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前,教育一向是国家包办的事业,高等教育办学的体制、管理的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无不与计划经济相适应。近年来,高校招生引入市场调节机制,逐渐扩大招收代培生和自费生的人数。1992年,全国高考录取的72万名新生中有10万名自费生。北京的自费生是1991年的二倍,上海的自费生约占招生总数的21%,是1991年的三倍。江苏省扩大自费生招生规模的消息上了《光明日报》头版头条,招收自费生委培生6000人,占招生总数的14%左右,两三年内其比例将达到30%。实际上不纳入国家计划的自费生招收数则很难统计准确,各地有各地的“高招”。自费读大学不再是受漠视的少数人,它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开始受到关注。一、家长的考虑从前,学子们只要熬过“黑七月”的厮杀,迈过分数线的“坎儿”,就可以由国家包起来。只要不出大格,笃定有个铁饭碗,有个干部身份,有了公费医疗,有了锦绣前程。一分之差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轨道,使人抱撼终身。而今,这个“坎儿”通过钱可以迈过去。一般来说相差二十分之内,交一定的培养费,便可进  相似文献   

2.
自费上大学的议论还在兴头上,今年国家又有了新政策。经国家教委批准,中央和地方所属的37所重点高等院校,将试行自费生和公费生并轨的制度。换个通俗的比喻就是,早先上大学是凭成绩单免费进入;前两年多开了一个入口,只要您有钱,成绩稍差一些也可以;而如今又变成了必须“才财双全”。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校收费的迅速增长,上大学难的呼声越来越高。如今,富裕家庭的孩子考上大学后欢天喜地,贫困家庭的孩子考上大学后则悲嘉交加。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家庭付出多少的代价,人们不禁在心里打上了一个问号。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开始了产业化的尝试。但是,在整体规模迅速膨胀壮大的同时,教育改革却越来越偏离既定的轨道,并伴生出以高校高收费为代表的一系列饱受争议的问题。中国的国情决定中国的教育。在农村人口占多数、城镇人口靠式薪 ,并且仍有大批失业者的情况下,高校收费必须适度,只能是政府投入不足的补充,而非教育发展的基础。如果我们的高等教育成了高收入家庭子女的“专利”,那就不仅是失败,而且是死路。  相似文献   

4.
答询热线     
上大学能得到哪些经济资助我的孩子今年参加高考,成绩不错,但我家境贫困。我想了解一下,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上大学,能得到哪些经济资助呢?  相似文献   

5.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学校办学自主权将进一步下放,各高校相继扩大自费生的招生比例,自费生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中难以回避的重要群体。改进自费生的管理机制,更新对自费生的认识,加强关于自费生的针对性研究,已是当务之急。笔者企图通过对自费生心理成因及效应分析,为当前的自费生教育和管理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党员文摘》2009,(9):F0002-F0002
每年高校新生报到的时候,随处可见拖着行李陪送的家长。庞大的陪送队伍,给高校接待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此图记录了某高校陪送家长无处可宿,只能在学校体育馆打地铺的情号。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陪送孩子上学都是出于牵挂孩子在异乡的安危和冷暖。但大学是学生独立发展的空间,家长应该给孩子一个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机会,让他们走好步入大学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就业难,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一直以来,许多家庭把孩子上大学、就好业当作改变孩子和家庭命运的砝码,所以有些家庭不惜倾其所有,甚至高额借贷。而现实的就业状况无疑打破了他们的梦想,这就必然产生了家庭与社会的矛盾。同时,大学生就业难不  相似文献   

8.
郑英丽 《奋斗》2010,(7):28-29
<正>题记:齐齐哈尔SOS儿童村,是中国民政部与国际SOS儿童村组织友好合作的第三个建设项目,于1990年8月筹建,1992年3月21日投入使用。村内现有141名儿童与青年。分别来自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城乡,入村条件是7周岁以下失去父母的健康儿童。孩子入村后,以家庭形式抚养,每家8名,以兄弟姐妹相称,男孩14周岁转入青年公寓生活。在SOS家庭中,妈妈承担家长的全部责任,孩子充分享受母爱和家庭的温暖。  相似文献   

9.
詹东妮 《学习月刊》2012,(9):37-37,41
大学时期是个人所面临的较为特殊的一个发展时期.是塑造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当代高等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和知识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高校的弱势群体.不仅在经济上备受压力.在心理上也存在多于其他学生的心理负荷和心理困境。改善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状况.引领他们走出心理困境已经成为当代高等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试析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近10年的高校连续扩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不少学生因巨大的就业压力出现种种心理问题.文章分析了当前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并从学生内因和社会外因两个方面提出了调适建议.  相似文献   

