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陷阱取证"是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中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试从刑事和民事两大方面分析"陷阱取证"的合法性、必要性和可行性"。陷阱取证"是来源于刑事诉讼中的概念,但在民事诉讼中也有所运用"。陷阱取证"通常分为"机会提供型"和"犯意诱发型"两种类型。犯意诱发型"陷阱取证"会引起诸多问题,所以是非法的。本文分析讨论了刑事案件中的"陷阱取证"的合法性,并从三方面说明采用机会提供型"陷阱取证"进行刑事侦查的必要性;探讨了民事诉讼案件中以"陷阱取证"的方式获得证据是否应予以采纳的问题。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作为定案根据的证据必须具有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三个特征。并认为在民事诉讼中不应提倡陷阱取证。  相似文献   

2.
软件侵权诉讼中“陷阱取证”与“实验取证”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正诉高术案件再次提出了"陷阱取证"在软件维权中究竞地位几何这一尖锐问题.借鉴"陷阱取证"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我们可以将民事诉讼中的"陷阱取证"分为机会提供型和恶意诱发型两种.对原告采用的机会提供型的"陷阱取证"方式应该认可,而对恶意诱发型则应该坚决予以禁止.从民事诉讼"陷阱取证"与刑事诉讼"陷阱取证"的联系和区别、公私利益平衡、法经济学、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等多个角度来看,机会提供型陷阱取证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我们应该通过立法及司法实践,对"陷阱取证"使用的对象、范围、批准程序、适用程序以及证据的效力等等,做出明确而详细规定,以科学地发挥这种取证手段的作用.我们应该将"陷阱取证"控制到类似于科学实验的"实验取证"水平,保证取证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相似文献   

3.
陷阱取证概念源于刑事诉讼法中的"诱惑侦查",但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中也有所运用。陷阱取证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司法实践中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对于陷阱取证的合法性,尚存在诸多争议。文章从陷阱取证的历史发展、陷阱取证的限定、与诱惑侦查的对比以及正当性和必要性几个方面来探讨刑事领域的陷阱取证。  相似文献   

4.
王喆 《法制与社会》2011,(24):178-179
贫困陷阱是指低保者在城市社会保障补差制和低保捆绑式救助的负激励效应下而陷入一个低水平生活的长期恶性循环,是一种制度性贫困。对其解决措施有实行负所得税制、强制工作和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社会救助、分类施保等。  相似文献   

5.
摆脱贫穷,实现民族振兴和人民共同富裕,始终是近代中国的主旋律,也是中国共产党努力奋斗的中心任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中国的反贫困提供了崭新的制度空间和实现路径,取得了诸多成就,但不幸陷入了"同步富裕"的深渊和陷阱;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摸索出了一条以"三步走"战略为核心,以"先富带动后富"为实现过程的新路,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又面临贫富差距有可能拉得过大的难题;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中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在保持适当差距以维持社会发展的持续动力的基础上,如何解决贫富差距拉大的现实及其进一步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包括下岗工人和落后地区贫困农民在内的贫困群体的生活和再发展问题,是第三代领导集体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作为代表国家行使公权力的行政执法机关,应是公平公正的化身,不能在行政执法活动中进行"陷阱"执法。综观实际社会生活中的众多案例,行政执法活动中还存在诸多"陷阱",行政执法"陷阱"的背后多是违法行政、不当行政。  相似文献   

7.
叶青  韩东成 《政治与法律》2007,6(5):152-156
北大方正公司、红楼研究所与高术天力公司、高术公司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纠纷案可谓一波三折,案件争议的焦点之一是被一审法院称为"陷阱取证"的取证方式。民事陷阱取证具有合理性、合法性,在运用民事陷阱取证时,应注意要遵守合法性、必要性原则;恰当把握民事陷阱取证的实质性要件;强化民事陷阱取证的程序保障;赋予被取证人救济手段。  相似文献   

8.
前沿视点     
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恰如在九锋上行走张明在求是理论网撰文认为,未来十年的中国经济增长,恰如在刀锋上行走,刀锋左边和右边,应努力避免两个陷阱。而一旦沦入其中任何一个陷阱,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都完全可能戛然而止。一是日本式陷阱,二是拉美陷阱。"日本式陷阱",其核心特征是"泡沫经济+人口老龄化"。如果中国发生资产价格泡沫,则资产价格泡沫的破灭很可能与人口老龄化的拐点相互重叠。而一旦中国经济在人均5000美元左右遭遇泡沫经济与老龄化的双重打击,那么中国的人均收入将会停滞不前。这意味着中国将同时陷入另一个陷阱,即拉美陷阱或中等收入陷阱。从经  相似文献   

