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政党协商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核心要素,具有独特的性质地位和运行机制,以政党间的合作为主要政治运行方式,在政党之间体现和而不同的关系。政党协商的过程是凝聚共识、智慧和力量的过程,政党之间是非零和博弈与合作共赢。"和而不同"的行动逻辑,保障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  相似文献   

2.
民主党派的政党职能和政党功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我国政党理论研究中,民主党派的政党职能和政党功能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在理论研究上,它们有着各自的研究范畴和对象;在实践中,它们更有不同的活动领域.从本质内涵的角度看,民主党派的政党职能受其本质所规定,是参政党应当具有的政治品质和政治技能的反映,也是政党权力的体现;民主党派的政党功能则是党派职能在实践中的状态和结果,它既包含着参政党所具有的独特的价值取向,也包含着政党内在的规律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共产党亲密友党的各民主党派,在曲折的历史进程中,其政党性质先后经历了从资产阶级中间派向新民主主义性质政党的转变;再从新民主主义性质政党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的转变。民主党派政党性质的历史转变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启示,即政党的生命力在于顺应历史潮流,在于代表人民的利益,在于不断的思想更新。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和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性质所决定的.人民民主专政从根本上规定了我国政党制度的核心价值和制度要素,从而形成了与西方政党制度相区别的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适应人民民主专政国体和政体的要求,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服务,是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确立和发展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政党关系既不同于西方两党制和多党制那种权力争夺型的政党关系,也不同于一党制那种权力垄断型的政党关系,而是一种民主协商、肝胆相照的和谐政党关系.这种和谐政党关系,既保证了监督与制约,又保持了闭结与合作;既保证了稳定与秩序,又保持了差异与活力;既保证了集中与效率,又保持了协商与参与.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实践,把马列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政党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新型政党关系,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特点和优势的集中体现。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有关促进政党关系的新论述,对完善和发展我国的多党合作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各民主党派积极融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我国各民主党派是社会主义政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基本原理,根据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民主党派阶级基础的变化,根据我国各民主党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各民主党派的性质已不同于民主革命时期,不再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政治代表,而是与社会主义相联系的建设者和爱国者的政治力量,是社会主义政党.  相似文献   

8.
叶海波 《岭南学刊》2008,1(1):41-45
西方关于政党法律性质的认知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先后形成政党机关说、政党团体说和政党媒介说三种理论。政党机关说注重于政党的公共属性;政党团体说则偏重于政党的自由属性;政党媒介说认为政党活动于社会公共领域,具有公共性和自由性,是社会和国家间信息交换的媒介。三种理论均深受国家社会二元论的影响,部分或全面地揭示了政党所具有的公共性和自由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略论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下的政党关系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作斌 《桂海论丛》2005,21(1):32-35
现代世界政党关系文明的主要表征是:以广泛的政党理念认同为基础,以强大的政党力量主导为支撑,以规范的政党体制运作为动力。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下的政党关系具有政治关系中的领导与被领导、政权关系中的执政与参政、政党关系中的亲密友党关系等特点。必须进一步改善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政治领导,发挥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完善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0.
赵雪 《人民论坛》2010,(12):34-35
要理解当代中国的社会政治的实质,离开对政党现象的思考是不可能抓住要害的。萨托利的《政党与政党体制》一书,通过对现实存在的政党进行分类,并就竞争性体制和非竞争性体制各自的逻辑进行详细的分析,为我们理解中西方政党现象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文本。  相似文献   

11.
政党认同是政治主体对政党的一种思想、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其对政党做出的一种肯定性的心理反映和行为表达.政党领袖是以个人或者小集团形式出现的、并以其理论力量、人格魅力和实际组织经验为广大政党成员以及人民群众所接受和公认的政党主要负责人.政党领袖是政党认同形成的魅力性资源,一个成绩卓越、品格高尚、魅力十足的政党领袖对于政党争取民众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政党领袖与政党认同之间应该维持一个良性的互动.如果打破这种均衡,在政党认同中"人"的因素过大,而"党"的因素过小,则会造成对政党认同的扭曲,并出现个人崇拜盛行、政党组织发展不稳等不良现象.  相似文献   

