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范式理论为近代社会科学提供了全新的方法论视角,其基于学科基质理论而完成的共同范例属性为公共行政伦理的历史主义考察提供了一种批判的分析框架。这种批判性首先表现在范式视阈下公共行政伦理能够在公共行政理论和应用伦理理论之外构建一个基于其自身难题和危机解决需要的核心价值体系。由此,能够发现公共行政伦理在范式解释中的语言、逻辑和实践性的不连贯,即无法实现连贯性的历史发展与非积累性的范式变迁的有机结合。在对于公共行政伦理范式的批判之批判的过程中,公共行政伦理逐渐从设计范式到纲领内核的破茧,在公共行政伦理两种维度的视阈下,一个完整的公共行政伦理可以被证明为一个以主体性解释为硬核,民主与效率统一于"效率伦理"而动态的体现"正面助长性"与"负面助长性"的均衡交替拓展的框架。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直至当前的和谐社会之诉求,现代化始终是萦绕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一个实质性问题.然而,现代化又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公共行政现代化是其应然维度之一.现代化从"器物"到"政制"直至社会精神文化和伦理价值观念这一结构性的深化历程,更昭示了公共精神正是公共行政现代化须臾不可"缺场"的价值向度.实际上,从公共行政自身发展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双重维度去探究和反思公共行政的现代化现象,我们也发现公共精神不断地从边缘向中心位移,从"遮蔽"状态走向"解蔽".其中,公共行政现代化所涵摄的民主理念、公正理念、契约精神、公共服务精神以及和谐、科学的发展理念等公共精神既是公共行政现代化本身,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骨核与价值引擎.一种多元宽容、诚信友爱、公平正义、和谐有序的社会公共生活能够得以形成和延续必须以发育良好的公共精神为其基本精神质料和社会价值支撑.我们需要从不断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开新传统公共精神资源,大力培育公民社会、拓展公共治理的实践参与,加强公共意识教育、提升公共理性水平等几个方面努力来促进公共精神的化育与养成.  相似文献   

3.
从行政哲学维度来看,价值与技术的分离奠定了行政学独立的学科地位,但亦成为当下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陷于困境的根源。我国公共行政价值与技术分割导致的困境集中反映在政府和社会两个层面。调整公共权力边界与运行方式;培育公民社会自治能力;重建公共行政伦理,实现公共行政价值与技术的辩证统一,是我国公共行政改革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论公共精神的培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公共精神是公民道德和公共行政伦理的基础,培养起广大公民的公共精神,才可以建设良好的公民道德和公共行政伦理.公共精神的生长空间是公共生活和公民社会,它的人格化则是公民气质,故而必须落实到对公民个体的引导上.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德治为本”的社会,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光辉的行政伦理思想和丰富的行政伦理实践,其作为一种道德资源在现代公共行政管理中仍有其重要的价值。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传统的行政伦理思想不能满足现代民主政治和公共行政的要求,需要对之进行现代的诠释和整合,促进其现代转化,方能成为现代公共行政的基石。具体来说应该从伦理精神、伦理生活和伦理制度等三个层面来探讨传统行政伦理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6.
《行政论坛》2019,(1):51-55
现代性作为西方公共行政的宏大叙事背景,与行政责任伦理的诞生有着直接关联。以工具理性为特质的现代性框定了公共行政思维与实践走向,使其走上技术化、工具化、非人格化的道路。在此背景下,一种强调价值性、主体性与责任性的行政责任伦理被提出。行政责任伦理是行政主体即各级行政组织与行政人员对社会公共需求的积极回应以及对自身行为后果的伦理担当,它具有个体与公共、自律与他律、实然与应然相统一的特质。从对现代性危机的反思与应对的视角来看,行政责任伦理理性回应了行政的现代性危机,充分彰显了行政的价值理性和有力地改变了行政与道德无涉的状况。  相似文献   

7.
《行政论坛》2014,(5):96-100
西方公共管理伦理的演变经历了奉行效率至上的传统时期、倡导社会公平为主的新公共行政时期和推行以市场化为主的新公共管理时期。它演进的主要特征是效率观贯穿于其演变的全过程、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成为其体系的核心、中心化与边缘化价值诉求共存的价值结构形态将长期存在。它的嬗变对我国公共管理伦理体系建设的启示体现为:实现现代公共管理伦理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厘清现代公共管理伦理的作用场域及其相应的规范标准;构建效率与公平兼顾的现代公共管理伦理体系;促进公共管理主体道德自觉自动生成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公共管理学科前沿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公共管理学科领域经历和正在发生着的变化及其趋势至少主要表现在五个互相承续的方面。一是新公共管理在理论上和政府再造实践上的并行所形成的强烈的管理主义取向;二是公共组织理论与公共治理理论共同凸显为公共管理两大支柱理论;三是政府治理模式与政治角色定位这两个层次问题的契合;四是管理学范式与政治学范式在分野基础之上的整合;五是紧贴政府问题的事实关注与价值判断的结合。这些方面的变化使得与之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被推到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前沿。其发展趋势正逐步趋向于:公共价值判断下的管理科学取向;公共治理框架内的组织理论创新;公共行政的宪法捍卫者前提下的公共行政执行者的角色定位;作为政治科学的公共行政与作为管理科学的公共行政双重身份的整合;公共行政研究者强烈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驱动下的公共管理学的学术发展。  相似文献   

