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7年6月底,美国《外交》季刊夏季号登载了一篇署名"X"的论文,题为《苏联行为的根源》。由于著名专栏作家阿瑟·克鲁克的暗示,不久新闻界便知道该文的作者是乔治·凯南,他是美国外交界著名的"苏联通",当时任马歇尔国务卿领导下的国务院政策计划室主任。X论文一发表,特别是人们知道作者的身份之后,激起了极大的反响。正如凯南在《回忆录》中所描述的:"顿时,它很快成了名符其实的宣传漩涡的中心,《生活》周刊和《读者文摘》发表了长篇摘要。遏制一词经新闻界的一致同意,被挑了出来并捧上了‘主义’的地位,把它和当时政府的外交政策等同起来。这样,在我们面前,树立了一个使历史学家们头痛的神话。"为什么X论文一出笼便成了"宣传漩涡的中心",为什么说它"树立了一个使历史学家们头痛的神话"呢?1987年是X论文发表四十周年,该年《外交》季刊春季号特别登载了几篇纪念性的文章,包括再次发表X论文。为什么《外交》季刊要发表四十年前的一篇论文呢?这只能说乔治·凯南的X论文是篇不寻常的、意义深远的文章,今天仍有分析、评价的必要。  相似文献   

2.
随着拜登正式任职,美国第59届总统选举终于尘埃落定.与四年前特朗普的"让美国再次伟大"相比,拜登的"治愈美国"口号显然更为务实.但是,一个不靠谱的、几乎把美国搞砸了的总统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支持者?拜登虽然以"稳健""建制派"的形象赢得了总统宝座,但由于美国社会撕裂有着深刻的结构性和制度性根源,所以,拜登上台有可能"缓解"但不可能"治愈"已经被严重撕裂的美国社会.类似于南北战争时期的社会条件已经形成,不能排除美国会借此机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3.
蒋丰 《工会博览》2013,(16):50-50
岁月悠悠.转眼之间,片山家的老大已经25岁,最小的也18岁了.谁能想到,家中的4个孩子,从懂事的时候开始,就没有听到过父母之间有任何对话.平常,他们只是到同学家作客时,或者看电视剧时,才能感受父母之间对话的乐趣.要知道,他们的父母并没有语言上的障碍,平时也各自会和孩子们交流.但是,无论母亲怎样努力搭话,父亲就是对她一言不发.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日本朝日电视台不久前进行探访,发现片山父母两人之间的问题,颇能代表当今的日本家庭现象.结果,这段仅仅有十几分钟的电视节目,让全日本的眼泪夺眶而出.  相似文献   

4.
反倾销,佛山陶瓷兵败印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不完全统计,自1979年欧盟对中国糖精和闹钟提起反倾销指控以来,截至去年年底,国际上已有30多个国家对我国实施了近500起反倾销调查,给我国造成的直接损失就达300多亿美元。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反倾销受害国。但不断的挫折并没有消除我们置身其中的迷茫,我们为什么成为这样一个NO.1?倘若我们依旧停留在旧习惯中,我们将无以应对。以下这桩正在发展的反倾销诉讼记述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反面的答案。  相似文献   

5.
《南风窗》2010,(24)
<正>随着第三方部委的介入,360和QQ的纷争似乎正渐入尾声,也许360并不是赢家,但腾讯却绝对是输家。在腾讯做出让网民二选一的"艰难决定"之前,关注此事件的网民并不多,这个决定成了一道分水岭,其后是汹涌而至的网民。决定发布的当晚,天涯上一个关注二选一纷争的帖子,以一分钟翻4页的速度引爆网民的口水战。和以往口水战不太一样的是,这次其实算不上"战",因为观点几乎是一边倒。虽然可能有很多委屈和无奈,还有眼泪和不眠之夜,但是QQ并没有拿到一点同情分。对大部分网民来说,他们只是这些企业提供的技术的使用者,其实并不关注这些互联网企业背后的恩怨情仇,也弄不清技术上的谁是谁非,  相似文献   

6.
个人所得税具有调节社会成员收入的二次分配的功能.但我国现行个税征收办法还存在着弊端:收入相同的纳税个人,纳税金额一样,根本不考虑纳税人的家庭情况.有政协委员曾经举了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某先生在广州某事业单位上班,妻子没有工作,夫妻俩都是独生子女,四位老人均没有退休金.七口之家就他一个人在工作.他的工资几乎不够养家糊口,而他的同事可以买房、买车、旅游.而在个税制度比较成熟的国家,个税起征已经与CPI涨幅等经济指标挂钩,实现了指数化、动态化调整.同时,为了保证税收负担公平、合理,现在不少国家在个人所得税申报的问题上实行的是"夫妻联合申报"或者"家庭申报",这对中国广大普通工薪家庭特别是经济负担沉重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件值得期待的事情.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有关方面曾经宣布:“广洲已基本消灭了失业现象。”这是就近年来新增的劳动力不难找到职业而言的。但是对于已经在业的人来说,难道就没有再失业的危机了吗? 这并非危言耸听。合同制工人最先感觉到脚下的震动,他们诉苦说:“我们的合同期快满了。期满后,能不能留下?真耽心企业不要我们;就算有别的单位肯要,三年学成的技术可能要丢荒,一切又得从头来过。”这种耽心不是空穴来风:到今年底,我市最先实践“新人新制度”的万余名合同制工人就满期了,他们将在去  相似文献   

