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星辰 《黄埔》2006,(2):62-62
《战争论》有多种文字译本。中译本较为通行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根据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防部出版社1957年版,并参照俄、日、英、法等文种译本和几种中文旧译本翻译,由商务印书馆列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于1978年出版的3卷本《战争论》。克劳塞维茨的军事思想主要反映在《战争论》一书中。《战争论》指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从属于政治,是政治的工具,因而统帅应具有政治头脑,正确地认识战争。政治是孕育战争的母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把战争看作是独立的东西,而应看作是政治的工具。在使用这种工…  相似文献   

2.
国情文摘     
认识国情的科学方法 在同一个国情面前,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差异,会得出迥然不同的结论。要正确认识国情并掌握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借助于科学的认识工具,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3.
一定的战争史观作为对战争与战争历史的根本看法和观点,是以一定的价值观为尺度的.贯穿于日本军国主义"战争史观"的多重价值诉求,源于其传统文化中功利至上的价值观,并由此形成了其实用主义的"双重战争价值标准".从价值观上审视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史现",有助于从深层上揭示日本军国主义在战争和战争历史认识上的价值误区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引起了战争认知系统的深刻变革,凸显了战争认知系统对战争行动系统的主导和控制作用,并由此决定了信息化建设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核心.认识和把握战争认知系统与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本质联系,对于推动我军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黄登学 《人民论坛》2022,(15):86-89
“代理人战争”的发生与核武器的毁灭性后果密切相关,是“赞助者”特别是核大国希望或者能够在不诉诸于直接军事冲突的情况下通过其“代理人”保护或实现自己的地缘政治利益,“代理人战争”频发的原因在于其较高的“性价比”。作为一种政策工具,“赞助者”主要是通过向“代理人”提供人力、军事装备、财政援助和其他非军事手段等来维护和实现自身国家利益。此次乌克兰危机就是一场“代理人战争”。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党提出了一系列指导信息化战争的新思想、新观点,在“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党的信息化战争指导理论.党的信息化战争指导理论包括信息化战争军事战略方针和基本作战原则、军事力量建设、军事斗争准备、军事创新体系等内容,研究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指导规律和军队建设规律,全面认识党的信息化战争指导理论,是深入研究我军军事理论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7.
解文超 《前沿》2012,(14):159-160
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孙子兵法》在阐述战争规律、谋略思想的过程中,包含了丰富而精彩的哲学理念,尤其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及其规律的把握上,认为物质条件决定战争的一切,但同时提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方法论上,强调应根据不同的战争形势,采取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原则等,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和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8.
大力加强自身建设,是提高履行参政党职能水平的前提和基础.多年来,民革以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系列重要文件精神为指导,围绕自身建设的目标,有步骤、有目标地推进以参政能力建设为重点的自身建设,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理念、方法和工作内容,初步认识和把握了基本规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和成绩.  相似文献   

9.
战后日本人的战争责任认识,因每个人的战争体验、知识结构、职业性质、生活阅历等不同而差异较大,确实也存在保守派、右翼分子与进步派在战争责任认识上的二元对立现象,但简单的二元对立难以说清战后日本人战争责任认识的复杂性。重溯战后日本社会的变迁、国际环境影响和亚洲邻国人民对日本战争责任的追究,可见多重因素的相互影响与刺激,虽然改变着部分日本人的战争责任认识,但未能从根本上撼动日本人战争责任认识的总体框架。这是日本社会难以形成历史“共有”的重要原因,也是东亚历史和解任重道远的影响要素。  相似文献   

10.
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和战争形态的演变导致当代战争性质判断复杂化.由此,学界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各种区分当代战争性质的原则.拨开笼罩在当代战争性质问题上的迷雾,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分析战争性质的科学方法,即依据战争的政治目的和社会历史作用,辩证地、阶级地和历史地分析战争性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孙子兵法》,中国古代经典中最智慧的书籍之一.它在讲军事、讲战争的背后是在讲智慧、讲谋略,有很多价值观具有某种共通性,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法则.如果站在《孙子兵法》的角度看人生,至少有三点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 第一,正确把握生命的走向,不能顾此失彼. 《孙子兵法》开篇便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句话实际上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于战争的基本认识,中华民族是不提倡战争的,当然也不惧怕战争,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会轻易发动战争.  相似文献   

