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自2012年全面启动浙商回归工作以来,我市浙商回归工作始终名列全省前茅。当前,全市上下要面对新形势、着眼新要求、抢抓新机遇,围绕"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新使命,以"产业、总部、资本、人才科技"四大回归为重点,不断深化浙商创业创新工作。一要力促产业回归。要强化精准招商,加大招大引强选优力度,有针对性地谋  相似文献   

2.
叶慧 《今日浙江》2013,(7):10-13
"你快回来,浙江因你而精彩!"2012年,省委、省政府向750万海内外浙商发出最深情的召唤,推动"浙商回归"。"我要回来,把我的思念带回来!"响应召唤,省外浙商热情高涨,1298亿元项目到位资金,这是他们一年来回馈家乡的重礼。省委书记夏宝龙说:"实践充分证明,大力引导浙商回归,支持浙商创业创新,是扩大有效投资的现实途径,已经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3.
叶慧 《今日浙江》2012,(13):15-16
作为率先提出并实施"浙商回归工程"的城市,杭州收获了丰硕的果实:今年1—5月,杭州共引进浙商回归项目到位资金131.17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一。  相似文献   

4.
正省委、省政府作出支持浙商创业创新和回归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以来,全省各级高度重视,广大浙商积极响应,浙商回归引进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两年多来的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浙商是浙江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是浙江经济发展最倚重的力量,"浙商回归"作为浙江经济升级"组合拳"的"重要一招",已经也必将在推动全省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辉忠 《今日浙江》2014,(14):10-11
正浙商回归与"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换三名"等工作一样,是省委、省政府时刻抓在手上的中心工作。这项工作只有下限、没有上限,必须常态化,必须经常抓、深入抓、持久抓,才能不断取得新成效。浙商是浙江发展最宝贵的战略资源,是浙江最值得珍惜的"金字招牌"。浙江要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必须打好浙商回归这一仗,用好这支战之强、攻  相似文献   

6.
徐华水 《今日浙江》2014,(17):41-41
正近年来,永康市着力解决浙商创业创新中存在的"投资难、融资难、落地难"等问题,全力打造全省首个县级多功能浙商回归创业创新中心,实现"一凤高歌"到"百鸟和鸣",浙商回归工作成效明显。据不完全统计,永康市有超过10万的永商活跃在全国各地,64.8%以上的永商有着回归投资的强烈意愿。我们依托30个省会城市的永康商会,构建了全国浙商回归信息服务网络,成立了10家商会人才工作联络站和由11家五金专业市场组成的全国永  相似文献   

7.
正"这里有你们创业创新的舞台!"这是浙江对700万在外浙商的深情呼唤,情真意切。浙商是浙江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是浙江发展最为倚重的力量,浙商兴则浙江兴,浙商强则浙江强——省委、省政府对浙商的期望与倚重之情溢于言表,随之出台的,是一揽子鼓励、支持、引导浙商回归创业创新的好政策好措施,重锤击鼓。"我们的根在浙江。"这是省外浙商对家乡的真切回应,包含着深深眷恋,赤子情深。  相似文献   

8.
正领导干部亲自抓吸引浙商回归创业创新,除了浓浓的乡情,更需要优质高效的投资环境和贴心周到的服务机制。近年来,富阳市结合实际,在平台搭建、环境优化、服务保障等方面创新机制、落实举措,为浙商营造一个温馨的"家"。"浙商回归"工程实施以来,富阳共引进包括海正辉瑞、上海复地复城国际、锦绣富春运动休闲体、天安数码、安控科技等回归项目30个,总投资48亿元,涉及先进制造业、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金融服务、信息软件、商业地产、休闲养生等多个领域。在招引浙商回乡创业过程中,每名市领导牵头负责一个重点项目,从招商,到签约,到落地,到投产,开展"一对一"的亲情服务。如深圳浙商回  相似文献   

9.
感召浙商回归家乡创业发展,是省委、省政府在准确把握浙江省情、深刻分析当前发展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战略性、全局性的重要决策。既要鼓励浙商“闯天下”,又要鼓励浙商回归家乡投资创业,实现“闯天下”与“强浙江”的统一。这是浙商发展轨迹、发展规律使然,是浙江发展形势所需。  相似文献   

10.
《今日浙江》2013,(7):20-21
责任南存辉浙江省工商联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浙商回归是做强做大浙江实体经济、做实做好浙江民生的重要举措,对于浙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去年我省浙商回归工作交出了满意的答卷,有浙江各级党委、政府热情服务的功劳,更是广大在外浙商对家乡饱含深情的体现。浙商回归最看重的因素有三:故乡情结、政策扶持、发展机遇。眼下浙江正处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幸福回‘嘉’、共筑梦想"的热潮在嘉禾大地奔涌不息。大批省外、海外浙商带着项目、资金和人才回到家乡,成为嘉兴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两年来,该市浙商回归引进项目958个,引进浙商回归省外到位资金371亿元。2012年和2013年,浙商回归工作综合考核分别居全省第二和全省同档城市第一。在南湖区余新镇镇东工业园区,已过不惑之年的施介一正在查看即将投入使用的新厂房。这位上世纪90代中  相似文献   

