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根据非营利组织的特性与社会责任的本质内涵,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责任可以界定为:环保责任、慈善救助责任、市场监督责任、文教责任、民主监督责任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的内涵具有一致性,非营利组织社会责任的积极履行和功能的正常发挥将会极大地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非营利组织作为公民社会的基石,在公共服务的供给及市场信息的共享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弥补了政府以及市场的缺陷。尤其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领域,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目标与非营利组织的宗旨不谋而合,而两者在资源上相互依附的特性,决定了非营利组织在作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代理机构、监督机构及环境创造机构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安宁 《中国民政》2008,(1):46-48
非营利组织作为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第三部门,在美国社会享有巨大的影响力,在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据统计,美国有160万个非营利组织,其收入占国内总收入的6%,从业人员占全国雇员的9%,全美51%的医院、46%的大学、86%的博物馆、90%的音乐、舞蹈、艺术组织以及58%的各类社会服务由非营利组织提供。  相似文献   

4.
社会中介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研究之间已经出现了很大程度的冲突。本文从人类行为的两种基本逻辑出发 ,讨论公共部门和私有部门之外的领域中组织分类问题 ,提出将第三部门类型分为非营利中介组织和营利性中介组织两种类型。再根据组织的产权性质和专业化程度进一步论述这种分类的深层原则。  相似文献   

5.
杜陵江  李虹 《求索》2012,(10):226-227,154
社会资本能够有效降低知识交易的成本,促进知识共享,并进而改善组织绩效。文章采用结构方程验证了社会资本,知识共享和组织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共享在结构性社会资本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而在关系性社会资本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中则扮演完全中介的角色。提出了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会资本存量,加强制度建设和构建区域协同医疗信息平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消费社会理论是鲍德里亚早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的产生是以社会从生产社会向以符号为中介的消费社会的结构性转变为基础的。鲍德里亚揭示了消费社会的双重变化:即物品的使用价值的没落和符号价值的凸显;作为消费主体的人的主体性的丧失和异化。同时,鲍德里亚探讨了当今以广告为代表的技术媒介在消费社会中的支配作用及其与符号逻辑的共谋性。消费社会理论的现实语境决定其理论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其理论对于正确认识、评价渗透于当今社会各个方面的媒介技术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组织快速成长,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社会组织以其创造性的行动和对社会卓有成效的贡献,受到国内外普遍关注。特别是在地方政府的社会治理中,社会组织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市场  相似文献   

8.
郭小刚 《广东民政》2010,(12):47-48
能有幸与建辉结识,并成为良师益友,深信这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人生机缘。2009年深秋南宁社会组织宣传工作会上,建辉作为广东参会代表,见解深刻独到,别具风格魅力。今年十月广州全国行业协会改革发展经验交流会之余,又与紧张忙碌略显疲惫的建辉有了一次畅谈,分享心路历程,感触良多。  相似文献   

9.
罗尔斯在他的《政治哲学讲义》中对霍布斯的利维坦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主要在世俗系统内对《利维坦》进行了全面的解读。罗尔斯对社会契约的形成过程的分析不是基于神学知识的考虑,而是通过对人性的认知,并以人性为核心,来看待自然状态如何转变为战争状态,以及如何由自然状态下形成订立契约的合意,最终导致自然状态向市民社会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顾朝曦 《中国民政》2013,(10):11-15
2013年9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 96号)(以下简称《意见》),对政府向社会组织,以及企业、机构等社会力量购买服务作出系统安排和全面部署.这既是惠及人民群众、深化社会领域改革的重大举措;又是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社分开,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也是释放改革红利,激发社会活力,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积极作用的关键之举,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全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深刻学习理解并认真贯彻落实《意见》,是摆在民政部门及广大社会组织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周忠学 《前沿》2013,(5):44-46
凝聚与表征人类需求与希冀的人权从自由权发展到社会权,社会权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人们的幸福水平,它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社会权的可诉性。社会权的可诉性要在实践中生成与发展,实践是其根本维度,社会权可诉性的实践不仅是社会权的可诉性实践方法产生的源泉,也是社会权的可诉性实践价值的源头。社会权可诉性的实践方法与实践价值蕴藏于、内含于社会权可诉性的实践之中,探究社会权可诉性的实践方法与实践价值是社会权可诉性实践视域的应有之义与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深入考察《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可发现,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以及作为其思想表征的政治经济学展开批判的同时,对未来社会展开了双重逻辑论证。一方面,基于主体性逻辑的视角,即从主体和自由、主体和劳动以及主体和财富的关系等维度,对未来社会存在样态展开了富有原则性的高度设想;另一方面,基于客体性逻辑的视角,即通过把握资本运动本质自身中的矛盾,暴露资本的历史局限性,揭示其走向崩溃以及为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基于《大纲》中的双重逻辑论证考察马克思从《手稿》到《资本论》的思想演进,《资本论》绝非如奈格里所认为的是《大纲》的倒退,而是实现了对《大纲》中建构起来的客体性逻辑的完美建构,并为主体性逻辑论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达及思想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13.
屈新儒  程臻 《人权》2010,(4):30-34
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通过《世界人权宣言》(以下称《宣言》)以来,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一个集团、一个文明圈、一种宗教完全否认《宣言》的正确性和适用性,但也很少有一个国家能够接受和实行《宣言》所包含的全部内容。据2006年统计,在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中,有165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宣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