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夏目漱石是生于明治前一年,与明治社会一同成长的高级知识分子,彼时日本被西方以武力敲开国门,明治维新后全面学习西方,进行文明开化,深受汉学与西学双重影响的漱石对眼前的社会巨变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识。他在赴英留学期间形成了影响他一生的个人主义思想,文章以其文论《我的个人主义》以及夏目漱石成为职业作家之后创作的一系列中长篇小说为对象,从西洋的“自我”与儒家的“道义”之视角剖析和阐释了漱石的个人主义思想在东西方双重文化的影响之下所呈现出来的特点,探讨了漱石用“道义”的思想对其小说中的个人主义话语进行的本土化重构。  相似文献   

2.
乔治·桑在《风笛大师》的序言中对儿子欧仁·郎贝尔说:“我把小说作为我们风笛的遥远的乐音寄送给你,以唤起你的回忆;绿叶长出来了,夜莺飞回来了,大自然的春季盛会即将在田野鸣锣开场。”她经历了1848年巴黎六月起义的失败,梦想破灭,极其失望,但却并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她发扬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把大自然作为精神寄托和赞美歌颂的对象,以田野为舞台,开拓了田园小说创作的新阶段。乔治·桑先后发表了《魔沼》、《弃儿弗朗索瓦》、《小法岱特》和《风笛大师》四部散发着强烈乡土气息和浓郁人情味的传世佳作。她在小说中…  相似文献   

3.
明治时期的日本教育经历了一个由欧化主义到传统主义再到国家主义,各种教育理念相互冲突、相互交融的发展演变过程。1890年《教育敕语》的颁布,标志着日本以"忠孝"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的基本确立。教育思想转变的过程也是国内政治思潮发展变化的真实写照。通过分析日本明治时期各个阶段教育理念及其在不同教育理念下所制定的教育政策,进一步剖析了日本由传统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变过程中传统与近代、东方与西方思想文化冲突及其融合的过程,以及各种思想与政治力量相互结合对日本近代走向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明治二、三十年代,日本经移植、改造西方文物制度和价值观念,成立了以《帝国宪法》、《明治民法》和《教育敕语》为标志的近代天皇制立宪主义体制。由于这一体制从根本上规定着日本近代化的性格,因此有必要对其成立的历史过程及特点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5.
今天为我们所熟识的"恋爱"一词,其实是1870年日本在翻译西方的"love"时创造出来的。虽然在近代以前的东亚社会,爱情由来已久,但是"恋爱"一词,以及它所象征的浪漫爱情却未曾存在过。本文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韩两国《创造季刊》和《创造》中小说的比较分析,详细地考察了两国对"恋爱"的接受以及小说中"恋爱"的表现问题。  相似文献   

6.
三次将《源氏物语》译成现代日本语,使得谷崎润。一郎和这部旷世巨作之间形成了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谷崎润一郎的作品不仅在内容和情节上和《源氏物语》有一定的相似性,内含的二大主题——恋母情结和女性崇拜均来源于此。  相似文献   

7.
山口百惠的演艺生涯虽然只有短短的8年,却留下无数经典,足以代表一个时代。1959年1月17日出生的日本著名歌影双栖明星山口百惠,今年63岁了。1972年12月,山口百惠在第五届"明星诞生"歌唱比赛中以《回转木马》一曲获得第二名,崭露头角,正式出道。1973年,她参加"明星诞生"节目并获得季军。1974年,她主演的第一部电影《伊豆的舞女》上映。第二年,她主演第一部电视剧《血疑》。  相似文献   

8.
德川幕府自1603年建立起,较为稳固地统治了日本二百多年。但在进入19世纪的时候已经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在国外,船坚炮利的欧美资本主义大国急于敲开日本锁国的大门;在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则造就了以商人资本家、下级武士和农民为骨干的幕府反对派。在这种情况之下,德川幕府所采取的一些改良和补求措施已无济于事,终于在1868年1月寿终正寝,取而代之的是以天皇亲政为旗号的明治政府。 一般认为,1872年8月,颁布的《学制》令是明治政府进行教育改革的开始,也是日本近代史上第一次大的教育改革的开端。众多的研究者对于这一法令给予了充分的评价,这是无可非议的。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到,1872年8月颁布《学制》已经是明治政府成立的五年多以后(即明治5年),那么,在此之前的明治时代的最初几年中,日本教育的情况如何?当时的情况与1872 年制定《学制》令、建立近代日本国家教育制度有何联系?这类问题至今没有给予充分的注意,显然不利于进一步深入地理解《学制》令的出现,也不利地对日本近代教育改革的研究。本文试图对《学制》颁布之前的明治初年的教育做出简单的分析评介,以求教于史界同仁。  相似文献   

9.
活跃在明治末年至大正时期日本文坛之上的女性作家田村俊子,站在日本近代女性写作的源头,通过《女作者》一文淋漓尽致地塑造了一位为写作而殚精竭虑、痛苦煎熬的“女作者”的生动形象。在本论中,笔者通过细读文本,从“写作”与“表演”的时代共性这一新的视角切入,将重点放在“女作者”的创作过程和其作品的文体特征,并将同时代的文坛、社会背景等纳入视野之中,来探讨“女作者”是如何在男性作家群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进而论证作为发声主体的“女作者”在写作上的局限性和打开写作困境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皇室典范》是基于宪法制定的天皇皇位继承等有关皇室事务的法律。明治时代出于建立天皇专制主义政权的需要,于1889年颁布的《皇室典范》结束了皇位继承混乱无序的历史,作为与宪法具有同等效力的最高法规,确立了天皇至高无上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新宪法制定的新《皇室典范》,天皇的地位和性质发生了本质变化,但在皇位继承制度方面依然沿袭了明治《皇室典范》的基本原则。这一战后改革不彻底的后果,束缚了皇室的发展,也是当今日本皇室出现继承危机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单人房》和《寻找母亲》为中心,对申京淑小说中家庭的意义进行了探讨。通过在《单人房》中描写家庭与家庭之外(社会)的紧张关系,她为维新统治时期(韩国朴正熙总统执政时期)的最后阶段烙下了时代的印记。在《寻找母亲》中,她通过描写家庭成员的痛苦和忏悔反映了传统家庭制度的崩溃。申京淑的小说为既不全面拒绝也无法完全接受近代家庭意识的现代人提供了思考家庭意义的契机。  相似文献   

