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萃苑     
《先锋队》1999,(2)
毛泽东导演现代空城计三篇广播稿吓退十万兵1948年10月,国共两军决战激烈。蒋介石急于挽救连连受挫的被动局面,想出了一个毒计,准备偷袭西柏坡,企图摧毁共产党的最高统帅机关。当时,西柏坡只留下一个警卫连的兵力。主力部队徐向前的第一兵团、杨成武的第三兵团...  相似文献   

2.
被称作“世界共产党”的第三国际突然解散了。自由世界弹冠相庆,欣喜若狂。蒋介石立即制定了“招降中共”的方案。特务头子戴笠也突发奇想:“派员赴延安谈判,并叫中共负责人毛泽东来渝。”他竟然想要把连蒋介石也“请”不到的毛泽东“叫”到重庆来! 这一回蒋介石又打错了算盘。  相似文献   

3.
一份报纸引起蒋介石的惊慌1938年1月11日,汉口街头突然冒出一份人们从未见过的新报纸。几位报童满街大声哈喝:“卖报、卖报,请买(新华日报),最新消息,八路军在前线又打了大胜仗!”不到半天功夫,(新华日报)销售一空。街头巷尾,到处都在议论共产党办的报纸新鲜、真实、有气势。于是(新华日报)加快印刷。整个武汉城被震动了。消息传到延安,传到重庆。毛泽东听说后,十分高兴,当即致电中共中央长江局周恩来、博古:《新华日报)如同八路军、新四军一样,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又一个方面军!蒋介石听到这一消息,深感震惊,他没…  相似文献   

4.
半个多世纪前,一代伟人毛泽东,在他走出中共中央在农村的最后一个战略指挥所———西柏坡村口时,以东方式的政治智慧和独特话语,把共产党在全中国的上台执政定位为“进京赶考”,真是一语中的,入木三分。“赶考”路漫漫54年前,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离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临行前,毛泽东对周围的人说:“同志们,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周恩来得知毛泽东睡眠不足,劝他注意休息,毛泽东兴奋地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  相似文献   

5.
初冬时节,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到革命圣地西柏坡学习考察。面对土墙泥顶的七届二中全会会场,重温毛泽东当年在这次会议上的讲话,胡锦涛同志说:“我们一定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两个务必’,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位领导干部做起!”学习胡锦涛同志在考察西柏坡时所作的重要讲话,不由想起半个多世纪前,在我们党夺取全国政权、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时,毛泽东风趣地说:“我们是在进京赶考,要考好,不要做李自成。”对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明史》上称赞他“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同甘苦”。由…  相似文献   

6.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当天,张学良便致电毛泽东、周恩来,告知蒋介石等被扣留,电称“兄等有何高见,速复”。毛、周接电后,当即便复电张学良,“恩来拟赴兄处协商大计”。蒋介石自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始,大肆屠杀共产党人,许多共产党的领导人死于蒋介石之手;并与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打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内战,红军抗损大半。直至西安事变前,在日本军国主义企图灭亡中国的计划向前推进一大步的危急关头,他仍强令张学良、杨虎城车部“剿共”,并将摘系部队约对个师调到以郑州为中心的平汉、陇海铁路沿线,以便随…  相似文献   

7.
冷溶 《党的文献》2012,(5):23-26
西柏坡是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从1947年5月刘少奇、朱德同志抵达西柏坡,1948年5月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抵达西柏坡,到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党中央在这里工作了将近两年时问。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主席的“四不”约法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个别亲友去信想通过他找份工作干.他对秘书说:“我们共产党决不像蒋介石他们那样搞裙带关系,一个人当了官,沾亲带故的人都可以升官发财.否则,我们就会脱离群众,就会和蒋介石一样垮台.” 随后,他定了处理亲友托他办事的“四不”约法.他说:凡是要求我给安排工作的亲友一律谢绝,我这里不介绍、不推荐、不说话.不写信.  相似文献   

9.
王为衡 《湘潮》2011,(10):6-9
抗日战争时期,朱德在一次讲课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一生中有两个老师,一个是蔡锷,一个是毛泽东。参加共产党以前,我的老师是蔡锷,他是我黑暗时代的指路明灯;参加共产党以后,我的老师是毛泽东,他是我现在的指路明灯。蔡锷何以成为朱德的老师和指路明灯,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人生交往与情谊?这一切,还得从辛亥革命到来之前的岁月谈起。  相似文献   