11.
当那些历尽寒窗苦、闯过重重难关的学之骄子接到高考录取通知书来到大学校园门前时,却发现大学的校门已被金钱垒起了一道高高的门槛。如果说几个月前仅仅是学生学习成绩的较量的话,那么现在又加进了家长经济实力的较量。 今天,众多父母都感到了为孩子进行教育投资的压力,十几元学费供孩子读一年书的时代已成为历史。 1994年4月,国家教委发出通知,从当年起,北大、清华、复旦等37所高校实行自费和公费并轨,实行统  相似文献   

12.
在邓小平南方视察谈话发表之后,中国教育界终于打破平静,涌起一阵阵改革新浪花,尤其是中共十四大之后,各地高校倍受鼓舞,象牙塔似乎失去往日的平静与安分。一、自费生走俏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涌起,自费生的身份犹如当年的“个体户”与“乡镇企业”一样,在经历了人们的白眼之后很快让人红眼了。与过去因高考成绩不佳而成为自费生不同的是,现在许多报考自费的人,是高考中的佼  相似文献   

13.
“就业难”是当今高校毕业生心中的痛,也是许多家长心中解不开的结。一方面不惜血本培养孩子读大学,有的家庭因此倾家荡产甚至负债累累;另一方面孩子毕业后却找不到令人满意的工作,有的成为无业游民,有的甚至还要父母养着。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局面?是不是都是扩招惹的祸?  相似文献   

14.
萨如拉  赵红玉 《实践》2020,(2):30-31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新巴尔虎右旗阿拉坦额莫勒镇这座边境小镇的宁静。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许多家庭舍小家为大家,他们支援抗疫一线,为抗击疫情贡献家庭力量。贝尔社区的阿拉坦其其格老人一家,就是其中之一。老人说:“在我自己抚养三个孩子上大学那段最困难的时间,是党和政府帮助了我,现在疫情防控形势这么严峻,我们家庭所有成员必须积极参与,把自己本职工作加倍地完成好。”  相似文献   

15.
张燕 《党建文汇》2014,(12):37-37
虽然美国大学是自主招生,但是所有大学使用的是全美统一的申请表格,在这个表格的第二页,有许多针对学生家庭情况的问题。例如父母就读高校的名称、学位,目前所处的婚姻状态、目前所居住的场所、目前所从事的职业以及职位等。  相似文献   

16.
正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是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农村家庭的孩子把考学作为跳出农门、改变命运的首选。1988年,我经过努力考取了一所省内招生的中专学校。虽然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农业学校,但毕竟也算是成了"公家人",着实给务农的父母争了脸面。由于我学的是蔬菜专业,1992年毕业时被分配到位于黄河北的济南市天桥区大王乡蔬菜站(1995年撤乡建镇改为大桥镇),成了一名农  相似文献   

17.
声音     
正现在条件比过去好多了,没想到清华和北大的老图书馆还需要占座。为什么?学生要在这里找到那种感觉和氛围,不管是富裕家庭的孩子还是贫困家庭的孩子,大家都能在一起竞争、进行思想碰撞。"——李克强在清华大学回忆自己读大学时吃过早饭就去图书馆占位时的情景  相似文献   

18.
今年3月初,国家教委在郑州全国招生工作会议上提出:部分试点学校今年招生录取时不再另行降分录取自费生和委培生,所有的学生都要交纳一定培养费用,毕业后多数人“自主择业”。一时间,高校收费制度改革成为社会议论的焦点。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招生所实行的“双轨制”即国家计划与调节性计划(自费、委培)并存且收费及录取标准不统一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曾起过积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调节性计划(自费、委培)比例逐年升高,“双轨制”的弊端也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19.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个老师。由于血缘和经济上的依赖关系、发挥家庭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是做好思想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一,家长是很关心自己上大学的子女的学习的,学校在每学期结束后,将学生的成绩单寄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和端正学习态度的教育,督促学生加倍努力学习。  相似文献   

20.
随着酷暑的远去,凉秋的到来,高校录取工作结束了。看着孩子手棒着期盼已久的录取通知书,父母们脸上荡着难抑的自豪与幸福。然而,有不少父母,在那自豪和幸福的后面,却掩映着无边的愁困,颇多的无奈:那不菲的学费哪里来?让子女考上大学,是多少家长的殷切期盼。然而,在国民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综合国力空前提高的大背景下,大学学费却让很多家庭有难以承受之感。对不少家庭来说,子女考上大学反成了一件可怕的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