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0 毫秒
1.
目的测量眼球整体CT值,并探究其死后的变化规律,探讨其是否可以作为推断PMI的新参数。方法采用健康成年新西兰兔10只,处死后放入20±0.5℃温箱保存,在死后0~180h的时间间隔内,每隔12h进行一次CT扫描,检测眼球整体的CT值随时间的变化情况。采用回归分析方法确定眼球整体CT值与PMI的关系。结果 PMI在0~180h之内,眼球的整体CT值随PMI的增加而增加,使用曲线拟合分析,其中三次方程的拟合效果最好,拟合回归方程为:y=-81.342+1.02x+0.099x~2-0.001x~3(x:眼球整体CT值,单位为HU;y:PMI,单位为h,R~2=0.969,P 0.001)。结论本研究表明,眼球CT值存在明确的死后变化规律,PMCT测量眼球整体CT值可作为法医学PMI推断的参数之一,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兔死后角膜厚度变化规律与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的关系。方法用空气栓塞法建立兔死亡模型。在兔死后0~72h,每隔6h进行角膜取材,切片后常规HE染色,用光学显微镜摄取全角膜图像,结合Motic Images Plus 2.0图像分析软件观察角膜上皮层厚度(x1)、角膜基质层厚度(x2)、全角膜厚度(x3)3项指标的变化值,并作统计学分析,建立与PMI(y)的回归方程。结果在兔死后72 h内,角膜基质层厚度和全角膜厚度均在死后12h开始增加,并在死后54h达到高峰,两者与PMI正相关,回归方程分别为y=-0.070 2 x22+11.398 x2+1 634(R2=0.712 2,P0.05),y=-0.074 9 x32+12.036 x3+1 819.4(R2=0.675 0,P0.05)。结论角膜基质层厚度和全角膜厚度与PMI之间呈较好的线性关系,且角膜基质层厚度优于全角膜厚度,可作为推断死亡时间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CT扫描动态观察新西兰白兔死亡后脑组织变化,建立利用CT值、脑组织/颅腔面积比,推断死亡时间(PM I)的研究方法。方法通过耳缘静脉注射空气,建立新西兰白兔死亡模型;于死亡后0~120h,运用CT进行头颅平描;选取颅顶面层测定脑组织CT值、脑组织/颅腔面积比。结果死亡后兔脑组织CT值呈双峰样上升、脑组织/颅腔面积比呈不断下降趋势;建立与死亡时间的回归方程:CT值=47.4780-0.1768T+0.0049T2(T/h,CT值/HU)、面积比=99.7368+0.3098T-0.0118T2/100(T/h)。结论CT扫描检查可准确显示兔脑的死后变化;脑组织消失之前,综合运用CT检查指标可用于准确推断死亡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脑内N-乙酰天门冬氨酸、胆碱复合物及磷酸肌酸和肌酸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2只白兔,利用单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测定死后0.5、1、2、4、6、8、12、16、24h脑内N-乙酰天门冬氨酸、胆碱复合物及磷酸肌酸和肌酸峰下面积;分析其在上述时间点的变化规律,建立与死亡时间相关的回归方程。结果在死后24h内N-乙酰天门冬氨酸、磷酸肌酸和肌酸峰下面积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各时间点比较P<0.05),胆碱复合物在死后24h内无明显变化(各时间点比较P>0.05)。回归方程为:Naa:y=0.7425x2-27.282x+299.984(R2=0.962);Cr:y=0.3234x2-12.007x+210.503(R2=0.986)。结论死后24h内兔脑N-乙酰天门冬氨酸、磷酸肌酸和肌酸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其与死亡时间相关程度较高,可用于对一定条件下死亡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测不同温度下家兔尸体玻璃体液内K~+、Mg~(2+)浓度随PMI的变化规律,探索应用混合效应模型推断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的可行性。方法家兔处死后分别置于5℃、15℃、25℃和35℃温度下保存,在0~120h内每12h双眼交替微量提取玻璃体液80~100μL。