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辉  李峰 《台声》2004,(7):37-39
自从1984年上海诞生了第一家台资企业开始。20年来,上海平均一天半就要新注册一家台资企业。特别是90年代中期,台商到上海投资最为集中,平均每天要新增3家台资企业。90年代末台商蜂拥西进抢滩,在台湾岛内开始形成了“上海热”。由于上海的投资环境比较优越和稳定,法制比较健全,台商投资的成功率比较高,出现了一批社会知名度高、效益好的台资企业和著名品牌。生产迪比特手机的大霸电子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2.
张晓强 《台声》2004,(6):34-35
“知己知彼,扬长避短,勇于开拓,善抓机遇”是商家成功之要。从以上思路考虑,我对台商在祖国大陆扩大投资的商机有以下几点看法。可考虑扩在投资的主要领域 我们于2002年2月公布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2年修订本)。其中的“鼓励类”,总体上看,就是今后一段时期祖国大陆鼓励发展的产业,其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会比较好。其中包括现代农业、矿  相似文献   

3.
台商大陆投资已形成四大热点区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来建强 《台声》2005,(7):47-47
随着祖国大陆经济的不断发展,台商在大陆的投资持续热络。厦门大学海峡两岸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非认为,可以用“大、余、新、小”四大热点来阐述台资在大陆区域分布的特点和趋向。李非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四大热点分别是:“大热点”长江三角洲、“余热点”珠江三角洲、“新热点”环渤海湾经济圈和“小热点”福建沿海经济带。他还认为,近年来,台资沿东南海岸曲线“北进”已成趋势,但中西部地区能否成为台商投资的新热点,目前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艾启平 《台声》2004,(11):43-43
在内陆大城市武汉,街头的台湾店铺鳞次栉比,台商投资区内的公司、财团正一天天增多。台商在这里已四处可见,台湾已成为该市第三大境外资金来源地。  相似文献   

5.
方晓 《台声》2004,(5):42-43
台商对大陆的投资,早期皆以外销为主,因此投资地点都以开放较早、交通便利的沿海地区,如福建和广东。随着大陆对外开放幅度与范围不断扩大,经济发展重心逐渐北移,台商在大陆投资地域分布趋势也逐渐扩散至华东及华中地区,尤其以  相似文献   

6.
截止2001年年底,江苏已累计批准台资企业(项目)超过10000个,合同利用台资230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超过120亿美元,在两岸经贸交流中,令人瞩目。最近,笔者采访了一些在苏投资的大型台资企业总经理,回顾在江苏的创业历程,他们说:“在江苏投资就象度蜜月。”  相似文献   

7.
《中州统战》2003,(12):10-10
2003年9月,在中央统战部、国台办指导下,由全国台联和河南省政府共同举办、全国台联经济发展中心和鹤壁市政府共同承办的2003年海峡两岸台商投资论坛在鹤壁市成功举行。会议宣传了中原古老悠久的文明、得天独厚的条件和良好宽松的投资投资环境,使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达到了新的境界;增强了河南与台商的沟通与联系,使更多的海内外朋友了解了河南、认识了鹤壁。这次会议规格之高、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在鹤壁市尚属首次。市委、市政府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市委书记王训智对每一阶段、每一项重点工作都亲自过问,并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8.
钟景 《台声》2004,(7):40-42
第一笔台商投资始于何时,又是如何辗转来到祖国大陆实不可考,而较成规模的台商投资则开始于1989年国务院公布给予台商优惠的新措施以后,至今已15年有零。15年来,台商实现了从南到北、从传统到现代化、从点到面的快速布局。1 3亿人口的市场规模,每年至少7%的经济增长率,令台商  相似文献   

9.
台湾人创业大上海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雨文  杨胜云  张敏 《台声》2002,(8):16-18
从6月22日到7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台声》杂志、《今日中国》、“海峡之声”、“金陵之声”5家媒体,以“台湾人创业大上海”为主题,联袂到上海采访多家台资企业,透视台商投资上海热的现象。到上海来是为了求发展2000年,讲述一个台湾人在上海10年商海坎坷经历的书———《我的上海经验》,在岛内十分畅销。时隔两年,该书作者陈彬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尽管开始我在上海做生意失败了,可每次到上海去,我都是很愉快。但是回到台湾时,我感受到的不是天灾、地震,就是贪污、八卦新闻之类,台湾的气氛我感觉不怎么样…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台商迅速向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集中,对房产的需求上升,针对台商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也日益增多,不仅影响到上海房地产市场结构的变化,而且成为带动上海房地产走旺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广军 《台声》2004,(7):44-45
2002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北京市一位政府官员正在陪着一位客人在中关村考察,“你把这个楼买下来吧?”客人没有同意,因为他要做中国IT的沃尔玛!所以与其买楼占去大量现金,不如租楼来的划算。那位客人不是别人,正是当时在中国IT业掀起卖场“圈地运动”的第一人赛博董事长张瑞麟。  相似文献   

