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离体人肝细胞核DNA含量死后变化的图像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应用图像分析技术研究人肝细胞DNA降解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8例已知死亡时间的人体肝脏,在死后4~36h内每小时进行细胞学涂片、Feu lgen-Vans染色,应用图像分析系统研究肝细胞核平均灰度、平均光度、积分光密度等参数在死后的变化规律。结果在4~36h内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肝细胞核的平均灰度逐渐上升,平均光度、积分光密度逐渐下降,获得了36h内3个参数变化的回归方程。结论肝细胞核的平均灰度、平均光度和积分光密度均与死亡时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可望用于推断早期人体死亡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机体的细胞核内DNA含量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本实验通过计算机图像系统,选择核面积、积分光密度等7种参数,研究了15只大鼠心肌细胞在死后25~49h细胞核DNA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心肌细胞DNA含量测定适合相对较长死亡时间的推断。结论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量机体死后心肌细胞DNA含量将有可能成为推断死亡时间精确、客观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角膜AQP1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50只家兔随机分为10组,以空气栓塞方法致死,于死后不同时间取出角膜。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角膜AQP1含量变化,并采用图像分析方法测定AQP1阳性面积、积分光密度、平均光密度、平均灰度等参数,对各参数与死亡时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死后84h内,角膜AQP1呈阳性着色,死后96h未见着色。图像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死后时间的延长,角膜AQP1各参数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并获得了上述各参数与死亡时间变化关系的回归方程。结论家兔死亡后角膜AQP1的含量呈现出规律性变化,其参数阳性面积、积分光密度、平均光密度、平均灰度等可以作为推测死亡时间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不同温度下离体人脾细胞DNA降解的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不同温度下离体人脾细胞DNA降解的差异性。方法应用Feu lgen染色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量并分析在不同温度下死后早期(36h内)各个时间点离体人脾细胞DNA含量的差异性情况。结查人死后7~36h内代表DNA含量的参数中,异形指数(ID)、密度变化数(LDC)、积分光密度(IOD)、平均光密度(AOD)及平均灰度(AG)在不同温度下其测量值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其中密度变化数(LDC)、平均光密度(AOD)和平均灰度(AG)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性(P<0.01)。结论温度对死后DNA降解有明显影响,进行温度对死亡时间(PM I)推断的影响的研究有重要的法医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Shu XJ  Liu LJ  Hu JW 《法医学杂志》2004,20(3):140-142
目的运用图像分析技术探讨人脾脏细胞核几何参数变化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选31例已知死亡时间的人离体脾组织,在死后36h内每h细胞学涂片、Feulgen-Vans染色,对人脾细胞核的异形指数等5个几何参数进行图像分析。结果脾脏细胞核异形指数在死后5~36h呈上升趋势,r=0.983,线性回归方程y=11.334x-33.339,面积、等效直径、平均直径、周长均与死亡时间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异形指数能较客观地反映人脾细胞核DNA降解后的离散分布状况,与死亡时间有明显相关性,可能是推断早期准确死亡时间的较好形态学指标。  相似文献   

6.
大鼠脾细胞DNA含量与早期死亡时间关系的图像分析研究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16  
选择15只大鼠 ,处死后 ,在24h内每隔1h进行脾细胞学涂片、福尔马林液固定、Feulgen染色后 ,用自动图像分析仪测量细胞DNA的积分光密度、平均光密度、异形指数等指标 ,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实验结果证明大鼠脾细胞DNA含量在死后24h内 ,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而呈较有规律的下降。其中积分光密度、平均光密度、异形指数是用来研究死亡24h内脾DNA降解规律 ,并准确推断死亡时间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7.