应用生化免疫分析仪检测玻璃体液中K~+、Mg~(2+)的浓度。应用混合效应模型进行分析拟合,建立PMI推断方程。使用放置于10℃、20℃、30℃温度下均经过20、40、65h的样本检测数据对PMI推断方程进行验证。结果各温度(y)下家兔玻璃体液中K~+、Mg~(2+)浓度[f(x,y)]随PMI(x)延长均呈上升趋势。在5℃~35℃,PMI及温度拟合的K~+、Mg~(2+)浓度方程分别为:f_(K~+)(x,y)=3.413 0+0.309 2 x+0.337 6 y+0.010 83 xy-0.00247x~2(P0.000 1);f_(Mg~(2+))(x,y)=0.745 6+0.006432 x+0.0338y(P0.000 1)。经验证,PMI为0~40 h时,K~+、Mg~(2+)浓度推断PMI的偏离时间均在10 h以内;PMI为40~65 h时,偏离时间在21h以内。结论在5℃~35℃的环境温度区间内,利用混合效应模型拟合的方法可实现利用温度和玻璃体液物质浓度双参数推断PMI,将为解决玻璃体液化学物质在PMI推断中的实际应用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Yang TT  Li ZW  Liu L  Zhen N 《法医学杂志》2008,24(2):85-89
目的利用单体素质子磁共振波谱技术推断不同温度下的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探讨不受外界环境温度影响下推断PMI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4只白兔,分为A组(10℃)、B组(30℃),利用磁共振单体素波谱测定死后0.5、1、2、4、6、8、12、16和24h脑内N-乙酰天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Naa)、胆碱复合物(Choline,Cho)、磷酸肌酸和肌酸(phosphocreatine and creatine,Cr)峰下面积(相对含量)及各代谢物之间相对含量的比值。结果在死后24h内Naa和Cr峰下面积随PMI的延长而减少,Naa/Cr、Cho/Cr随PMI的延长而降低。回归分析:自变量为Naa/Cr的二次多项式方程为:y=0.0019x2-0.803x 1.4498(R2=0.962);自变量为Cho/Cr的二次多项式方程为:y=-0.0024x2 0.926x 1.1777(R2=0.986)。用Naa/Cr的方程推测PMI,当PMI<24h时,平均偏离时间为2.10~37.90min,用Cho/Cr的方程推测PMI,当PMI<24h时,平均偏离时间为1.69~40.87min。结论Naa/Cr、Cho/Cr的死后变化与时间呈强相关性且受环境温度影响不大,可用于不同温度下PMI推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测定大鼠死后不同时间股二头肌蛋白质羰基含量及巯基含量的变化值并探究其与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的关系。方法 健康大鼠颈部脱臼处死后,20℃恒温保存,分别于死后0 h、24 h、48 h、72 h、96 h、120 h、144 h、168 h提取大鼠股二头肌。利用吸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羰基和巯基含量,分别按鲜重和蛋白质浓度(Protein Concentration,Cpr)计算,并建立与PMI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结果 大鼠死后168 h内,蛋白质羰基含量持续增加,其中在144 h内随PMI增加规律明显,R2分别为0.971(按Cpr计算)和0.838(按鲜重计算)。大鼠死后168 h内,按Cpr计算的总巯基(Total Sulfhydryl,TSH)含量随PMI延长变化规律不明显,按鲜重计算的TSH含量随PMI延长逐渐降低(R2=0.905),非蛋白质巯基(Nonprotein Sulfhydryl,NPSH)含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蛋白质巯基(Protein Sulfhydryl,PSH)含量随PMI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数字图像分析技术量化分析个体死后晶状体赤道部形状时序性变化规律的可行性,为利用眼组织推断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 PMI)提供一种补充手段。方法建立兔空气栓塞死亡模型。