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边屯文化源流边屯文化,也可称之为屯边文化。“边屯”或“屯边”指的是“屯居边地”,而有关它的一切文化形态、文化积淀正是“边屯文化”,或称“屯边文化”。边屯文化中的“屯”之本义为“聚集”,边屯就是一部分社会群体为了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组织形式聚集、驻扎在边地、边疆地区。应该说,边屯的历史相当久远,自从人类社会有了社会组织、尤其是较大社会共同体,就产生了社会共同体间的领域分野,并随之产生互相间的联系与冲突,从而各自需要确保其领域的自然资源、社会利益、人民生命之安全,  相似文献   

2.
云南具有悠久的“寓兵于农、屯垦戍边”历史,特别是元明以来,大批湖南、江西等内地的军民“调卫”而来,形成了民族融合、边疆稳固的局面。地处滇西北的永胜县(明朝在此设置“澜沧卫”),至今较为完整的传承、保留了“边屯文化”传统。在永胜县程海镇毛家湾村建设云南边屯文化博物园,对于研究传承开发运用边屯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自汉代以来至清代中期,中央王朝一直采用“羁縻”政策作为开发治理和经营边疆民族地区的重要手段,并辅之以移民屯垦和戍边,代代相沿,达到巩固统治边疆地区的目的。至元朝时,朝廷在云南实施了相当规模的屯田,但就屯田规模、成效等因素而言,尤以明朝时期最为显著。今丽江市永胜县等地,因大规模的屯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云南边屯文化。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代代薪火相传,维系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以及疆域的巩固和稳定,形成整体关联、动态平衡、合乎自然、天人合一等中国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得以世代繁衍、国家命脉得以永久延续、边疆各民族得以融合发展的文化基因。地处西南的云南历史,是一部中原民族与边地民族不断融合,文化不断交流碰撞融合发展,形成既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5.
现有1000多户、5000余人的清驿,是一个南北长三公里的大自然村,是云南省永胜县也是丽江市最大的自然村,更是丽江明清古建筑保护最好的文化村落。据丽江市博物院等单位统计,清驿现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近600院(所),其中,明代建筑6座,是2011年丽江市“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最大的亮点,有关部门正在申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拟将清驿整体申报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相似文献   

6.
边屯思绪     
彩云之南的横断山,金沙江的温柔在每一个拂晓,每一个白天,每一个夜晚,全给了这片土地。与玉龙雪山相互牵挂,永胜成为边屯文化积淀的典型.始终有一种优雅的宁静。在西汉以前,这里的军事、农业、贸易、冶铸等活动就已经有了相当规模,这里是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要冲,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无论何时,视野总会被拉开,三川田园风光,像贪婪的小羊,不知道是它张开的怀抱,还是路人张开的怀抱。  相似文献   

7.
2011年12月26日,中国永胜·云南边屯文化博物馆在永胜县程海之滨建成开馆,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尹欣到馆指导。开馆庆典仪式由永胜县人民政府县长张佐主持,  相似文献   

8.
边屯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现已渐为人们了解和认知。特别是随着中国永胜边屯文化博览园第一期工程中国永胜·云南边屯文化博物馆建设项目的启动,对边屯文化深邃内涵和广博外延的深入挖掘和探讨,对边屯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对边屯文化整体形象的全面修饰和包装,对边屯文化即将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综合效能的研发,对边屯文化品牌的全面打造等,都必将作为重要的议事日程,并予以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论坛》2011,(2):I0002-I0003
2010年12月26日上午,中国永胜边屯文化博览园第一期工程的代表性项目-中国永胜·云南边屯文化博物馆在永胜县程海镇:毛家湾村奠基。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白庚胜、省文化厅副厅长熊正益、丽江市人民政府市长和良辉、丽江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洪福等省市有关部门领导参加了奠基仪式。  相似文献   

10.
边屯文化作为云南省丽江市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越来越吸引各方的关注。随着对边屯文化日趋重视,对其进行保护和开发的力度也将越来越大,挖掘提炼边屯文化资源的内涵、特点、价值以及探索对边屯文化资源开发运用的原则和思路也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也特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态;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存在的根基、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凝聚力的核心因素,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智慧和优秀品格的结晶。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地方或一个人的品位、道德、智能、风俗等,实质是文化积累的总和。“和”与“谐”的提法,古已有之。《尚书·舜典》载:“诗言志……律和声。八音克谐……神人以和。”东汉仲长统在《法戒篇》中,首次将“和谐”连用。意为音韵完美、政事通达。当代的和谐概念,是指不同质的事物,在相互联系中互相促进、推动前进,处于持续发展的良好状态;是与辩证思维中全面、联系、发展等一致的哲学范畴。  相似文献   