大鼠死后不同时间坐骨神经雪旺氏细胞核DNA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死后不同时间坐骨神经雪旺氏细胞核DNA的变化及其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应用Feulgen染色法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观测大鼠死后即刻至9d坐骨神经雪旺氏细胞核DNA染色变化及其图像分析参数,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雪旺氏细胞核在死后6-18h细胞核呈紫红色、长椭圆形,轮廓清晰,其长轴方向与坐骨神经走向一致,死后24h着色变淡、着色面积变小,最终完全消失;在6h-9d内目标面积和积分光密度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小,且其均值均与死亡时间明显相关,并得出对应的回归方程。结论大鼠死后9d内,其坐骨神经雪旺氏细胞核DNA变化与死亡时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死后不同时间大鼠视网膜细胞核DNA含量变化图像,探讨视网膜细胞核DNA降解与死亡时间(PMI)的关系。方法90只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15组,死后0—28h内(20℃),每2h提取视网膜细胞进行Feulgen-Vans染色;采用图像分析系统检测视网膜细胞核的异形指数(ID)、积分光密度(IOD)和平均光密度(AOD),并运用SPSS12.0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视网膜细胞核AOD和IOD随死亡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ID则呈上升趋势。28h内各参数变化的回归方程如下:YAOD=-0.009XAOD+0.590,R^2=0.949,Y100=-0.097X。+18.903,R^2=0.968,Y10=0.122X10+2.246,R^2=0.951。结论大鼠死后视网膜细胞核DNA含量随着死亡时间的延长而呈规律性降解,并与PMI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大鼠肾细胞核 DNA含量与死亡时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Liu L  Peng DB  Liu Y  Deng WN  Liu YL  Li JJ 《法医学杂志》2001,17(2):65-68
目的 研究 DNA含量与死亡时间关系。方法 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定了 15只大鼠在死后 48h内不同时间点大鼠肾细胞核 DNA含量的面积( Area)、等效直径( Mean- Dia, MD)、异形指数( Index of density, ID)、平均光度( Average optical density, AOD)、积分光度( Integral optical density, IOD)、密度变化数( L- Den- Coe, LDC)和平均灰度( Average gray, AG)等七项参数的变化值。结果 在大鼠死亡的相对早期( 48h内),其细胞核 DNA降解速率与 PMI具有一定相关性。本实验并将每个参数的测量值进行了多项式运算,获得了更能体现 DNA降解趋势的二项式回归方程。结论 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量机体死后 DNA含量变化,将会成为推断死亡时间精确、客观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大鼠肝细胞DNA含量与早期死亡时间关系的图像分析研究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9  
Lin LQ  Liu L  Deng WN  Zhang L  Liu YL  Liu Y 《法医学杂志》2000,16(2):68-69
实验选择 15只大鼠 ,处死后 ,在 2 4h内 ,每隔 1h取肝组织块进行细胞学涂片、福尔马林液固定、Feul gen染色、自动图像分析仪测量、统计学处理数据。结果表明 ,肝细胞DNA含量在死后 2 4h内 ,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而较有规律的下降。其中积分光密度、平均光密度、异形指数是用来研究死亡 2 4h内肝细胞DNA降解规律 ,并准确推断死亡时间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1.
组织细胞DNA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Chen X  Shen YW  Gu YJ 《法医学杂志》2005,21(2):115-117
目的研究人死后各器官组织细胞DNA降解变化规律,探讨其在推断死亡时间方面的应用价值,为推断死亡时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已知死亡时间人尸体的心、肝、脾、肾,按死后6,12,24和48h四个时间段取材,制成石蜡切片,经Feulgen染色并图像分析;同时将各器官组织按不同时间段取材,制成单细胞悬液,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NA含量。结果(1)人体各器官组织细胞经FCM检测,脾细胞核DNA随死亡时间延长呈现较好的下降梯度,而心、肝、肾,则由于自溶较快,死后6h细胞核DNA含量已很低,其变化情况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不佳;(2)各器官组织细胞核DNA染色强度指数均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结论(1)机体死亡后,各器官组织细胞核DNA含量随死亡时间延长逐渐减少,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其中以脾细胞核DNA含量的变化趋势与死亡时间最具相关性,肝、肾次之,而心最差;(2)方法学分析,图像分析技术(IAT)与流式细胞术(FCM)两种检测方法在研究组织细胞DNA含量变化方面,各有利弊,可互补不足。  相似文献   

12.