在22±1℃、30%相对湿度室内,于兔死后96 h内每隔6 h分离晶状体,应用智能手机结合简易光源装置采集晶状体赤道部图像,基于Matlab软件设计相关程序代码,分割赤道部图像并提取赤道部边缘周长、面积及圆形度3项形状特征数值,建立PMI推断线性回归模型。结果兔死后96 h内,晶状体赤道部边缘周长、面积随PMI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圆形度随PMI呈线性上升趋势。建立的3项参数与PMI的线性回归模型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且利用圆形度推断PMI的线性回归模型决定系数最高(R~2=0.925)。结论个体死后晶状体赤道部形状变化呈一定时间规律性。研究建立的晶状体赤道部数字图像分析方法及指标为客观、量化推断PMI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死后人体骨骼肌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myofibril fragmentation index,MFI)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双缩脲法测定室温下死后不同时间人体右肱二头肌和右股四头肌的全蛋白浓度,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540 nm处的吸光度,得到骨骼肌MFI值。以死亡时间为自变量(x),MFI值为因变量(y),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在死后早期,人体骨骼肌MFI值随着时间延长逐步增高,之后趋于平缓,以12 h内最为显著。死后0~12 h,右肱二头肌回归方程为y=32.660+3.227 x(r=0.987 9),右股四头肌回归方程为y=32.380+3.495 x(r=0.983 9)。结论 MFI与死亡时间相关性强,结合法医实践经验,对于死后早期(尤其12 h内)死亡时间推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大鼠肌肉中微生物ATP含量及其在死亡时间推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死后大鼠肌肉组织中微生物ATP浓度变化及其与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的关系. 方法取健康SD大鼠处死,死后不同时间取肌肉组织,用生物发光法检测微生物ATP浓度,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死后肌肉组织中微生物ATP含量随时间延长而增加,于7d达到高峰,随后逐渐降低,并于10d再次略微升高.PMI在0~9d内与肌肉中微生物ATP含量变化拟合最优.以PMI为自变量的三次多项式回归方程为:y=0.020x3-0.166x2-0.666x+13.412(r2=0.989,P<0.01).结论 死后肌肉组织中微生物ATP含量变化可用于PMI推测;本检测方法所需检材量小,不受组织自身降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多体素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技术推断不同温度下的死亡时间。方法选取24只白兔,分为两组,利用多体素质子磁共振波谱测定死后30m in、1h、2h、4h、6h、8h、12h、16h、24h脑内N-乙酰天门冬氨酸、胆碱复合物、磷酸肌酸和肌酸各代谢物之间峰下面积的比值。结果死后24h内N-乙酰天门冬氨酸与磷酸肌酸和肌酸的比值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胆碱复合物与磷酸肌酸和肌酸的比值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而升高。Naa/Cr、Ch/Cr与PM I进行回归分析:自变量为Naa/Cr的二次多项式方程为:y=0.0020x2-0.0815x+1.4532(R2=0.971);自变量为Ch/Cr的二次多项式方程为:y=-0.0024x2+0.0870x+1.1876(R2=0.962)。用Naa/Cr的方程推测PM I,当PM I<24h时,平均偏离时间为1.70~50.27m in,用Ch/Cr的方程推测PM I,当PM I<24h时,平均偏离时间为1.12~98.11m in。结论Naa/Cr、Ch/Cr的死后变化与时间呈强相关性,可用于死亡时间推断。  相似文献   

12.