12.
被誉为东方兵学圣典的<孙子兵法>和被推崇为西方军事理论经典的<战争论>,虽然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代,但孙武和克劳塞维茨在"慎战"、战争的要素、战争认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战略进攻与防御、集中兵力以及将帅的作用等一系列问题上,都存在着诸多惊人的相似或相近之处.深入比较这两部著作在上述问题上的观点,对于深化战争理论问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信息化战争中的法律文化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法律文化力在战争中的生成和运用奠定了物质基础.软硬性兼备、强制性与非强制性相结合、力量资源的多元性、力量影响的趋同性与差异性共存,是法律文化力的基本特征.在信息化战争中,法律文化力具有对法律文化自身的优化力、对己方军队战斗力的整合力、对国家战争潜力的挖掘力、对敌方战斗力的遏制力和对世界正义力量的争取力等功能.  相似文献   

14.
对正义的认识主要有忽略知识内在一致性、近代反宗教神学所致流弊、两次世界大战错误归因、盲目崇尚经验认识等误区。学科分裂是影响正义认识的学术原因。近代人们对宗教、独裁、战争的反思不认真彻底甚至过于武断是正义认识缺失的主观原因。经验主义的认识方法是正义认识不彻底的理论原因。回到理性主义的立场,是认识正义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孙继强 《求索》2010,(2):197-199,179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之后,报纸因其强大的宣传和教化功能而被纳入到国家战时体制之中,演变为巩固日本统治阶级话语权的宣传工具。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总力战”的组成要素。报界逐渐被纳入到政府当局确立的战时体制框架之中,同时报界自身的战时体制也得以确立和完善。报界战时体制的确立是报界对战时日本统治阶级政治诉求的主动回应,其推行主体包括政府当局、受众和报界自身,但报界自身是起决定作用的内力。  相似文献   

16.
文献是人类自身的思想、认识、感觉、情感的凝固和物化,是人脑的外存,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伟大的工具之一.人类在不断改造社会的同时,也不断改进和完善文献的制造过程和利用过程,使之释放最大的功能.可以说,文献资源是一个蕴藏量与日俱增的富体矿,但必须进行深层次开发,才能使文献中蕴含的信息得以充分揭示并有序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化战争走上战争舞台,战争文化转型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军队转型的首要任务.信息化条件下我军战争文化转型有七大目标:确立党领导和指挥信息化战争政治信念,构建我军军魂文化;确立信息主导战争理念,构建我军信息文化;确立联合制胜作战思想,构建我军联合文化;确立基于复杂性系统思维方法,构建我军系统文化;确立军民融合发展方略,构建我军融合文化;确立“人在体系”主体观念,构建我军人本文化;确立理论先导研发导向,构建我军创新文化.  相似文献   

18.
高技术战争是以大规模使用高技术性能武器和使用与之相适应的作战工具、作战方式所进行的大纵深、全方位的立体化战争。与以往任何战争相比,高技术战争武器装备中的高技术含量增大,自动化、智能化,集约化程度增强,破坏、杀伤效应增高。武器装备的这一质的突破,必然导致军事理论、作战方式、战术技术、指挥手段、后方勤务等方面发生根本性变化。同时,“随着新作战工具……的发明,军队的整个内部组织就必然改变了,各个人借以  相似文献   

19.
认识方法是人类探索未知、获得真理的精神性工具和手段,是人类认识经验的结晶。在邓小平看来,认识是有角度和方法的,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认识事物,往往会得到不同的认识。中国人的事情要由中国人来认识,由中国人自己来做。从这一点出发,他强调运用反思方法认识过去的事物,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运用本质分析方法认识现存的事物,找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运用纠错方法及时纠正错误的认识和偏差,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运用预见方法认识未来的事物,以面向未来,开辟未来。一句话,邓小平的认识方法具有强烈的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  相似文献   

20.
李克海  袁文 《群众》2013,(7):I0012-I0013
虽然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旋律依然强劲,但网络战的幽灵已经徘徊在人类社会上空。当计算机网络成为新世纪战争的工具和战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悄然打响。如今大国之间的网络战争正引发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