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目前,国内外除致力于免疫学和血清学等方面的间接诊断研究外,对病原学直接诊断法仍相当重视。但是迄今为止,国外在本病的病原学直接诊断方面尚未出现重大突破。国内多年来由于血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血吸虫病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显著下降,而相应地查病难度增加,因此迫切要求有一个阳性检出率高的诊断方法,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但经过多年来现场实践证明,原有的粪孵诊断操作法(下称“常规法”)阳性检出率不高,亟需进一步改进提高。我所几年来通过粪孵改进的研究提出了诊断耕牛日本血吸虫病的新方法──湿育-棉析法,本法实际上系由虫卵湿育法和棉纤维毛蚴离析法结合而成。  相似文献   

2.
Boctor(1987)、Janitschre(1987)、薛海筹等(1986)曾报道应用Dot-ELISA诊断人血吸虫病的研究结果。我们参考前人的工作经验,结合本实验室的条件建立了单克隆抗体技术,并用于Dot-ELISA法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耕牛和家兔血清中的循环抗原,效果较好,以期通过不断改进,使该方法在家畜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和疗效考核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3.
在日本血吸虫病地方性流行区内,耕牛常受感染。在中国曾发现有560000头耕牛受感染。而在某一地方性流行区(安徽省石马湖农场)曾以粪孵法查89头水牛,感染率为55.9%。由于耕牛在东方国家是经济上具有重要性的农畜,耕牛血吸虫病是急待防治控制的。再则,因为耕牛可作为人的日本血吸虫病的重要的贮蓄宿主,有效的控制牛血吸虫病,无疑  相似文献   

4.
用单抗酶联测定法与粪孵法检测家畜日本血吸虫病的对比试验罗森,张绍舜(安徽省宿松县畜牧兽医工作站246501)以前我们检测家畜日本血吸虫病一直采用粪孵法,1994年10月份我们采用单克隆抗体酶联测定法对我县程岭乡生机村、程岭村202头牛进行中试测定并与...  相似文献   

5.
单克隆抗体技术已用于一些疾病循环抗原的检测,并使血吸虫病的诊断方法不断得到改进,我们选择一株保护性单抗—建立了单克隆抗体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McAb建Dot—ELISA)来检测耕牛日本血吸虫病的血清循环抗原,并在安庆地区现场与粪检(直孵法)进行了同步双盲法检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我国流行的血吸虫病属于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病。病害流行地区遍及南方12个省、市、区的350个县、市。1957年国务院发出“要坚决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在各方面的努力下,疫情大减。在诊断方面,原来用粪检虫卵的经典方法,检查轻度病牛粪便已经无效,于是从1957年起改用检出率高的粪孵法以观察其病原毛蚴。 粪便孵化法应用到现在已走过了三个历程。最早是沉洗法,用玻璃器材,洗粪一次,要65分钟,才能换清粪水见到毛蚴。此法换水量很大,耗时长,工序繁,当时曾有13种以上的改  相似文献   

7.
生物素—亲和素系统是前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生物反应放大系统,不少实验室已把它应用于寄生虫病的免疫诊断,并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本文对ABC-ELISA法在耕牛日本血吸虫病免疫诊断上的应用价值做了初步探讨。(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江陵县湖滩地区牛日本血吸虫病流行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湖北省江陵县5个行政村的水牛和黄牛,用血清学诊断法、饱和盐水漂浮虫卵法、顶管毛蚴孵化法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情况,并采用抽样法对调查村所属的湖滩钉螺分布情况进行了检查。结果,牛日本血吸虫病血清抗体检查阳性率为17.92%,饱和盐水漂浮虫卵法检查阳性率为19.46%,粪便毛蚴孵化法检查阳性率为16.04%,5个村湖滩钉螺的平均密度为0.445只/m2。结果显示,该县日本血吸虫病流行严重。  相似文献   

9.
毛蚴孵化法是诊断血吸虫病和考核其疗效的特用方法。一般采用三角烧瓶法,但用此法孵化时,水易对流,浮渣多,不易观察。四川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研制的塑料瓶顶管孵法,虽操作简便,容易观察,但塑料瓶加热消毒时易变形,且价格较贵。1983年以来,我们就地取材,用葡萄糖瓶代替塑料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研究日本血吸虫在水牛体内的存活情况,粪便排卵变化和自愈现象,揭示水牛日本血吸虫病在流行病学上的意义;为现场查病、治病和防病提供依据,我们接受了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下达的任务,于1979年12月开始进行本项研究,至今  相似文献   

11.
范必勤等于1979年2月首次报告了吡喹酮聚乙二醇注射剂治疗人工感染黄牛日本血吸虫病的良好疗效,按每公斤体重30毫克一次肌肉注射的减虫率为93.04%,杀灭雌虫的效果更好,可高达99.24%(载《江苏医药》血吸虫病防治专号,89~90页,1979年)。接着,上海市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血防组于同年6月又报告了口服疗法的良好效果,按每公斤体重80、60和40毫克一次口服,减虫率和减雌率均在99%以上(该所专题资料)。但是,上述两试验均未获得治疗黄牛血吸虫病的最低有效剂量。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建立口服吡喹酮治疗黄牛血吸  相似文献   