Fang C  Lin XH  Jing HL 《法医学杂志》2010,26(4):250-252
目的运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SCGE)技术观察猪眼视网膜细胞DNA降解规律,推断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方法猪死后取眼球放置于避光、温度(15&#177;2)℃、湿度(50&#177;5)%条件下,分别于2、4、6、8、10、12、14、16、18、20、22、24 h提取猪眼球视网膜细胞,进行SCGE,荧光显微镜采集图像,并运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图像分析系统(IMI 1.0)进行图像分析。结果死后2~24h,视网膜细胞DNA降解程度随着PMI延长而增加;头DNA含量(%)、LT/LH、IT/IH与PMI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92.227-5.188 x+0.019 x^2+0.001 x^3(R^2=0.971)、y=0.035e^0.191x(R^2=0.947)、y=0.099 e^0.264x(R^2=0.955)。结论运用SCGE检测视网膜细胞DNA降解情况有助于推断PMI。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测定大鼠死后不同时间心、肝、肾3种组织内总巯基(TSH)、非蛋白质巯基(NPSH)、蛋白质巯基(PSH)含量并探究其与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的关系。方法 健康大鼠颈部脱臼处死后,20℃恒温保存,分别于死后0 h、24 h、48 h、72 h、96 h、120 h、144 h、168 h提取大鼠心、肝、肾。利用吸光光度法,测定大鼠死后不同PMI 3种组织内不同类型巯基含量,分别建立其与PMI的相关回归方程。结果 大鼠死后168 h内,3种组织NPSH含量变化规律均不明显;心脏TSH与PSH含量随PMI无明显变化规律,而肝和肾TSH与PSH含量在24 h内升高,随后持续下降。肝、肾TSH和PSH含量与PMI的关系用二次方程拟合较好,其中肝TSH的相关系数最高(R2=0.834),肾TSH和PSH以及肝PSH的相关系数较低(R2=0.768~0.825)。肝、肾TSH和PSH含量与PMI多元线性拟合关系较好(R2=0.862)。结论 肝组织内TSH含量与PMI相关性较好,可用于PMI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外界环境温度变化条件下,小鼠肝细胞18s rRNA降解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小鼠断颈处死后置于10℃、15℃、20℃、25℃、和30℃温度下保存;从死后6h至72h,每6h分别提取肝细胞组织中总R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18s rRNA循环阈值(Ct值)的变化。应用插值函数进行分析拟合,建立死亡时间推断方程。结果各温度组Ct值随死亡时间延长均呈上升趋势,对所得数据进行插值拟合,得到一定温度变化区间内(10℃~30℃),Ct值变化与PMI关系的三元五次曲面方程:f(x,y)=-426.9+30.82x+44.48y-1.297x~2-1.837xy-1.388y~2+0.034 38x~3+0.038 17x~2y+0.038 67xy~2+0.028 77y3-0.000 612 9x~4-3.897e~(-7)x~3y-0.001 223x~2y~2+0.000256 6xy3-0.000 537 4y~4+3.606e~(-6)x~5-2.846e~(-6)x~4y+1.009e~(-5)x~3y~2-3.439e~(-6)x~2y3-2.556e~(-7)xy~4+2.664e~(-6)y~5(r2=0.999 4)。结论在外界温度变化条件下,小鼠肝细胞18s rRNA降解与死亡时间关系符合三元五次方程分布,利用插值函数拟合的方法可在外界环境温度变化条件下进行死亡时间推断。  相似文献   

15.
家兔死后离体血液ATP含量变化与放置时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恒温(25℃)条件下家兔死后离体血液ATP含量变化与放置时间的关系。方法健康家兔8只,空气栓塞处死后即刻取右心室血液,置于25℃恒温水浴槽中,每4h应用ATP荧光快速检测仪检测血液ATP含量,所得数据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方差检验及回归分析。结果恒温(25℃)环境下,家兔死后离体血液的ATP含量,在8h内从死后即刻的2.46×10-12mol/L升至3.09×10-12mol/L,8h之后则随PMI的延长而下降,直至56h,56~72h ATP含量在0.13×10-12mol/L时趋于稳定。以Log[ATP]为因变量(y),离体放置时间为自变量(x),对死后0~56h的数据进行回归曲线分析,建立了3个推断离体时间方程,即y=-0.019x-11.359(R2=0.763)、y=0.001x2+0.016x-11.666(R2=0.962)和y=-1.281×10-5x3-0.007x-11.576(R2=0.980),其中三元回归方程的系数为0.980,曲线拟合度最好。结论家兔离体血液ATP含量变化与放置时间呈现一定的规律性,有望应用于死亡时间推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大鼠死后肌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VOC)的变化规律与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的关系。方法健康大鼠120只,随机分成12组,每组10只,以颈椎脱臼方式处死后保存在(25±1)℃环境中,在死后即刻(0 d)、0.5、1、2、3、4、5、6、7、8、9、10 d共12个时间点分别取一组大鼠肌肉,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收集、检测、分析大鼠肌肉VOC。