12.
给某种历史文化现象和成果冠以独具特色的(地域的或民族的)标签,便于更好地挖掘整理和保护传承,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在具有两千多年农耕文明史、多民族杂居的云南省永胜县,却一直没有这样一个文化标签.  相似文献   

13.
边屯文化是历代政府推行“寓兵于农,屯民实边”政策的产物,是以中原汉文化为核心,以边地土司文化为依托,融汇当地和周边各民族文化,又具有典型的军屯戍边特点的文化现象。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内地军民奉调屯驻,故称“边屯”,边屯文化应时而生。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人类社会得以传承发展的巨大精神财富。边屯文化是“以古代的屯田制度为历史背景,在‘寓兵于民,屯民实边’的政策下,中原的汉族以军屯、民屯、商屯的形式大量迁往边疆地区,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形成了一种以中原汉文化为核心,融合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又具有典型的屯田戍边特点的主体文化”。边屯文化具有融合性、传承性、多元性、创新性的特点,又是中原文化、边地文化、军事文化的一种兼容。边屯文化概念的提出,在文化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吸引了众多文化界名人的目光,为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以创造、创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云南文化建设为主题的理论研讨会汇聚了云南理论界众多大咖的智慧,达到了提高认识、达成共识、深化研究、明确方向、搭建平台的目的,是云南文化理论界的盛会。会议的成功召开,对进一步深化云南文化理论研究,增进云南文化自信,推动云南繁荣兴盛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备受关注的中国永胜·云南边屯文化博览园建设项目第一期工程“中国永胜·云南边屯文化博物馆”经过8个多月的建设,在毛泽东诞辰118周年之际建成并隆重开馆。云南边屯文化博物馆的建成开馆标志着在永胜率先树起了边电文化的旗帜,建立了一个研究、保护和开发云南边屯文化的基地,开启了一个以边屯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项目。但是,要真正做到打造好边屯文化品牌,实现以之为引领,从而发展壮大一批产业、创建一条黄金旅游线路、带动一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还有十分繁重的任务要完成。当前应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7.
2004年,昆明市政府创造性地喊出了"你昆明了吗?"的响亮口号,打出这句广告语的深层次背景,其实是"昆明"这座春之城,已经具备了对省内外市场的强大品牌号召力.相比较而言,我们更可以毫不犹豫地笑问"你云南了吗?"因为在"外乡人"的眼里,云南早已是让无数人向往的"彩云之南"、"歌舞之乡"、"香格里拉"."云南"已经成了气候条件得天独厚、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生态环境无以伦比的旅游胜地、快乐天堂,是一块响当当的名牌,"云南"已经成了一种涵义广阔的"文化".  相似文献   

18.
边屯文化是云南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边屯文化的研究和开发,将进一步彰显文化多元性、包容性和多样性特征。通过研究保护和开发边屯文化,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培育边屯文化旅游产业,打造边屯文化旅游品牌,把永胜程海打造成一个新的文化旅游景区,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云南文化史上,1938年是值得重视的一年。从这一年开始,云南涌进了许多中国第一流的文化团体,使昆明一跃而为全国文化、教育的中心城市之一,从而把云南的现代文化提升到中国的先进行列。这种地位在云南历史上从未有过。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及发展研究对于云南这样一个民族众多、文化多样的省份具有重要的意义。水族是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的重要一员,其在历史发展变迁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云南水族主要聚居在曲靖市富源县,其拥有丰富的建筑、服饰、饮食、民间工艺、宗教信仰、语言文字、节日及婚丧、民间口头文学等物质或非物质特色民族文化。其文化传承方式主要有行为传承(口耳相传)、师徒传承、符号传承、特定人群的传承、政府主导的传承等。由于水族文化受周边民族文化影响较大、受全球化和现代化浪潮下的现代文明冲击、民族文化传承者及年轻一代背离乡土、云南水族文化研究存在盲区等多方面原因,目前云南水族文化传承发展中存在多项文化因子濒临失传、文化传承人断档明显、多民族融合现象突出、文化研究成果及宣传推广较少等问题。笔者建议通过强化民族认同、完善健全传承人培养扶持机制、发展特色文化乡村旅游业、创新文化传承及发展方式等路径,推动实现云南水族文化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