12.
在日本近代化的过程中,大批日本留学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是近代日本极为重视留学教育发展的结果。明治维新后,明治新政府始终把发展留学生教育作为建立近代教育制度、摄取西方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为此,他们建立了留学  相似文献   

13.
林懿 《法国研究》2014,(1):55-60
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作品之间往往存在明显的互文性,这一特点在《情人》(1984)与《中国北方的情人》(1991)中尤为突出。两部小说互为镜像,讲述相同一个故事也表现相同的关于爱欲的主题。然而在行文风貌上,这两部作品鲜见重复之处,而是自成一风,各自表现出爱欲主题的不同切面。《情人》重在时间维度的描写;《中国北方的情人》则长于空间维度的刻画。  相似文献   

14.
今年7月,德国的《移民法》在经历了将近四年的辩论、协商和修改之后,终于获得联邦议院和参议院的通过,并将于2005年1月1日正式生效。至此,德国第一部《移民法》终于尘埃落定。 诚如本期郭小沙先生在"德国《移民法》评说"一文中所指出的,"这部法律之所以称之为德国的第一部《移民法》,并不是因为德国过去没有针对移民事务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而是过去的有关移民事务的法律法规并没有使用'移民(Zuwanderung)'这个词来定义,而是使用其它词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法国作家路易-费尔迪南·塞利纳以其独特的口语写作风格在法国文坛掀起了一场革命。其代表作《茫茫黑夜漫游》被称为一部"颠覆性"的小说。这种"颠覆性"首先是由小说以口语进行创作造成的。塞利纳以口语针锋相对地攻击传统小说中的书面语,从而形成了一种语言层面的对话,使小说具有了多种声音并置的复调效果。在口语与书面语冲突的推动下,小说人物的意识更加鲜明,不同意识所代表的立场构成不同的声音,使小说复调效果得到进一步加强;作者的内聚焦叙事视角赋予了人物意识以明显的独立性,使作者与人物的对话、读者与人物的对话得以实现,小说的复调效果以多维的形式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6.
山飒是旅法著名作家,她的作品在法国已获多种奖项,其中,《裸琴》一书用人"琴"合一的方式演绎了一段穿越时空的爱恋。通过对山飒小说——《裸琴》进行细读,可以发现其内容、形式和思想等方面建构的独特性,从"琴"人合一、文本的双重架构、诗意小说的建构、对历史的还原感悟以及女性视域下的《裸琴》等角度对小说文本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裸琴》别样的美。  相似文献   

17.
"莫言"的中文意思是"不说话",但实际上他的小说具有比一般讲故事的小说更具有震撼力。他的小说《酒国》以一种多视角的形式展现象征意义上的现实,让读者能够多视角地去解读中国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8.
李学阳 《法国研究》2013,(1):61-67,32
维多克是现代世界刑警之父和私人侦探之父。除此之外,他还是现代世界第一个警察作家,历史还应给他文学家一席之地。他的创作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回忆录》写作和小说创作。其四卷本《维多克回忆录》使他和拿破仑一样"英名代代相传";小说《真实的巴黎秘密》被誉为"一部记录罪案的百科全书式作品"。但由于他一个警察作家的人格局限,使其作品在文字、历史感和哲学意味三方面都难以与同时代的文学名著媲美。然而,文学的维多克最大的意义不在作品的艺术价值,而在他留下的史实、史料。他既是浪子又是时代巨人的传奇经历,成为巴尔扎克等大作家的素材宝库,最后连其本人也一起作了《高老头》、《悲惨世界》那些名作的人物原型。  相似文献   

19.
"明治宪法之父"伊藤博文的政党政治观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即从最初的"政党邪恶观"到最终的"政党工具论"。这种转变是基于《明治宪法》颁布之后日本政党政治活动活跃这一前提。随着政党政治观的转变,伊藤在宪政实践上对政党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从宪法颁布之初特意在宪法文本中避谈政党和对政党政治进行压制,到之后因政治需要对各大政党妥协,再到最后创建"政友会"。他的政党政治观和实践的转变对于近代日本政党政治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克里斯特瓦的互文性概念的基本含义及具体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67年,克里斯特瓦(Julia Kristeva)在法国《批评》杂志上发表题为《巴赫金:词语、对话与小说》的论文,首次提出了互文性概念(intertextualité),用以阐释和修正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次年,她在克吕尼举行的"语言学与文学"研讨会上宣读了一篇题为《文本的结构化问题》的论文,再次提出了互文性概念,但不再涉及巴赫金,而是更加独立地论述了互文性机制.这两篇论文不久就分别收入了克里斯特瓦的理论专著《符号学--符号分析研究》①和"如是"小组的集体论文集《整体理论》②,从此成为广义互文性理论的奠基性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