结果共鉴定出15种VOC,其中芳香类9种、含硫类3种、脂肪酸类2种、杂环类1种。随PMI延长,VOC种类总数呈增加趋势,第1天没有检测到VOC,第2天检出3种,第3天检出9种,第4天检出11种,5~7 d检出14种,8~10 d检出15种。不同VOC峰面积与PMI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校准R~2=0.15~0.96),15种VOC总峰面积(y)与PMI(x)相关:2~5 d,回归方程为y=-17.05 x~2+164.36 x-246.36(校准R~2=0.96);6~10 d回归方程为y=2.24 x+101.13(校准R~2=0.97)。结论肌肉VOC变化规律有助于PMI的推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ATR-FTIR)光谱技术初步探索大鼠死后角膜组织随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 PMI)的化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 取 65 只 SD 大鼠,于死后 0、6、12、24、36、48 h提取角膜样本并采集 ATR-FTIR 光谱,观察 48 h 内大鼠角膜主要吸收峰峰位、峰形、吸光度及其比值的变化,比较不同性别、眼别、角膜组织离体与在体吸光度比值差异。结果 随 PMI 延长,不同性别、眼别、组织离体与在体的大鼠死后各时间点角膜主要吸收峰吸光度比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大鼠死后 48 h 内角膜 FTIR 光谱主要吸收峰峰位及峰形随 PMI 变化无明显变化,吸光度比值 A1339/A1239(r=0.863)、A1453/ A1239(r=0.824)与 PMI呈显著正相关,最佳拟合曲线为三次方曲线,回归方程分别为:y=0.778-0.001x-0.000001403x3(R2=0.786); y= 0.957-0.003x- 0.000003419x3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大鼠死后肌肉电导率(electrical conductivity,EC)、肉类食品腐败程度指标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与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的关系,探讨EC作为尸体肌肉腐败程度评价指标的可行性,为该法用于PMI推断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健康SD大鼠颈椎脱臼处死后,保存在28℃环境中,于死后不同时间点提取大鼠后肢肌肉组织,用去离子水制成质量浓度为0.1 g/m L的肌肉浸渍液,并测量所得浸渍液的EC值和TVB-N含量。分析EC(x_1)与TVB-N(x_2)的相关性,建立二者关系的回归方程;分析两指标与PMI的相关性,并分别建立两指标与PMI(y)关系的回归方程。结果肌肉浸渍液EC、TVB-N随PMI的变化曲线走势基本相同;EC与TVB-N呈显著直线正相关,回归方程为x_2=0.14 x1-164.91(R~2=0.982);EC、TVB-N与PMI显著相关,回归方程分别为y=19.38 x_1~3-370.68 x_1~2+2 526.03 x1-717.06(R~2=0.994),y=2.56 x_2~3-48.39 x_2~2+330.60 x_2-255.04(R2=0.997)。结论大鼠死后肌肉EC与TVB-N变化趋势一致,可以作为反映尸体肌肉腐败程度的指标,为腐败尸体PMI推断的相关研究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19.
家兔死后眼玻璃体液镁,铁含量与PMI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Xu XM  Gong ZQ  Sun YG 《法医学杂志》2002,18(2):65-66
目的寻找一种精确推定PMI的方法。方法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检测家兔死后96h内眼玻璃体液镁、铁元素含量,探讨其与PMI的相关性。结果家兔死后0~48h眼玻璃体液镁元素含量与PMI显著相关,6~48h铁元素含量与PMI显著相关,其二项式回归方程分别为y=0.0738x2+0.6997x+11.45(R2=0.9119)、y=0.0411x2-0.3148x+1.4113(R2=0.9594)。结论家兔死后眼玻璃体液Mg、Fe含量变化可作为推定48h内PMI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兔死后角膜内皮细胞核DNA降解随死亡时间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兔死后角膜内皮细胞核DNA降解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技术结合荧光显微镜和专业的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27只家兔死后48h内不同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核DNA降解情况。结果家兔死后角膜内皮细胞产生彗星现象,彗星样细胞出现率于兔死后6h开始逐渐增加。死后6~18h彗星样细胞出现率增加缓慢,死后24~36h出现率上升较快;死后36~48h彗星样细胞出现率上升缓慢,但仍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M185.4%),其回归方程为y=-0.0096x2+2.4548x+5.7964,与死亡时间呈正相关(R2=0.9743)。结论家兔死后角膜内皮细胞彗星样细胞出现率随死亡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