死亡方式对大鼠DNA降解影响的图像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不同的死亡方式对组织细胞核 DNA 降解的速率是否存在影响。选取2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采用失血性休克、断颈、溺死及扼死等4种方式处死,每2 h 取材一次(脑、脾、肝组织),Carnoy 液固定,VANS 改良法染色,选取7个指标进行图像分析,数据经一元回归及多元回归统计处理,对不同死亡方式组的一元回归方程进行多组间分析。结果显示,7个指标与死亡时间明显相关,但在不同死亡方式组间各指标相关性存在差异,一元回归方程比较显示,溺死组与其他组肝组织 ID、AOD、LDC 3个指标存在差异,显示其 DNA 降解较慢,脾脏在溺死组 A、MD、ID、AOD、LDC、AG 等6个指标以及失血性休克组 MD、ID、AOD、AG 等4个指标与其他组间存在明显差异,而脑组织在不同组间则差异较小。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印证了上述差异。在失血性休克、溺死、断颈及扼死致死的尸体间其组织细胞 DNA 降解速率存在差异,其原因可能与淤血程度及尸体所处环境有关。在本实验条件下,脑是受影响最小的器官,而脾是较易受影响的器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用原位脱氧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大鼠死后心肌细胞DNA断裂与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的关系。方法建立SD大鼠死亡模型,在25.1℃,分别于死后6、12、24、36、48、60h提取大鼠心肌组织进行TUNEL检测,显微成像系统采集图像,经计算机图像系统分析及统计学处理。结果死后6~60h,心肌细胞核荧光染色依次由绿色、黄绿色亮度增强、亮黄色到荧光亮度减弱;形态由扁圆形或柱状,大小较均匀,到体积增大、呈毛虫状、多数核碎裂到形态不规整,大部分核形成碎片;心肌组织细胞核的IG,死后6h至36h依次增高,36h达到高峰,随后下降;心肌细胞核DNA的AG死后24h最高。结论死后各时间点,心肌细胞核的荧光颜色和亮度以及细胞核的大小和形态有一定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不同温度下人体肝细胞DNA降解状态进行多参数定量分析,得出温度相关的多元回归方程。方法选取13例已知PMI的人体离体肝脏,在死后13~34h内,分别在10℃、20℃及30℃条件下,每隔1h取材,进行细胞学涂片,Feulgen-Vans染色,选用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几何参数(ID)及灰度参数(AOD)指标,对不同温度的检测指标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得出相应的回归方程。结果温度相关的肝细胞DNA降解推断死亡时间的回归方程:Y=25.789-0.656XT-41.958XAOD+3.262XID(XT=10,20,30)。结论温度及反映DNA含量的各个参数与PMI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可以将温度作为参数引入方程用于推断PMI。  相似文献   

15.
死亡大鼠看家基因mRNA时序性降解的组织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死亡大鼠看家基因mRNA时序性降解的组织差异性,评价其用于死亡时间推断的价值。方法SD大鼠20只分为死后0、1、3、5、7d共5组,脊椎脱臼法处死大鼠,提取大鼠心、肝、脾、肺、肾、脑组织,在相应时间段提取RNA,应用一步法RT-PCR技术检测各组织中看家基因GAPDHmRNA和β-actinmRNA的水平,Vilber凝胶图像分析系统测定扩增产物IOD值,SPSS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GAPDHmRNA、β—actinmRNA扩增产物相对灰度与积分光密度值随死后经过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小,且与死亡时间显著相关,大鼠脾脏和脑组织GAPDHmRNA和β-actinmRNA在死后5d内可检出,心脏和肾脏在死后3d内可检出,而肝脏和肺脏GAPDHmRNA和β-actin mRNA降解较快,仅在死后1d内可检出。结论脑组织和脾脏中mRNA稳定性较好,适用于PMI特别是晚期PMI的推断。除环境温度外,环境湿度也是死亡时间推断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大鼠脑细胞DNA含量与死亡时间关系的图像分析   总被引:47,自引:18,他引:29  
运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 ,对大鼠死后脑细胞DNA的变化进行观测 ,以寻找一种客观、量化的推断早期死亡时间的标准。实验选择 1 5只大鼠。处死后 ,在 2 4h内每隔 1h分别取脑细胞进行细胞学涂片、福尔马林液固定、Feulgen染色、自动图象分析仪测量、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 :大鼠的早期死亡时间与其脑细胞DNA降解速率呈线性关系 ,其中积分光密度 (IOD)、平均灰度 (AG)、异形指数 (ID)提示本法有可能作为精确推断死亡时间 (PMI)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