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获得诸多应用。智能司法应用通常具有的不可解释性存在过程审查无法进行、加剧算法歧视等内部隐忧,以及司法系统内部关联断裂的外部风险,因而遭遇诸多质疑。究其根本,算法技术的内在机理以及法律与技术的职业障碍、智慧司法的技术瓶颈是人工智能司法决策可解释性缺失的缘由。随着世界范围内智能司法可解释性相关制度文件的出台,以及算法可解释性与准确性可兼容并存的认知革新,人工智能司法决策的解释路径与透明化势在必行。提高技术应用深度、借鉴已有的技术解释路径针对性研发智慧司法应用的解释方法,能够促进人工智能司法决策可解释性的有效提升,助力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2.
杨合理 《探索》2011,(2):165-169
我国宗教自由法律保护取得一定成就,宗教自由法律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我国宗教自由法律保护在立法上不够完善、宗教法律体系不健全、不完善、有些甚至还相互矛盾、法律位阶较低、司法保护渠道不够畅通等,这不利于宗教自由的实现。应当在立法、司法实践等领域中加强对宗教自由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3.
当前,人工智能正逐步介入到司法证据推理之中,并引起广泛关注。现阶段的人工智能仍属于“弱人工智能体”,长于形式逻辑推理,但仍无法实现对人类认知思维的完整模拟,在司法证据推理之中处于辅助性地位。结合司法人工智能在海量数据筛选定位、算法高效一致运行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在证据信息提取、证据语言转化、法律思维模拟、司法经验学习等方面的短板,应将人工智能的辅助范围明确为证据材料使用提示、证据信息缺失预警、证据推理前置性指引和后置性纠错。同时,人工智能在司法证据推理中应遵循智能审判实质化、算法公开、算法平等和机器有限制约原则。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梯度性人工智能辅助体系,让人工智能分梯度地介入不同类型案件、不同诉讼阶段的证据推理工作之中。通过人工智能和人类法官的优势互补,进一步释放司法工作的公正性、效率性红利,助力新时代司法审判新篇章的开启。  相似文献   

4.
当前,人工智能正逐步介入到司法证据推理之中,并引起广泛关注。现阶段的人工智能仍属于“弱人工智能体”,长于形式逻辑推理,但仍无法实现对人类认知思维的完整模拟,在司法证据推理之中处于辅助性地位。结合司法人工智能在海量数据筛选定位、算法高效一致运行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在证据信息提取、证据语言转化、法律思维模拟、司法经验学习等方面的短板,应将人工智能的辅助范围明确为证据材料使用提示、证据信息缺失预警、证据推理前置性指引和后置性纠错。同时,人工智能在司法证据推理中应遵循智能审判实质化、算法公开、算法平等和机器有限制约原则。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梯度性人工智能辅助体系,让人工智能分梯度地介入不同类型案件、不同诉讼阶段的证据推理工作之中。通过人工智能和人类法官的优势互补,进一步释放司法工作的公正性、效率性红利,助力新时代司法审判新篇章的开启。  相似文献   

5.
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各业的突破,其在法律领域的发展亦呈如火如荼之势。以形式理性主义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法律人工智能,基于其逻辑推理、分析等优势在国内外法律工作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与此同时,也存在着机械、单向等不可忽视的缺陷。诺内特和塞尔兹尼克提出的回应型法和哈贝马斯的商谈论可以从法学理论上对法律人工智能的设计开发提供思路,使之更加适应司法公正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当代技术领域的革新和进步,人工智能技术的相关伦理问题日益凸显。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存在人工智能的"权利"、人工智能事故的责任认定、人工智能的道德地位等方面的问题。为此,应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人工智能技术中融入更多哲学和伦理学的思考,以生态价值观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增强科学家的道德责任感,积极构建有关人工智能技术的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7.
人工智能技术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的同时,也成为恐怖分子实施恐怖活动的犯罪工具,对我国反恐工作造成严峻挑战。分析研究恐怖主义犯罪在人工智能技术全面应用背景下的具体表现及主要特征,对优化反恐措施、提升恐怖主义犯罪打击效率、预防恐怖主义犯罪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本文通过梳理人工智能的不同特点及在恐怖主义犯罪中的应用,从法律规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收集、分析情报、强化相关企业责任等方面切入,论证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背景下提高反恐水平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目前,司法领域存在司法不公、司法公信力不高的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深化司法改革,提高司法公信力。分析目前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影响司法公信力的现象及原因,对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各项司法改革的措施和制度进行阐释,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司法公信力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9.
蔡立彬  郑宏伟 《世纪桥》2011,(17):56-57
在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的执行案件结案方式有4种,但由于案件的特殊情况及追求结案率等原因,司法实践中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结案方式,这些新的结案方式是对现行法律的必要、有利补充,有利于法院化解执行难。但由于有许多不规范之处,客观上也在司法实践中造成了案件循环积压的不良现象。本文从司法实践并结合法律规定,对执行结案方式做简要分析,同时对对执行案件结案制度做一思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智慧司法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人工智能技术在司法领域的广泛应用虽然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赋能,但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挑战。保障人民权益是司法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字经济赋能司法的逻辑必须坚持人民权利的司法保护,这就需要从人民的智能诉求、公正的智力要求、治理的智治需求等方面入手,分析赋能可能面临的风险与障碍。在权利保护语境下,数字主权安全与私权保护的双核心地位应得到突出。同时,社会价值合理呈现下司法工作机制与包容性司法责任追究机制的构建也是必要的。随着“当事人中心”的走向、上下联动与观念创新等规制路径的探索和实践,智慧司法建设将不断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法律信仰就已在我国提出并引起广泛关注,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民的法律信仰出现了缺失现象。当前,我国主要存在立法不精、执法不力、司法不公、守法消极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文化、法律工具主义、法律实践、普法工作等的影响。培育公民法律信仰,要从加强普法教育着手,消除法律工具主义意识,进一步完善法律体制,树立法律权威。  相似文献   

