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物质激励并不是调动职工积极性的唯一方式,精神激励的作用决不可低估.不需要薪酬成本的"无薪激励机制",作为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为提升和实现职工的自我价值创造了较好的平台.无薪激励包括培训激励、典型激励、组织激励、文化激励、绩效激励等五项重点,应结合实际灵活运用,才能达到激励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刚调到监察大队,面对人手少、业务繁重的困难,面对农民工讨薪的无助和焦虑,已经有多年的工作经验的我,突然发现自己要学的东西太多。"广西梧州岑溪市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大队长周钊宇的回忆,带着我们一起走上为农民工兄弟追薪的路。不当劳动监察"白纸"2012年,周钊宇调任岑溪市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大队长,队里人手不足、业务不精,面临的任务繁重,大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永康市向社会公示当地机关事业单位“吃空饷”人员的自查结果,成为舆论焦点。其中教育系统是“重灾区”,学校在人员编制上虚报虚领工资是造成“吃空饷”的主要原因。此次查出的人员中有一位初中教师。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思南县最近清理"吃空饷"的机关干部和事业单位人员236人,一年可减少财政开支约240万元,而且深得民心.  相似文献   

5.
危险驾驶罪中的实行行为包括醉酒驾驶行为与追逐竞驶行为。醉酒驾驶作为一种典型的原因自由行为,既可表现为作为的方式,也可表现为不作为的方式;追逐竞驶行为无须考虑主观目的,但却需要有特定的行为手段与行为地点。危险驾驶中的"危险"实属一种超越"被允许的危险",对危险驾驶罪的客观归属进行分析,可以适当地排除部分不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当前高发、频发的盗骗抢手机案件,由于盗窃、诈骗、抢夺等犯罪手段相互交织,案件定性争议不断。主要行为说和处分行为说为盗骗抢交织案件定性提供了分析视角。"交付+控制"的判断标准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交付+控制=不处分→占有支配关系不转移,交付+不控制=处分→占有支配关系转移。在具体适用时,要全面分析案件的各种犯罪手段、财物占有支配关系转移的关节点,全面考察被害人的先期交付行为与行为人后续转移财产行为。  相似文献   

7.
"入户抢劫"的保护法益除了他人的财产权、人身权外,还包括住宅安全权,其内容包括:超出基本犯之外的财产权、人身权以及隐私权、安宁权、公民对住宅安全的信赖利益。据此,"入户抢劫"不以入户目的的非法性为必要,"在户抢劫"也属于"入户抢劫";构成"入户抢劫"通常要求暴力、胁迫的手段行为发生在户内,但即使手段行为发生在户外,或者手段行为是暴力、胁迫之外的其他强制行为,也有构成"入户抢劫"的可能性;行为人入户实施抢夺、诈骗犯罪也可能转化为"入户抢劫",而不仅限于入户盗窃的情形。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侵害了广大农民工合法权益,涉及面广,影响力大,成为近年来各行各业特别是建筑领域的突出问题,尤其是"节日讨薪"、极端手段讨薪维权等社会事件屡屡出现,影响城乡协调发展,阻碍经济社会进步,已经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文旨在从农民工工资概念、由来,拖欠农民工资问题治理历程和现状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揭示农民工工资拖欠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结合基层工作实践,从预防和避免拖欠发生的角度探索提出尝试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反侦查行为是犯罪分子对抗侦查、掩盖犯罪和逃避打击的多种手段的综合体。犯罪分子的反侦查行为是干扰侦查活动顺利进行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以445名在押犯罪嫌疑人作为研究反侦查行为的"主体",调查他们在犯罪活动中反侦查行为的总体状况及采取过的反侦查行为发现,有62.70%的犯罪嫌疑人在犯罪活动中曾有过反侦查行为;犯罪嫌疑人的反侦查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案件类型差异;犯罪嫌疑人采取的反侦查行为呈现出"总体分散,相对集中"的特点;部分犯罪嫌疑人所采取的反侦查行为也体现出与信息化等先进的侦查手段"与时俱进"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根据通说观点,以醉酒方法取得他人财物的行为符合抢劫罪中"其他方法"的行为模式,应以抢劫罪定罪处罚。但是"其他方法"并不等同于一切方法,尤其刑法将其与"暴力、胁迫"并列共同作为抢劫罪的手段行为,也决定了其在行为性质上应与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当性,以具有人身法益侵犯的可能性为必要。而对于手段较为平和的劝酒行为而言,实难认定为对人身法益的侵犯行为,因而即使行为人以此作为取得被害人财物的行为也不能认定为抢劫罪,否则不仅会不当扩大抢劫罪的成立要件,还会造成罪刑适用的不均衡。  相似文献   