8.
纽约三日     
这将是一场新的战争。没有战场,力量不对等,看不到敌人而敌人又无所不在,甚至,让人看不到尽头。这场战争同时也将彻底改变人们对传统战争的定义,它不再是基于领土争端,民族纠纷,政见或权力之争,为信仰而奋斗,利益争夺等等传统战争的基本要义;同时,在对这场战争的态度和立场上,人类从来没有如此一致。新世纪,新战争。我们不能断言,甚至不能按传统的思路来估算战争可能的结局。用传统的经验主义理解这场战争,到头来可能会证明我们的想像力不够,就如事件当初发生时的那样。现在人们最为关心的话题是战争会以怎样的方式开始,目前一切的估算都是基于拉登藏身阿富汗某地的假设,美军的大规模调动同样基于这样的假设。问题是,如果拉登亡命天涯,或从此消失,这仗怎么打?或者,假定美国认定拉登藏身阿富汗并发动突然袭击,然后发现人去楼空,美军拔剑四顾最终茫然又怎么办?有一则未经证实的消息说,在美军大肆调动部署的同时,有一批美英的突击队员特种兵已经前期潜入阿富汗。如果此消息属真,那么,之后的形势走向很大程度上会同前线反馈的信息紧密相关。在没有明确的关于拉登的准确方位之前,在没有明确的把握能够拿下的时候,美军的积极部署都可以理解成是在等待动手的时机。对于美国军方或将领来说,国内民众的期待容不得哪怕是一次失败。对于军事家来说,美国人采取何种方式进攻或突袭是他们关注的焦点,美国人10年前在海湾战争的演练让军事界大开眼界,人们有足够的理由充满期待——毕竟这是新世纪的新战争。但是,传统意义上的进攻路线在一个几乎已经丧失防空能力,几乎没有任何有价值军事目标的国度已经没有多少军事上的意义。军事家们也大可不必对此场战争的精彩程度寄予太高的期望。普京说,发生大战不可能——这才是政治家的判断。美军无需也不必囤积如此众多的兵力,甚至,大肆集结更多是政治上或者之后战略层面的考虑。毕竟,中亚的战略地位以及美国希望在此施加更多的政治影响不能忽略。这才是我们理应更加关注的问题。尽管我们无法估计这场战争的开始和结局,我们也不敢妄断怎样的力量会成长或涌现,但是,我们真心希望——让道义之光导引复仇之火。让所有拥有信仰的人都能得到根本的尊重。  相似文献   

9.
全球阶级与新的不平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至少是在盎格鲁-萨克逊世界长期保持畅销的关于工业社会社会结构与阶级冲突的一本书的作 者来说,由于全球化不得不提出的这样一个问题:在这里,是否正在出现新的阶级结构?旧的传统理论确实还具有 它的魅力:现在存在这样一种社会关系和集团,他们的兴趣就在于不要使现状发生变化--与此同时,也还存在这 样一种新生力量,他们把现存关系看作是一种障碍,存在这样一种社会集团,他们的兴趣就在于对现状进行变革。 全球化是否已经创造出一个全球阶级,他们代表新的力量,从而希望对旧的关系进行变革? 2000年所写的这篇文章并没有公布答案,事后证明这个做法还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就在当时,"新经济"的泡 沫已经开始破裂,有些自以为是全球化获利者的人发现,他们的皇帝新衣原来是用幻想编织成的。但是,人们还是 可以有足够的理由说,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个从全球化机遇中获取好处的阶级。按照常规来说,当一个阶级正在崛起 的时候,就会发展起新的不平等。由此产生的这种发展的赢利者与失败者毫无疑问会释放出改造世界的能量。 这里刊印的文字原来是在以色列科学院所作的报告。它包含了传统的社会学分析,包括对于所描述的发展趋 势能否长期持续下去的怀疑。也许,"Y2K"--2000年大灾难预告的缩写--是这篇分析的核心。也许我们  相似文献   

