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党内民主与党的执政方式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红桂 《求实》2004,(7):23-25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与此同时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 ,其传统执政方式日渐显示出合法性危机。要维护党的执政地位 ,更好地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必须突破传统执政思维的窠臼 ,对党的执政方式进行现代化创新。发展党内民主既是加强和改善党的自身建设的需要和体现 ,也是推进党的执政方式法治化、民主化、科学化的内在要求和关键。发展党内民主不仅要进行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建设 ,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们与体制和机制三者结合起来 ,并且注重其整体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党内民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根本的政治原则和组织原则.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党内民主的内涵逐渐丰富.新世纪新阶段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必须发展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推进民主执政.  相似文献   

3.
发展党内民主:提高党的民主执政能力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 ,是我们党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在深刻把握党的执政规律的基础上 ,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 ,深刻阐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各项部署 ,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为帮助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更好地学习、理解《决定》精神 ,本刊特约请了几位在党建理论方面有研究的专家、学者 ,撰文谈学习四中全会《决定》精神的体会 ,将之辑为一个栏目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略论实现党的民主执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实现党的民主执政又是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的重要目标之一。文章从民主执政的基本内涵出发 ,提示了实现党的民主执政的重大意义 ,并对如何实现党的民主执政作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5.
刘宗洪 《探索》2012,(5):31-35
政党执政规律决定党对执政方式的选择。掌握国家权力的政党始终面临着权力变质、社会利益失衡、民意基础削弱和政治权威式微的挑战。依据政党执政规律推进党的执政方式现代化,就要通过民主政治管住公共权力,通过法律权威维护人民的合法权利,通过协调社会利益实现社会正义,通过高效的行政效率推动经济发展,通过民意测评确保人民的主体地位。实现执政方式现代化,必须吸收人类的政治文明,大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实行精细化的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6.
党内民主是执政党的生命,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利,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健全完善"两会"制度,加强监督机制建设,以实现党内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  相似文献   

7.
党内民主是执政党的生命,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利,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健全完善“两会”制度,加强监督机制建设,以实现党内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  相似文献   

8.
科学、民主、依法执政是党的执政方式的三个基本要素,三者相互联系、辩证统一,共同构成了我们党执政方式的基本理论框架。其中,科学执政是前提或总体性要求,其本质是“求真”,即体现执政的规律性,实现执政愿望与执政规律的有机统一;民主执政是本质所在,其本质是“求同”,即体现执政的人民性,实现为民执政与靠民执政的有机统一;依法执政是基本途径,其本质是“求实”,即体现执政的合法性,实现党的主张与国家法律的有机统一。实行科学、民主、依法执政是对执政方式的新要求,就是要实现执政方式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  相似文献   

9.
民主执政,既是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要求,又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由之路。坚持民主执政就要牢固树立民主理念,建立健全民主执政的制度规范,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  相似文献   

10.
论民主执政目标下党的执政方式和活动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承槐  王侃 《学习论坛》2006,22(1):21-24
共产党执政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必然选择和具体实现形式;党民主执政的实质性要求在于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制度供给、政策供给及政党活动中,表达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维护和帮助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的形式化要求在于改变传统的执政方式:一是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范围内,通过党的各级组织和成员在相应的国家机关内的民主活动实现对国家的领导;二是通过党的组织和成员在第三部门各种社会组织中的民主活动,支持、扶持、帮助各个阶层和群体的社会民众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协调好与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党实现民主执政从主体自身方面来讲,应逐步建立和营造竞争性政治生态,从客体方面来讲,则应领导、支持和帮助人民逐步建立一个在法律上、政治上基本权利人人平等和自由的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11.
论实现党的执政方式现代化应遵循的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丽 《学习论坛》2005,21(1):16-18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 ,党的执政方式现代化是政党现代化和国家现代化的关键 ,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一项迫切任务。建设党的执政方式现代化工程 ,应当遵循六项原则 :第一 ,在党的领导下进行 ;第二 ,坚持依法执政 ;第三 ,坚持执政为民 ;第四 ,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第五 ,注重比较和借鉴 ;第六 ,循序渐进。党的执政方式现代化的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多项子工程齐头并进。  相似文献   

12.
执政安全与党内民主建设中的风险防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维护执政安全,防控执政风险,是执政党巩固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执政党的执政风险可能来自多个方面,其中包括执政党自身的民主建设状况,故必须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发展党内民主.如果在党内民主建设中出现原则性偏差或措施失当,有可能在党内造成思想多元、成员分层、组织分派、政治权威降低等,从而削弱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而威胁党的执政地位和党的生存发展.因此,在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时,必须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并从目标、方向、道路、制度、程序等方面着手,探索出一条增量式、渐进式的党内民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提高执政能力的着力点:发展党内民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尹彦 《学习论坛》2006,22(2):23-25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核心是党内民主建设。应确立党的代表大会在党内的最高权力地位,实行党的代表大会年会制;坚持党内集体领导制度,完善党内监督体制,切实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罢免权等民主权利,建立健全选举机制,由干部选拔任用制度逐步过渡到干部选举制,精简党的各级代表大会的代表人数,使之精干、高效。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社会现代化和政党现代化的双向进程,政党民主化便成为了现代化的合法期望,党内民主是政党从近代性向现代性演变的重要选项。然而,党内民主不是自动生成的,而是个不断建设的过程。党内民主建设有着自身的辩证本性和逻辑原则,党内民主建设要遵循这些辩证原则,多维度有重点的有选择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论党的民主执政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民主执政就是党要坚持为民执政,靠民执政,支持和保护人民的利益,党执政的根本目的是执政为民。  相似文献   

16.
党内民主建设得好,党就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不断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就会在人民群众中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影响力和说服力,带动人民民主的发展从而全面推进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7.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点。正确认识执政能力与党内民主的关系,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从党内民主对党的指导思想、党员队伍素质、党的基本制度、政策形成机制的影响上看,党内民主决定执政能力。我们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党内民主与执政能力的密切关系,克服就能力谈能力的误区,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立在党内民主的坚实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努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而发展党内民主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促进正确方针政策的制定并执行;有助于促进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有助于促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有助于促进党同人们群众的血肉联系,密切党群关系;有助于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反对和惩治腐败.  相似文献   

19.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点。正确认识执政能力与党内民主的关系,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从党内民主对党的指导思想、党员队伍素质、党的基本制度、政策形成机制的影响上看,党内民主决定执政能力。我们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党内民主与执政能力的密切关系,克服就能力谈能力的误区,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立在党内民主的坚实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20.
问责制:民主执政的重要方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主执政是党的执政方式的基本要素。依法实行问责制是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是保证民主执政的重要方式。问责制是实现民主执政理念的要求 ,是将党的民主执政理念转化为责任政府的必由之路。中国实现真正的问责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