12.
姚尚建 《长白学刊》2008,44(3):56-59
在世界范围内,即使已经运转的政党政府体制也逐步暴露了政党代表性的丧失、功能的退化等问题,政党政府面临结构再造、功能重设的争论。责任政党政府理论的诞生与发展使政府与政党在责任履行方面有了新的沟通渠道,责任政党政府理论也为中国的政党发展和政府发展提供了新颖的研究视角,而如何在履行责任的过程中建立负责任的政党政府,于是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首要命题。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一个多层次、多样化的制度体系。它包含着一系列的关系或范畴。其基本关系范畴包括:领导与参与是我国政党制度存续的前提与基础;执政与参政是政党制度运行的关键;协商与共识是我国政党制度的特色;合作与竞争是我国政党制度的运转形式;监督与共荣是我国政党制度健康发展的保障。除此以外,八大民主党派之间的求同存异是我国政党制度中的特殊关系范畴,是其健康发展的有益补充。求同是各参政党之间和谐共存的前提和基础,存异是各参政党之间和谐共存的关键。而这些关系或范畴之间的良性互动则全方位展现了我国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4.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构建更加和谐的政党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与时俱进,需要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过程中,构建更加和谐的政党关系。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是促进中国政党关系和谐发展的制度。构建更加完善和谐的社会主义政党关系,需要进一步强化和谐的政治理念,需要创造更加和谐的政治环境,需要坚持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15.
吴骞 《传承》2011,(12):28-29,35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当代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新政协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确立。在新制度下,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共同担负起管理和建设国家的重任。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民主党派自身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中国共产党在总结与民主党派合作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当代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在社会主义阶段的进一步确立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政党趋同发生在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之间、各民主党派之间两个层面,体现在政治纲领和指导思想、关注问题和政策意见、社会基础和成员构成、组织属性和功能发挥等多个维度。这种趋同现象是历史原因、体制原因、社会原因、政策原因、组织原因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产生和存在有一定的必然性。当前,中国政党之间的趋同已经超过了适宜的"度",必须在理论上认真思考和研究,在实践中高度重视和应对。要正确认识"求同存异"原则中蕴涵的辩证思维,客观评判和正确处理新型政党制度实践中的"同""异"关系;要通过发挥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作用,形成更能体现知识分子型政党特色的话语体系,构建兼具共性与个性的参政党理论体系,使民主党派与中共做到"和而不同";每一个民主党派应基于各自历史传承和现实发展,在自身建设与履职中努力保持自身特色,做到"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7.
构建民主党派学习型政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互动,重在实践的过程。新阶段发展实践具备型塑民主党派的主体性,全面审视民主党派面临的系统性挑战,要求民主党派运用实践思维方式构建学习型政党,保持对时代发展脉搏的清醒把握和对新形势下自身建设新要求的高度自觉。  相似文献   

18.
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政党知识这一概念的核心在于"真实性"与"可交流性",它包括政党观念、学说以及技术性知识。把政党知识融入到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中,勾勒其变化的基本轮廓,发现在古典现代性、自由现代性以及多元价值时期都不断凸显社会智知范式转变的特征,这样的特征表现为某种程度的非承继性与对抗性,显示出主观创制和人为建构。政党知识的不断再认知过程,就是政党知识"自反性"的表现,这一过程不仅产生新的知识内容,也使政党主体发生变化,保证了党组织对广泛社会基础的回应性。  相似文献   

19.
论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现实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应当代中国国情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它对于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政权稳固、社会政治稳定以及执政党和参政党的自身建设的作用是其他政党制度所不能代替的。这一政党制度不仅有其历史必然性 ,而且是当代中国现实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围绕"人民"话语的宣示性表述,是当代西方政党的共同特征,但其现实实践与话语定位却存在矛盾。矛盾的关键在于,人民绝非西方政党政策清单的首选项,资本利益和本党利益永远高于、先于民众利益;民粹主义政党也并非人民的代表,其政治动员实质上是对大众意志的裹挟和绑架;西方政党制度越来越僵化和失灵,日益丧失民众信任。高扬的"人民"话语与"去人民化"的实践,成为西方政党政治难解的悖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