10.
林木 《党史博览》2009,(1):F0003-F0003
1949年2月22日,西柏坡。毛泽东对从北平来的傅作义说:“你做了一件大好事,人民不会忘记你的。” 1949年1月15日,当解放军攻克天津之时,北平孤城已足足被围了一个月。此时,虽然傅作义手中还握有50多万兵力,但解放战争的情势已决定了战争的最终结果,也决定了傅作义的结局:战则败,和则安。中共通过各种渠道同傅作义接触,傅作义的一些朋友也劝他放下武器,使北平这座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免遭战火之劫。  相似文献   

11.
1943年11月,毛泽东在延安和薄一波谈话时说:中国革命有两个方面军,苏区是一个方面军,白区是一个方面军。少奇同志就是党在白区工作的正确路线的代表。毛泽东对刘少奇的评价,后来成为《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冲一个重要的观点。决议指出:刘少奇是党的"正确路线在白区工作中的代表"。他的策略思想"是一个模范"。他敢于坚持真理.抵制错误倾向。实践证明他的主张是正确的1927年,是中国革命浪潮大起大落的一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武汉的汪精卫等也撕去"左派"的伪装,和蒋介石搞到一起,公开与共产党决裂。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12.
西柏坡精神,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围绕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任务和主题展开的理论与实践中孕育和形成的。西柏坡精神主要之点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关注和改善民生的惠民精神,人民民主的建国精神,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进取创业精神,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科学精神,“进京赶考”的奋发有为精神。  相似文献   

13.
西柏坡之旅     
进京“赶考”前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西柏坡距首都北京350公里.东距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约80公里,平直的柏油马路直通那里.路况很好。乘车两个小时后.从平原进入山区。马路两侧出现巨大的标语:“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西柏坡便近在眼前了。新中国.就是从这里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4.
肖广森 《奋斗》2011,(6):27-29
西柏坡,这个太行山下的小村庄是那样神奇、那样伟大,一个崭新的中国从这里走来……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平山县境内。平山县地处太行山东麓,是革命老区,20世纪30年代初就正式建立了党组织:抗日战争时期,是晋察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1948年撤出陕甘宁,东渡黄河后选择了西柏坡。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要徐向前去当抗大校长 西安事变后,在与国民党谈判中,毛泽东多次令周恩来向南京政府提出,红军要改编为四个师,准备任命贺龙、刘伯承、林彪、徐向前分别为四个师的师长。由于蒋介石限制共产党的军力,最后只允许红军改编成三个师。于是,徐向前被任命为一二九师副师长。  相似文献   

16.
1941年1月6日,蒋介石制造了皖南事变,该事变震惊了全国人民,激怒了共产党人。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看来,皖南事变表明蒋介石坚定了反共决。心,并成为国共关系大破裂的开始,我们必须采取非常强硬的态度,只有不怕决裂,才能打退国民党的进攻。毛泽东的意图有二:一是要求结束对国民党的温和态度,立即在政治上、军事上做好全面反击蒋介石的准备;二是强调只有猛烈的全面反攻,才能打退蒋介石的挑衅和进攻。1月17日,国民党的第二次反共高潮达到最高峰,共产党内,主张同国民党决裂的呼声日益高涨。此时,毛泽东反而冷静地注视事态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1948年10月25日10时许,西柏坡党中央所在地。北平地下党发来急电:蒋介石、傅作义妄图偷袭石家庄。从北平到石家庄只有600多里,如果进犯之敌借助机械化运输工具和空中优势,不顾一切地突进,少则二日,多则三日便可到达石家庄;而我野战军主力尚在数百里之外的平绥线上,即使日夜兼程,赶回来也需四五天。西柏坡紧挨着石家庄,党中央所在地面临危险,情况十分严重。正在指挥辽沈战役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以及军委其他领导紧急磋商,在军事上作了严密的部署,同时实施了一项异乎寻常的破敌措施:毛泽东亲自为新华社写了三则电讯。当天,…  相似文献   

18.
一个与蒋介石集团既有联系又有矛盾的封疆大吏,即使大势所趋,也未必会自动弃暗投明。当他还在抓捕共产党时,共产党已渗入到他的卫队……  相似文献   

19.
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热潮中,胡锦涛和曾庆红等中央书记处同志前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进行考察。在考察中,胡锦涛发表了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十六大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他强调指出:“我们一定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两个务必’,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位领导干部做起!”“两个务必”是毛泽东在1949年3月5日在西柏坡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发出的伟大号召。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前夕,要求“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  相似文献   

20.
正陈云的西柏坡之行一直鲜为人知。1996年4月,西柏坡纪念馆在陈云逝世一周年前夕,增加了有关他在西柏坡活动的内容,为历史补写了重要的一笔。陈云的西柏坡之行,得从抗战胜利说起。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蒋介石连续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为了争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