9.
胡琴 《行政论坛》2006,3(1):64-66
全球化时代所带来的环境变迁给行政伦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矛盾与问题,全球化日益迅速的价值整合和后现代思维对公共行政伦理价值标准、行政主体伦理意识带来了冲击,此外全球化的鲜明特征如技术信息化,全球化功利价值的广泛渗透都在无形中改变或者影响着公共行政伦理的价值取向、原有秩序等诸多层面。  相似文献   

10.
工具——价值理性分野下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是公共行政的两个基本属性,工具理性取向下的公共行政强调效率,价值理性取向下的公共行政注重公平。正是这两种属性的差异和矛盾,推动着公共行政学说的发展和变迁,并将公共行政学分为两大流派:工具理性取向下的公共行政学和价值理性取向下的公共行政学。事实上,公共行政体系应是两重属性的整合统一和完美结合,这也是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
构建和谐社会与公共行政伦理的模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务中 《理论导刊》2008,2(3):48-5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构建公共行政伦理,因为影响当前中国社会和谐的诸多问题都与公共行政伦理的缺失有关.公共行政伦理的基本要求是权责平衡,权责平衡有其质、量、度三个基本方面.对于当前中国的转型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而言,政府及其官员既行使较大权力又承担较大责任的"高高模式"是较为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伦理的基本功能是通过个人的良心、社会舆论和政治信念进行道德判断和评价,实现对各种利益的调整,而个人良心、社会舆论和政治理念的背后则是价值理念,因此行政伦理的建设必须首先明确其价值取向,而后寻求行政伦理规范体系的构建.公共行政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其研究范式经历了从老公共行政,到新公共管理,再到新公共服务的转换,转换不只是涉及一些新管理方法的实施,而是含有一套新的价值观.本文拟从行政伦理的基本结构层面出发,在新公共服务的价值体系下探析我国行政伦理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我们观察到的一个普遍事实是公共行政中伦理因素⑴的衰微,这与伦理考虑在公共行政中应该具有的地位是不相称的.本文对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一是在理论层面上传统公共行政学和公共选择学派的理论导向;二是在实践层面上对外在控制的倚重以及外在约束所遇到的制度困境.从纠正这一现象的角度出发,我们需要在政治与行政,内在控制和外在约束等方面寻求新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公共伦理学的构建何以可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公共伦理学何以建立的依据在于 ,国家与社会的分离过程 ,培育着社会公共组织 ,对公共组织行为中的伦理价值属性 ,必须进行道德思考 ;管理伦理学、行政伦理学的诞生为公共伦理学的研究提供了相应的思维视野。探讨公共管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道德关系 ,是公共伦理学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陈伟 《理论视野》2008,(12):47-49
公共行政伦理精神是政治体制的“内蕴”和“灵魂”。要顺势把握新的发展预期,通过全面提升公共行政伦理精神这一软实力,来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高公共治理主体的伦理素质、因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善治”之道,推进并深化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6.
从公共行政学的知识本体特点及其危机切入,可以对学科本体论在中国的所指与所不能指进行深入分析,并由此论证中国场景对公共行政理论重构的影响。政府作为公共行政学不断变化的最大公约数,在对象上框定了公共行政研究的变与不变;而在千变万化的议题之中,"公共特质"成为公共行政议题的重要锚定点,也即一旦所研究议题与公共特质无关,则其必然也不再是公共行政学议题。公共行政理论的重构本质上是政府理论的重构(重建场景、理性和秩序),重构的关键是公共行政学如何更好地回应我们所处的时代。就此而言,危机即为新纪元。  相似文献   

17.
范式之争:新公共管理理论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行政论坛》2016,(5):38-42
20世纪80年代发生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既引领了一大波政府的改革活动,也为公共行政理论的发展带来新的气象,"新公共管理"由此被许多学者看作取代传统公共行政的一种新的范式,相反的意见亦多,由此引发了持续十年多的范式之争。反思过去十多年公共行政理论和实践的新的发展,从范式评判的标准出发,以范式问题、范式的理论支撑、实践中的范式检验、范式的时间检验和范式内部统一性等五个维度重新审视和定位"新公共管理",从中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新公共管理"是一种理念而非范式,并没有冲破传统公共行政的范围。其依据是新公共管理忽视行政学的理论基础,其理论支撑饱受质疑,其理论倡导缺乏适用性,其理论缺少内在统一性,以及"治理"理论对"新公共管理"的冲击。  相似文献   

18.
人是公共行政过程中最关键的要素。自从公共行政创立以来,"公共行政中的人是什么"一直是公共行政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本文综述了公共行政发展不同阶段对人性的不同假设,并提出了"公共人"的人性设计,认为可以通过实现制度的道德化和道德的制度化最终实现"公共人"。  相似文献   

19.
人是公共行政过程中最关键的要素.自从公共行政创立以来,"公共行政中的人是什么"一直是公共行政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本文综述了公共行政发展不同阶段对人性的不同假设,并提出了"公共人"的人性设计,认为可以通过实现制度的道德化和道德的制度化最终实现"公共人".  相似文献   

20.
“权力与利益的关系”是公共行政伦理的基本问题,这一基本问题存在的根据在于:公共行政主体置身于利益矛盾和冲突之中,是形成公共行政伦理基本问题的根本原因;公共行政伦理的基本问题,是历史证明了的;今天我国道德建设的实践,在客观上也揭示了公共行政伦理的基本问题;公共行政伦理基本问题的解决,决定公共行政伦理其他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