12.
<正> 浙商独步IT行业新生代浙商在IT行业显示出的力量已经可以与老一代浙商在传统制造业中的业绩相媲美了。新生代浙商凭借自己的知识和老浙商的胆略,在知识经济时代使财富一夜飙升。新浙商代表——IT财界巨子陈天桥、网易创始人丁磊、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等,以其独特的创业神话,一改"草根浙商"的传统形象,与老一辈浙商们相比,起点更高、视野更广的新生代浙商演绎着与老浙商完全不同的创富神话。更值得傲视群雄的是,在陈天桥、丁  相似文献   

13.
省委、省政府作出支持浙商创业创新和回归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以来,全省各级高度重视,广大浙商积极响应,浙商回归引进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两年多来的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浙商是浙江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是浙江经济发展最倚重的力量,"浙商回归"作为浙江经济升级"组合拳"的"重要一招",已经也必将在推动全省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袁卫 《今日浙江》2014,(2):17-20
"这里有你们创业创新的舞台!"这是浙江对700万在外浙商的深情呼唤,情真意切。浙商是浙江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是浙江发展最为倚重的力量,浙商兴则浙江兴,浙商强则浙江强——省委、省政府对浙商的期望与倚重之情溢于言表,随之出台的,是一揽子鼓励、支持、引导浙商回归创业创新的好政策好措施,重锤击鼓。"我们的根在浙江。"这是省外浙商对家乡的真切回应,包含着深深眷恋,赤子情深。  相似文献   

15.
我省积极构建政策体系,支持发展实体经济,切实减轻实体经济负担,让企业家对做实业有兴趣、有信心。2011年12月,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浙商创业创新、促进浙江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大力实施浙商回归工程,引导境内外浙商  相似文献   

16.
阎逸 《今日浙江》2014,(19):34-35
正近年来,浙江大力实施"浙商回归工程",实现"浙江人经济"和浙江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与遍布全球的浙商一样,世界各地浙江人的聪明才智也享誉海内外。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为例,浙江素来被誉为"院士的摇篮",在全国1600余位两院院士中,浙籍院士共有225位,是院士最多的省份之一;2013年新增两院院士104名,其中浙籍院士就有13位,位列全国第一。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浙江工作的院士却只有30多位且年龄结构老化。与省外浙商一样,世界各地的浙籍  相似文献   

17.
正在过去的一年,复星集团联合七大浙商投资百亿元的东阳木雕文化博览城开工了,浙商创业创新杭州新天地东方茂项目进入地下室桩基施工阶段。曾任上海浙江商会会长的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担当了浙商回归的排头兵。复星集团、富春控股集团联合新光控股、横店东磁、阿里巴巴、美特斯邦威集团、杉杉集团等浙商一起投资了东阳中国木雕文化博览城,这是上海浙江商会回乡投资十个百亿工程中的第一个。郭广昌"蜂巢城市"新构想  相似文献   

18.
浙商之春     
《今日浙江》2013,(7):10
大力引导浙商回归,支持浙商创业创新,是扩大有效投资的现实途径,已经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2012年,全省浙商回归引进项目到位资金1298亿元,为浙江扩投资、兴实体、稳增长、促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领导干部亲自抓吸引浙商回归创业创新,除了浓浓的乡情,更需要优质高效的投资环境和贴心周到的服务机制。近年来,富阳市结合实际,在平台搭建、环境优化、服务保障等方面创新机制、落实举措,为浙商营造一个温馨的"家"。"浙商回归"工程实施以来,富阳共引进包括海正辉瑞、上海复地复城国际、锦绣富春运动休闲体、天安数码、安控科技等回归项目30个,总投资48亿元,涉及先进制造业、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金融服务、信息软件、商业地产、休闲养生等多个领域。在招引浙商回乡创业过程中,每名市领导牵头负责一个重点项目,从招商,到签约,到落地,到投产,开展"一对一"的亲情服务。  相似文献   

20.
浙商新史     
袁卫 《今日浙江》2014,(11):16-17
正"五水共治"轰轰烈烈,"四换三名"如火如荼,"浙商回归"风起云涌……在钱江两岸,处处涌动着昂扬向上的热潮,澎湃着苦干实干的激情。向来以创业创新闻名天下的浙商,再次牢牢把握时代脉搏,奋斗在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前沿,谱写新时代新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