宪法,包括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五四宪法、现行宪法和2018年宪法修正案,以及依据宪法和基本法解决香港问题,反映了党领导人民推进宪法制度建设的重大成果,彰显了宪法在国家治理和推进国家法治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叶坚 《浙江人大》2012,(12):24-26
1982年宪法公布施行后,宪法精神逐步落地生根、发芽长枝。30年里,发生了不少引人瞩目的"宪法性事例"。生活中的宪法性事件或大或小,有悲有喜,但在点滴之间所闪耀的宪法精神和公民的宪法诉求,却对我国的法治进程影响深刻。"孙志刚事件":以生命代价换人身自由2003年3月17日晚10时许,任职于广州某公司的湖北青年孙志刚在外出上网时,  相似文献   

8.
1982年12月4日,对于中国法治建设而言,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正是在这一天,现行宪法在万众期待中正式问世。  相似文献   

9.
警察执法,作为国家行使权力的重要方式、国家通过法律实现社会管理的基本途径,首先是以宪法为基础的。若以美国宪法审视警察执法,警察能否依宪执法,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能否实现法治。无论是警察权存在的宪法基础、警察执法规范化和有效性的宪法渊源以及警察执法的宪法价值,在规范与事实范畴或观念与制度范畴方面都清晰和富有逻辑。在一个民主法治发展和完善过程中的现代国家及复杂的社会,警察执法的文明、规范和有效,关乎平等与正义、自由与秩序价值的法治实现,与是否认真对待其宪法基础有着内在逻辑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新预算法修订的宪法实施体现为两者内在的价值的一致与外在形式的统一,预算法修订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大完善,更是我国宪法实施的重要内容。新预算法保障了公民基本的财产权利,规范了政府的财政权力,加强了人大监督职能,提升了民众的宪法观念,具有明显的宪法性,是我国迈向法治国家、建设法治社会目标的制度安排,是落实宪法精神与价值的具体体现。同时,新预算法也在相当程度上要求宪法的呼应,以在宪法层面予以修改与完善。  相似文献   

11.
李小萍 《求索》2008,(1):106-108
法治国家的宪法将保障公民刑事诉讼人权作为基本内容。我国宪法对刑事诉讼人权保障也作了较多具体的规定,但存在着明显不足。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宪法必须转变法律理念,以“以人为本”的法律观为指导完善宪法中刑事诉讼人权保障。  相似文献   

12.
冯玥 《长江论坛》2018,(2):10-13
宪法是我国法律体系的核心和基础,最有最高的法律权威。确立宪法宣誓制度有助于彰显宪法权威,激励和教育国家工作人员尊崇宪法、维护宪法,向人民进行庄重承诺,推动法治中国建设蓝图的实现。从宪法宣誓的价值意蕴来看,其彰显宣誓人对宪法至高无上地位的尊重,传达出任何人无论其职位多高、权力多大都要受宪法约束的理念;从宪法宣誓的法条逻辑来看,宪法第二十七条的三个条款之间互为关联、相辅相成,共同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制度的实现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有坚定的宪法信仰才能更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从宪法宣誓的信仰铸就来看,应当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理念,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履职行权。  相似文献   

13.
宪法功能区别于宪法作用与宪法职能,是一个由各种不同层级的功能所构成的复杂的动态的功能体系。由于传统分析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在对宪法功能的研究中导入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二元划分的分析方法具有相对合理性。通过该分析方法,可以将宪法的功能分为对政治国家的功能,即规范国家权力,保障民主的功能;对市民社会的功能,即保障人权的功能;和对法治的功能,即整合、引导、保障法治,推动法治发展的功能。宪法正是通过其复杂多层次的功能体系从应然走向实然来使得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纳入到宪法所构建的宪法秩序中。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宪法的非司法性,使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似乎成了一种空泛之谈、一种政治意义上的口号,这影响了我国宪法这一根本法的法律地位及其最高效力在国民心中的真正确立,不利于法治理念在国民心中扎根。本文试从宪法最高效力的基础,宪法最高效力与司法方面进行论述,从理论上阐述宪法司法化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以期推动我国宪法法院成立或宪法对司法实践指引,加速我国法治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5.
论宪法与和谐社会之亲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法治必需宪法规范,公平正义终归宪法捍卫,诚信友爱端赖宪法维系,充满活力源自宪法保障,安定有序依靠宪法调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待宪法关注——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六个方面,也是和谐社会建设总要求的六个方面与宪法的以上特殊亲缘关系,意味着宪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部宪法的实施,都离不开健全的宪法监督制度。宪法监督是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对其他国家机关、政党组织、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和公民实施宪法的行为和违宪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并对违宪行为予以纠正和强制执行的活动。我国的宪法监督,是建立在人民主权、法治、权力制约和人权保障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在现行的宪法和法律中,明确规定了宪法监督的主体、对象、程序、方式、法律后果等方面的内容,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缺陷和问题,严重影响着宪法权威的发挥和宪法的顺利实施,所以,应当在理论研究和相应的法律制度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7.
丁海江 《求索》2013,(6):234-236
宪法是一国政治体制之基,规定着一个政治国家在社会中作为一个行动主体的存在方式和行动模式。宪法作为国家创立之依据.决定着整个国家各利益主体的博弈均势格局。就创新我国社会管理而言,应如何在宪法框架下辅以相应的制度支持.整合各方力量协调解决各社会管理领域内存在的诸多社会性问题,乃为一重大社会研究课题。本文研究认为:我国社会管理创新法治框架建设的权威源自于“党委领导”.社会管理创新法治框架基本制度模式是“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是社会管理创新秩序化的实现路径。为此,还需强化社会管理权的合理设定,为社会管理创新机制有序化发展提供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18.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在宪政建设中,大学生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大学生的宪法教育和宪法意识水平将主导着他们参与宪政建设的热情。加强对大学生的宪法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宪法意识,对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易顶强 《求索》2013,(8):207-209
从法律上分析.由于“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逐步撤销地级市,从而实现市县分治,县由省直管,因此。该项体制改革属于宪法调整的范畴。必须遵循现代宪法的基本原则,包括民主、法治和人权保障等原则。否则.若缺失了宪法的价值导向与基本精神,体制改革将有可能迷失方向而功亏一篑。依据宪法原则。“省直管县”体制政革具体需包括以下举措:首先.严格限定政府的行政职权,构建有限政府,推进法治建设;其次,落实县域基层民主.促进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最后,推进“还权于民”的政治实践,发展人权事业。  相似文献   

20.
宪法思维里的法治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联繁 《湖湘论坛》2009,22(1):85-88
法治理念不同于法律观念、法治观念、法律理念、法治精神等概念。要坚持知行统一,以树立法治理念为基础,以实践法治理念为关键,推动法治理念的普及与应用,从而促进法治建设。同时,要以动态的眼光看待法治理念,倡导宪法至上的宪法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