9.
中央制定"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就是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资源主导产业的衰退造成的贫困问题,是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题中应有之义.资源枯竭型城市存在较严重的集体性失业、群体性贫困等问题;资源型城市的贫困问题除了资源枯竭这一客观因素外,与一系列的失衡不无关系;破解资源枯竭型城市贫困难题的主要对策,就是促进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0.
《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并不能解决现实中的所有问题,劳动合同中隐藏的种种陷阱同样会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本文对劳动合同中的试用期"临界点"问题和竞业禁止、保密协议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1.
作为数字时代政府改善贫困治理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应用如何影响公民社会福利权尤其值得关注。论文以信息技术在G省贫困治理中的应用为例,剖析信息技术应用影响社会福利权实现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信息技术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应保未保"问题,造成贫困群体社会福利权的旁落。在个体层面,迫使贫困群体不得不在社会福利权和个人隐私权之间做出选择;在技术层面,遭遇"数字边缘化"的贫困群体被排除在信息化福利体系之外;在社会层面,"数字标签化"强化了贫困群体的"福利污名",加剧其心理障碍从而放弃社会福利权;在制度层面,扩大了制度排斥的覆盖范围,造成福利权的"强制性缺失"。该研究为信息时代的社会福利权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维度,也为政府在推进数字治理进程中更好地保障公民社会福利权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薛丹 《行政与法》2022,(2):14-22
在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后,我国的贫困治理已转向相对贫困.当前,我国的国际方位、发展方位、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相对贫困治理也面临着相对贫困人群瞄准难、相对贫困扶持精准供给难、"能力贫困"及"精神贫困"韧性大、碎片化与系统化矛盾调和难等挑战.后小康时代,应构建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织密多维动态识别、政策统筹衔接、持续...  相似文献   

13.
红寺堡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是自治区党委、政府贯彻落实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为从根本上解决宁南山区贫困群众脱贫问题建设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的主战场。背靠素有"旱海明珠"之称的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活着搬迁安置"西海固"等八县贫困带上的近20万生态移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中国,对贫困与犯罪问题的研究无疑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贫困与犯罪问题经常与"仇富"现象有关,"仇富"导致犯罪的发生,可以从犯罪人、被害人,以及国家和社会政策等不同方面寻找原因。为了减少、防控因仇富引发的犯罪,全社会尤其是国家和已经富裕起来的群体更要充分认识贫富分化带来的社会危机。无论是贫还是富,都要树立正确的财富观,但先富起来的人更要多担责任,有所作为。解决与仇富有关的犯罪问题,归根到底还是要解决贫困问题本身。国家在依法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同时,还要逐步健全和理顺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5.
许坚 《金陵法律评论》2005,(6):69-73,91
本文在对外资经济贫困化增长理论和描述性模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外资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判断.低技术含量、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的外资经济,已经出现国民所得下降的贫困化增长;资本、技术密集型外资经济虽未出现贫困化增长,但存在外资控制技术、垄断市场的趋势.前者面临的是如何跃出"比较优势陷阱"的问题,主要存在于珠三角地区;后者面临的是如何防范"拉美化陷阱"的问题,主要存在于长三角地区.提高外资经济中的国民所得,实现外资经济增长转型,应选择诱致性转型路径.  相似文献   

16.
刘永皎 《法制与经济》2008,(14):58-58,90
“陷阱取证”是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中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试从刑事和民事两大方面分析“陷阱取证”的合法性、必要性和可行性。“陷阱取证”是来源于刑事诉讼中的概念,但在民事诉讼中也有所运用。“陷阱取证”通常分为“机会提供型”和“犯意诱发型”两种类型。犯意诱发型“陷阱取证”会引起诸多问题,所以是非法的。本文分析讨论了刑事案件中的“陷阱取证”的合法性,并从三方面说明采用机会提供型“陷阱取证”进行刑事侦查的必要性;探讨了民事诉讼案件中以“陷阱取证”的方式获得证据是否应予以采纳的问题。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作为定案根据的证据必须具有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三个特征。并认为在民事诉讼中不应提倡陷阱取证。  相似文献   

17.
免于贫困的权利及其法律保障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习根 《法学研究》2012,(1):194-208
减少贫困问题是一个国际学术热点。现有的"基于人权的减贫方法"无论是在法律本体论还是规范实效性上都具有不可克服的缺陷,应当转变为"免于贫困的权利方法"。免于贫困的权利是人类享有维持体面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和文化产品,并通过获得均等的减贫机会,参与、促进减贫并分享减贫成果之积极行为来实现的权利。该权利与人的尊严密切相关,具备人权的逻辑要素,且不能被国际人权公约所列举的人权形式所替代或覆盖,因而是一项独立的人权。应当在全球层面构建免于贫困权利的新型义务谱系和法律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18.
包蕾萍 《检察风云》2014,(11):36-36
中国正在步入一个任务艰巨的转型期,一方面要在保持经济高位运行的前提下,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降低经济增速,改变增长模式;另一方面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国际经验表明,在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跨越阶段,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能够有效保证一个国家在群雄逐鹿的国际舞台上继续保持发展优势,而跨越失败的国家,则面临刚从"贫困陷阱"里爬出、又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发展中国家由于长期受制于外汇短缺,因而特别注重外汇储备的累积,过分看重外汇储备的作用,从而形成了"外汇储备幻觉"和"外汇储备偏好",进而落入"外汇储备陷阱".中国在这一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这需要从国内和国外两种渠道寻求有效的途径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0.
王方 《检察风云》2004,(3):60-61
西班牙的陷阱很多,只要你一不留神就会陷入,一旦陷入,你的血汗钱就会像流水一样地哗哗地流失.待你爬出陷阱,查看你的各类发票,也许你的血压会升高……最近我陷入了好几个"温柔的陷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