12.
李超 《山西青年》2023,(20):46-48
人工智能实践类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或者大数据等专业的选修课。该课程可以为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农业、信息技术等众多应用领域提供技术实现。本文针对人工智能专业综合实践教学特点,以及人工智能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具体需求,通过提升学生对人工智能领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热情,利用知识和实际应用间的相互联系,达到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传统的教学技术仅重视理论信息的解释,极易导致学生对内容失去兴趣而放弃对课程材料的深入调查和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是通过兴趣驱动和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联系起来,为学生日后工作和创新做好准备,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司法公信力是社会公众基于对法律和司法实践认同的基础上产生的公众对司法的信任和司法对公众的权威力.微博直播庭审作为微博传播与司法机关庭审工作相结合的创新实践,具有司法公开、司法参与、社会监督和法治教育的功能,也正是这些功能使得微博直播庭审具有了司法公信力构建的特性.微博直播庭审从心理认同、制度实践、价值目标、司法主体、文化环境等多个维度,树立法律信仰,落实司法公开,实现司法公正,提高法官素质,传播法治文化.从而实现对司法公信力的多维构建.  相似文献   

14.
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的广泛应用,使被追诉人的权利保障面临风险和机遇并存的局面。人工智能对被追诉人造成的权利风险主要来源于两类:一类是由人工智能的自身局限造成的,包括大数据侦查模式侵犯被追诉人个人信息权、算法运作的封闭性侵害被追诉人知情权等;另一类则是由人工智能引发公权力扩张引起的,包括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削弱被追诉人质证权、控辩双方信息不对等影响被追诉人辩护权等。这一系列被追诉人权利风险的背后,隐含着智能技术和司法原理的冲突,表现为人工智能对直接言词原则和审判中心主义的冲击和削弱。基于此,对被追诉人诉讼权利的保障将围绕填补传统权利和更新数字权利这两部分而展开,进而完善和严密被追诉人诉讼权利保障的屏障。  相似文献   

15.
正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总体态势良好,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存在过热和泡沫化风险,特别在基础研究、技术体系、应用生态、创新人才、法律规范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值得重视的问题。当前是我国加强人工智能布局、收获人工智能红利、引领智能时代的重大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6.
李颖 《理论建设》2019,(5):45-50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结合越来越紧密,人工智能产业化路线越来越清晰。安徽省和合肥市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分别出台了相关规划和扶持政策,开展"人工智能+"应用试点示范,智能语音、机器人、智能穿戴等产业发展已经进入快车道,呈现良好势头。但是,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尚属新兴产业,安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也遇到许多挑战,既有人才短缺、初创企业融资难等共性问题,也有科技成果转化不畅、产业结构失衡等个性问题。应着力在政策引导、应用场景开放、强化要素支撑等方面给予支持,大力推动原创基础研究,强化科技应用开发,提升研发成果转化效率,减少科技信息不对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对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将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17.
荆月新 《理论学刊》2006,(10):89-90
立法作为法治的一环,伴随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而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此相对应的是,“立法”一词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成为最近几年法律领域少有的高频词汇。一方面,职业的法律人(包括从事理论研究与从事立法、执法和司法实践的人们)通常把立法不健全指摘为产生某一社会问题的症结,完善立法也是他们解决问题时首先想到的而且也常常被认为是治本之策;另一方面,在这样的话语背景之下,远离法律职业、作为一般法律受众的普通社会公众,立法也为他们解读社会问题、解释社会现象时常常使用。面对新的社会问题,呼吁加强立法(制定或变动法的活动都…  相似文献   

18.
正司法体制是指以司法为职能目的而形成的组织体系与制度体系,是司法机构组织体系和司法制度的统称。它是国家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反映到司法领域的问题却逐渐增多。为了及时回应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需求,我国积极探索和推进司法改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司法体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推行司法体制  相似文献   

19.
谭卫  朱莉红 《唯实》2003,(4):47-49
法制现代化是人类法律文明必经的成长与跃进过程 ,研究法制现代化正成为当代法理学领域的一个新的重大论题 ,而法律权威问题则是研究法制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之一。应当看到 ,随着我国司法制度的不断改革、完善和法制现代进程的有序推进 ,法律权威也不断随之巩固和提高 ,但它与我国法制现代化进程的要求尚有差距。因此 ,应该从提高立法质量、落实违宪审查制度、贯彻司法责任原则、加大执法力度等方面入手 ,进一步加强法律权威建设  相似文献   

20.
许世腾 《理论学刊》2014,(2):102-106
检察建议作为一种综合性检察职权,是检察机关发挥法律监督职能参与犯罪预防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然而,由于立法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导致司法实践中一定程度上存在检察建议的依据不明确、效力不确定、范围不统一、程序不规范等问题。因此,应当通过完善相关立法,明确检察建议的法律效力、适用范围和行使规则,建立相应的配套机制,规范检察建议的实践应用,进而强化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树立和维护检察机关的司法权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