12.
陈思锐、高士明等(1960)首创的瓦钵试管倒插粪孵毛蚴法,是家畜血防粪孵诊断工具的一项重大改革,并被推荐在我省和全国家畜血防现场会上交流和推广。后经我省家畜血防站组织设计、改制,用带盖的塑料粪杯与玻璃试管配套,使其进一步完善,30多年来在家畜血防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982年5月,在湖北省沔阳县召开的全国家畜血吸虫病诊断科研现场会上,顶管法、试管倒插法、三角烧瓶法、球形烧瓶法等4种应用较广的粪孵法在现场做了操作表演。大会评审结果认为试管倒插法具有观察部位清晰、毛蚴集中、检出率高、工具成本低、操作简便、便于携带等优点,是一种效果较好的病原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3.
血吸虫病的诊断,历来各地仍旧以粪便孵化检出毛蚴作为诊断和疗效考核的依据。在粪孵工具方面,大多采用三角烧瓶常规法(图1,见封二),此法操作烦杂,不易观察,易于破损,阳性检出率不高,需进一步改进。为此,我们从1974年起至1980年,研制并改进粪孵新工具,经过一系列试验,1976年正式改制成功“玻璃顶管塑料瓶”(简称“顶塑瓶”,或塑料盅顶管法、塑料瓶顶管法)。通过17批1239例控制对比试验和3460例扩大试验,证明“顶塑瓶”法比常规烧瓶法操作简便,易于观察,阳性检出率提高9.02%,沉孵两用,省时、省工、省水,且经久耐用,便于农村条件推广。1977年,我们又将“顶塑瓶”进一步改进为“顶塑瓶棉析法”(图2,见封二),使顶塑瓶更加完善,不仅省时、省工、省水,而且还可减少诊断时的用粪量,同时省去滤粪筛和食盐水,使观察部位水不对流,具有直观效果。不受时节限制,冬天也可加温孵化。  相似文献   

14.
Kamiya(1981)用福尔马林固定的组织切片作卵内沉淀反应(Intraovalprecipitation reaction),神谷晴夫等(1981)用福尔马林固定的组织切片作间接免疫过氧化物酶试验(Indirect immun peroxidase test,IIP),曾宪芳等(1984)用肝卵组织切片间接免疫酶染色法诊断人体日本血吸虫病,均获满意结果。但在耕牛血吸虫病诊断方面,却未见同类报道,随着我国血防工作的深入开展,耕牛血吸虫病的感染率和感染度都大大下降,迫切需要寻找一种理想的方法诊断耕牛血吸虫病,为此,我们采用肝卵切片免疫酶染色法诊断耕牛血吸虫病,并与环卵(COP)和间接血凝(IHA)作了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解放以来,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在党中央,毛主席的关怀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特别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一个更大规模的“送瘟神”的群众运动正在蓬勃兴起。实现毛主席“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这一伟大指示已为期不远了。  相似文献   

16.
应用斑点酶联SPA(Dot-PPA-ELISA)和间接血凝试验(IHA)对188头份黄牛血吸虫病血清及275头份兔血吸虫病血清样品进行了对比,结果,该两种诊断方法都能测出人工感染4周以上的病畜抗体,其阴阳性符合率均达100%,能作到早期诊断。Dot-PPA-ELISA和IHA对5头人工感染血吸虫病牛治疗后50份血清的测定结果,前者在治疗后8~10个月抗体消失,而后者除1头牛血凝价从160倍降到20倍外,其余4头牛在治疗后7~9个月抗体消失。初步认为Dot-PPA-ELISA作为牛血吸虫病诊断及疗效考核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自1970年以来,通过对猪、牛内科病527例的治疗观察和系统整理,其中属湿病范围的有476例,占内科病的90.32%。治疗中除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外,多从治湿(或兼以治湿)入手,除少数因治疗不及时无效外,多数单纯用中草药,较严重者辅助西药疗法,却收到了良好效果。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现将自己在学习和实践方面的体会整理如下,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8.
1998— 2 0 0 0年我县推广应用 10 0 g/L吡喹酮水溶液瓣胃注射治疗牛血吸虫病 ,治疗病牛 185 9头 ,并对其中 5 5 0头牛进行了追踪观察 ;同时比较了 5 5 8头血吸虫病牛口服吡喹酮的治疗效果。1 材料与方法1.1 药物 吡喹酮 :该药系进口的韩国产原粉 ,批号 930 313 ;使用前用蒸馏水配制成 10 0 g/L吡喹酮水溶液 ,并加适量吐温 80进行助溶。1.2 试验动物 挑选对全县用血吸虫病粪检法检出的阳性牛及重疫区的牛进行试验。1.3 治疗方法 按牛体重测重公式估算出每头牛体重 ,以12mg/kg体重计算所需剂量 ,在病牛右侧第 5或第 9肋间沿…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应用虫苗防制血吸虫病是令人感兴趣的研究课题。李书颖、徐锡藩于1969年首先提出的高剂量辐照童虫制成的致弱活苗,虽然其实际应用的可能性尚待研究,但看来是最有希望的虫苗。从1978年至1980年英国和苏丹的研究者在伦敦卫生和热带病学院的倡导下联合研究了应用辐照童虫免疫接种牛犊,使其抵抗牛血吸虫尾蚴感染的攻击,这项工作已在实验室和苏丹该病流行区自然感染的放牧区进行,减虫率和减卵率约为60%至70%,希望牛血吸虫病最终通过童虫苗的应用而在苏丹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20.
硝硫氰胺的合成,使耕牛血吸虫病的治疗有了很大突破。但该药口服剂量须60mg/kg,疗效才可达90%以上;1~2%微晶粉水悬液静注,疗效虽好,但副反应明显;肌注、直肠给药疗效则不佳。1981年四川省畜牧兽医研究所试验第三胃注射给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我州于1983年开始应用第三胃注射法治疗耕牛血吸虫病,至1987年,共治疗1844头,证明第三胃注射比口服投药疗效高,且节省药物2/3,克服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