10.
4月28日,全国银行贷款全面暂停,万科董事长王石几乎是第一时间在自己的企业网站上作出了反应,他用了意味深长的"认清形势,把握节奏"8个字。作为渐渐脱离业务一线,更多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大走向的国内房企老大,他面对新政策的积极态度和沉稳心态有其扎实的研究根基。但是,更多的人则是看不清楚形势,也把握不好节奏。从本期系列文章可以看到,一场"有秩序的慌乱"正在中国企业界和各地区蔓延,除了当事者对政策理解的不透彻和应对的不理智之外,也在相当程度上因为有关部门在执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传递的信息和出台的政策简单而模糊,多元而矛盾,匆忙而短暂……这不是宏观调控之错.一系列扎实的统计数据已经表明,这次调控必要且适得其时。在5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出台的最新决议是:必须全面地、准确地、积极地理解和贯彻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的方针政策。加强宏观调控的根本着眼点,是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及时消除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促进国民经济既快又好地平稳向前发展。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做到果断有力,适时适度,区别对待,注重实效。看准了的问题必须采取有力的果断措施,准确把握调控的时机、节奏和力度,从实际出发,分类指  相似文献   

11.
今年3月,一个清华大学的在读博士和大名鼎鼎的美国微软公司发生了一次“碰撞”,起因是微软公司的“维纳斯计划”。微软在深圳的轰轰烈烈的新闻发布会结束后几天,博士一篇《”维纳斯计划”福兮祸兮?》的文章引发了信息产业界的一场大讨论。文章直指微软的贪婪和凶狠,指出计划蕴含极大的阴谋,是试图控制中国IT业(信息产业)在21世纪的命运。几天后,博士又撰文解释写作动机: 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在美国本土四处碰壁的产品却在中国受到如此热烈的夹道欢迎。这就是《“维纳斯计划”福兮祸兮?》一文的原由。文章是有情绪的,可这场中国IT业数十年来前所未有的‘最高级别’欢迎会正常吗?文章是有倾向性的,可全国上下千百篇文章只有一个倾向时,一篇文章倾向另一边又怎么不行呢? 舆论是最好的镜子,忠实地反映着厂商的一举一动。这篇文章的许多数据都是厂商主动提供的(他们几乎全是微软的用户),有些甚至直接来自微软本身。没有这么多人的支持,本文是不可能写成的。如果微软仅仅把它视为一篇故意与其作对的文章,那就大错特错了!微软必须反省自己几年来的市场策略,必须正视在业界内外积累的怨恨,必须调整盛气凌人的心态。否则,微软永不可能真正融入中国软件业,否则,它还会受到人们更猛烈的批评。” 这几句话与其说像预言,倒不如说像檄文。在随后的一个多月里,一本会让微软更加暴跳如雷的书在博士和他的朋友手中完成,书名就够触目惊心的:《起来——挑战微软霸权》。恰在此时,微软起诉使用了盗版微软软件的亚都集团,并提出巨额索赔,一时引起轩然大波。无数人和企业开始切实感受到微软的威胁。曾被中国人看作知识经济代表的微软怎么了?被称作“唐·吉诃德”的博士方兴东想挑战什么?对方博士的挑战姿态不以为然的人又在怎么想? 对争论的过多关注往往会让人忘了问题本身。但对争论不加梳理的话,双方争论的目标可能越来越南辕北辙。仔细审视了这场争论后,有几点感想: 一、“白手套经济”也会血淋淋,就像所谓的“白手套战争”。美国人在轰炸南联盟时说他们的战争是干净的“白手套战争”,作战人员只需戴上白手套,动动几个按钮,连敌人的影子都不需要见到,就已经让他们灰飞烟灭了。很绅士、很现代、很有知识味。但它的干净不能改变炸弹的本质:杀人。知识经济也曾让我们着迷,未来还会继续迷下去,也确实应该迷下去,但它绝不像有人想象的那样,是一种很“温文尔雅”的经济,是一种只比智慧的经济——中国5000年历史还怕少了智慧吗?相反,从竞争的本质和失败者的下场看,它比工业革命原始积累中“羊吃人”更血淋淋。 二、距离产生美。我们欣赏“知识英雄”比尔·盖茨,因为他一度高我们很远,像一个图腾,也像一片海市蜃楼,让入神往。但是,当我们能听到他的呼吸声,他的咆哮声。以及他不经意间透露的“心里话”(中国人爱偷),我们无法再平静。更值得注意的是,处于知识经济第一线,离微软最近的国内电脑厂商.在这场有关行业前途的大争论中几乎不置一词。不是没有委屈、没有情绪、没有愤怒,而是被恐惧的感觉封住了嘴。 三、别等刀架到脖子上才说“不”。当人思考时,有没有切肤之痛的感觉大不一样。微软的刀已切到了谁的身上?至少还没有切到很多急论者的身上,而被“切”的主流电脑厂商又并不奇怪地选择了沉默。所以隔靴搔痒的议论也有不少。近代仁人志士都曾热切地向西方学习,但一旦“老师”开始打“学生”,所有的痴迷和崇敬都荡然无存。 至于让微软控制一切意味着什么,或许已无需多官。我们热爱知识经济,但不热爱被人所控制的知识经济。被人用知识控制和被人用洋枪洋炮控制的滋味一样不好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