12.
吴铭 《统一论坛》2004,(5):49-51
目前,在祖国大陆常住的台胞有将近100万人,他们的利益在大陆,他们的希望在大陆,他们的未来也在大陆。而他们的家在台湾,他们经常往返两岸,受台湾当局和台湾民众的影响不可低估。台商对于祖国母体的认同感与其投资行为有  相似文献   

13.
台商——岛内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商”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个新词汇,有其特定的涵义,指的是从台湾到祖国大陆进行投资、经商的企业界人士。80年代初期,台商的数量很少,也未引起各方注意。自90年代特别是进入21 世纪后,由两岸贸易日趋兴旺而带动到祖国大陆投资的台资企业和台商越来越多,目前,号称有10多万家和数十万之众;投资合同金额越来越大,已达1000亿美元;投资地域越来越广,几乎涵盖祖国大陆(除西藏外)的所有省市;投资规模由几十万美元逐渐扩大到几百万、  相似文献   

14.
葛凤章先生的《大上海台商传奇》即将付梓。他嘱我写几句话以为序。自忖我不具备作序的资格,于是推辞再三,老葛却相求再四。恭敬不如从命。况且与老葛是对台工作的同事,再却也不恭,于是勉为其难。  相似文献   

15.
成章瑜 《台声》2003,(7):28-30
上海新经济的诞生,造就了一群由台商蜕变的新上海人:大资本家、中生代小资、台湾的海归派,重新在上海相遇,他们改变上海的命运,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台北———上海,就像台北———高雄,为打拼走天下。但是在滚滚新上海大潮里,小心,将军变弃子?机会成险境?  相似文献   

16.
黄影  杨雨文 《台声》2006,(5):51-52
时间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样的,但效率却各不相同,有的人三天能做一件事,而有的人一天却能做三件事;城市也大凡如此,有的城市十年不变样,而有的城市却是一年一个样,浦东就是这样一个创造着巨变神话的地方。从1990年至今短短的15年间,浦东实现了GDP的“三级跳”:从1992年的“百亿级”跃升到2001年的“千亿级”,历时8年;从“千亿级”攀上2003年1500亿的新标杆,只花了2年时间;而2004年,浦东GDP更达到1790亿元,约为1990年开发之初的30倍。短短10几年,浦东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100多年、新兴工业化国家30多年才走完的历程。一个现代化、多功能、…  相似文献   

17.
徐波 《台声》2003,(1):49-49
2002年12月12日,北京市政府举办第12次“市长接待台商日”活动。副市长张茅主持此次活动。北京市台办、市外经贸委等14个单位的主管负责人与北京台资企业协会代表、台湾金融保险机构驻京代表、台湾大企业代表以及在京台资企业代表等一起座谈。座谈会上,市人事局、物价局、社会劳动保障局、公安局、教委领导分别向大家介绍和通报了北京市关于行政审批事项改革、北京市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台湾同胞在京办理劳动就业许可和劳动就业证、台湾同胞在京办理多次往返签注和办理暂住证、台湾同胞子女在北京就学和报考大学等方面相关规…  相似文献   

18.
台商投资大陆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军 《两岸关系》2007,(12):43-46
很多台湾朋友到大陆之后,都觉得跟台北差不多。衣、食、住、行、教育、娱乐,无论是哪一个行业,都有台商参与其中。不仅让台湾朋友宾至如归,也让大陆的民众感受着浓烈的"台味"。像平时我们喝的上岛咖啡、天福茶叶,吃的统一、康师傅方便面,戴的宝岛眼镜,穿的达芙妮女鞋,享用的都是台商在大陆生产的产品。台商投资大陆30年了,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9.
不久前,沪上台商企盼的一大盛事——由上海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等主办的2002年上海台资企业产品博览会在上海世贸商城拉开帷幕。在彩带飞舞,鼓乐喧天的台博会现场,传出了一连串令人欣喜的统计数字:截止到今年8月底,上海批准台资项目累计达4463个,合同利用台资72亿多美元,而更令人高兴的是,绝大多数台资企业在沪赢利,因而投资领域正持续扩大。 叶会长的心愿 原本天气预报阴有小雨,可开幕当日,天公作美,蓝天白云,秋风徐徐。络绎不绝的社会各界人主和众多市民一大  相似文献   

20.
樊宁 《台声》2002,(5):32-34
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来到祖国大陆工作、生活。江苏省苏州市是台商投资的密集区,其中,很多台资企业落户苏州新区。为了谋求产业的第二春,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为了阖家团聚,台商老板、台籍干部携带家属来到大陆这个全新的环境。他们怀抱怎样的梦想来到大陆?圆梦的有多少?带着诸多疑问,我走进苏州新区“台商圈”。“台商到大陆投资是挡也挡不住的”2000年9月当选为苏州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的王勋辉,身材魁梧,很富有感召力。身为苏州中化药品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他1992年就从台湾来到苏州新区投资兴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