11.
反侦查行为是犯罪分子对抗侦查、掩盖犯罪和逃避打击的多种手段的综合体。犯罪分子的反侦查行为是干扰侦查活动顺利进行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以445名在押犯罪嫌疑人作为研究反侦查行为的"主体",调查他们在犯罪活动中反侦查行为的总体状况及采取过的反侦查行为发现,有62.70%的犯罪嫌疑人在犯罪活动中曾有过反侦查行为;犯罪嫌疑人的反侦查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案件类型差异;犯罪嫌疑人采取的反侦查行为呈现出"总体分散,相对集中"的特点;部分犯罪嫌疑人所采取的反侦查行为也体现出与信息化等先进的侦查手段"与时俱进"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2010年11月7日至8日,由中国行为法学会侦查行为研究会主办、湖北警官学院承办的中国行为法学会侦查行为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侦查学术研讨会在湖北武汉举行。来自全国30多所高等院校和12家实战部门的7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围绕"科技类侦查手段的功能扩展与法律规制"这一中心议题,从"提升科技侦查手段效能"、"规范科技侦查手段程序"的双重  相似文献   

13.
科研人员采用不正当手段套取科研经费的行为存在罪名适用的争议,司法实践中,首先应该解决科研合同的定性问题。科研合同属于典型的行政合同,兼具"公"与"私"两个面向。行为客体方面,纵向科研项目的科研资金属于国有财产,不能认定为科研人员的劳务费;行为主体方面,科研人员不能认为是国家工作人员,其承担科研项目所从事的科研行为不能认定为是公务行为,故不存在职务便利的问题;套取科研经费的行为虽不构成贪污罪,但可以诈骗罪论处。  相似文献   

14.
王斌余讨薪杀人揭示出法律最深层的问题,暴露了法律的缺憾:法律调整范围的局限使它的预防功能并不总是有效;立法与司法有时脱节,使法律不能发挥社会功效;法律若不与其他社会调节手段相结合就不能完全发挥其社会功效。  相似文献   

15.
在公共行政实践中,行政人员经常需要在多种方案中做出令人苦恼的行为选择.面临"做了你也要下地狱,不做你也要下地狱"的两难境地.可见,这是一种常见的、典型的伦理困境.如果不加以解决,势必会严重影响着公共行政的效率和公共性.对于这种伦理困境的化解,学者们往往从"外控"(亦即法律制度)和"内控"(亦即伦理道德)这两个维度来研究的.值得思考的是,这两种方法从何而来?如果不搞清楚这一问题,是不能深刻认识它的意义和作用的.不可否认,这两种"手段"属于传统的行为控制方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然而,为什么在现实中还会存在诸如贪污腐败、玩忽职守等问题呢?是否有必要在利用这两种方法的同时,寻找"非控制"手段呢?这种"非控制"手段存在吗?它能起到作用吗?本文正是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试图提出一些自已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黑社会性质组织行为特征是界分黑社会性质组织与其他犯罪组织的重要特征之一,但司法实践中行为特征的认定存在行为手段认定泛化,有组织认定混乱和为非作恶,欺压、残害群众要素虚化三个问题。鉴于此,司法有必要明确行为特征的规范目的,统一行为特征三个要素的认定标准,准确厘清行为特征三个要素与本质特征之间的关系。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其他手段"应当立足于体系解释的立场,即与暴力、威胁具有相当性;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违法犯罪活动必须基于组织性;从语义解释的角度,"为非作恶,欺压、残害群众"是危害特征对行为特征的约束,为非作恶是行为表现,欺压、残害群众是危害后果,二者不能虚化。  相似文献   

17.
如果将"偷租"行为认定为诈骗罪,在租客知情的情况下,就无法对行为人定罪,这一结论并不妥当。"偷租"行为不能评价为三角诈骗,因为不存在被骗人处分被害人财物的行为。三角诈骗中被骗人处分被害人财物的过错降低了行为人的罪质,因此认定为诈骗罪,但"偷租"中不存在这样的情况。"偷租"行为成立盗窃罪,对象是财产性利益。从广义上理解盗窃罪财产性利益的结构,是行为人以平和手段对他人造成财产性损失的行为。应当将盗窃罪作为财产犯罪的基准予以考量。  相似文献   

18.
有限公定力理论混淆了"法安性"与"法实质正当性"在不同层面上对行政行为效力的要求,民众对无效行政行为实施防卫权的前提模糊、效果不理想,不符合我国民众对公权力行为的传统观念及应对行为模式,不适宜移植至我国内地.完全公定力理论承认所有的行政行为具有公定力,通过系统的解决途径,可以解决有限公定力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立法与司法解释大幅度提高贪污罪入罪数额之后,进一步加深了贪污罪与盗窃罪、诈骗罪等罪处罚不协调的现状。因此,当下有必要重新思考贪污罪在今日法秩序的规范性意义。首先,贪污罪的保护法益应回归于单一的财产法益。其次,按照文理解释、体系解释及目的解释的要求,贪污罪的实行行为应限制解释为侵占一种,"窃取""骗取"是指侵占内容下实施非法占有的不同行为手段,而非等同于盗窃罪与诈骗罪的构成行为。  相似文献   

20.
在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时代背景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对待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发展的姿态方面有所不同,而现有研究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仍不充分。以"网约车新政"为例,揭示地方政府在网约车政策制定中的行为逻辑发现,地方政府以对上变通、对下管控、对内折衷和对外拖延等策略来回应各方利益相关者诉求,表现出"权衡多方、稳定全局"的多重行为逻辑。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的"网约车新政"依然沿用了传统的"数量管制"手段,其监管手段亟待创新,这为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新的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